看書小女孩 侵權必刪
愛孩子是媽媽們的天性,愛對了孩子會茁壯成長,但若愛錯了,反而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唯有正確地愛孩子,未來孩子才能茁壯成長。
最近大寶上幼兒園狀態一直不好,開始時因為不適應新環境,一直哭,好不容易適應不哭了。
又遇到了班上小朋友因上火導致流鼻血、嘴巴流血的情況,這對於大膽的孩子可能沒什麼。
但對於敏感的大寶來說,簡直就是噩夢,每每放學回家就問我,媽媽我不想吐血不想流鼻血。
我總是說,你又沒上火,你不會流的,再說了你習慣那麼好,經常多喝水多吃青菜又愛運動。
更加不會有,說完就好點,可是沒等一會就繼續問,甚至這成了孩子心裏的魔杖,怎麼也揮之不去。
孩子因為害怕,所以每天要重複很多遍,漸漸地我就沒了耐心,開始變得煩躁,甚至討厭孩子這種敏感膽小的性格,心裏想,人家孩子看了都沒事,為啥自己孩子看了就一直記着。
甚至有天在哄二寶和大寶時,我又表現出了不耐煩的情緒。
大寶一邊重複這個話題,一邊要我抱抱,我說抱什麼抱,沒看弟弟還沒睡,再說抱着怎麼睡。
那天晚上大寶翻來覆去到11點才睡,第二天5點多就行了,到快上學時間又重複這個話題。
我火一下子就又提到了嗓子眼,說,給你說了,你不會有,你天天怕什麼怕,你要學會忘掉。
小小年紀就給自己找煩惱,你在學校好好同小朋友玩,老師講東西認真聽講,其他什麼都不要想。
可是到了學校大寶又哭了,我即無奈又心疼,我痛恨自己不能把孩子心中的恐懼刪去。
父母有時出現焦慮煩躁情緒,有時是因為忙碌,有時則是不承認自己沒能力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固而,就會用不耐煩及暴躁的情緒呵斥孩子。
那天回到家裡,我一個人窩在沙發里,看着育兒書,想着孩子的這件事情,就回想到去年。
孩子因為老師背流血,就害怕自己背也流血,而記了快2個月,當時無奈,就和老師聯繫。
老師同孩子解釋了情況,後面因老師對孩子的用心和耐心,讓孩子開始變得活潑和開朗。
但這次又是這樣,我就在想,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會遇到很多這樣那樣的事,我總不能次次都讓別人解釋,這需要孩子自己獨立面對和消化。
育兒專家說:
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一定要讓孩子經歷挫折和磨難,而不是挫折和磨難來臨時,父母幫孩子繞道而行。
父母幫孩子繞道而行,只會讓孩子在未來再次面對挫折和磨難時,變得更加地措手不及。
就好比大寶現在,對於她來說,看見小朋友流鼻血嘴巴流血,就是一次挫折和心智的成長和挑戰。
度過了,又會是一次成長,這種成長帶着堅韌帶着對新事物恐懼、以及對於自己膽小的接納。
當孩子出現不良情緒時,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無條件接納和包容孩子的感受,並且給予孩子安全感。
如果我強制性壓迫她不要想,可能會成為她內心的陰影,甚至會給她帶來不可磨滅的傷害。
當我想明白後,我就不像剛開始一樣去反抗孩子害怕的情緒,而是開始試着去理解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繼續說害怕流血時,我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你之前沒見過,所以你第一次見小朋友流鼻血。
會有害怕情緒,這屬於正常現象,媽媽如果沒見過,第一次見,也會害怕。
接納和認可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明白自己不是另類。
同時用同理心告訴孩子,對於第一次遇到的害怕場景,人第一反應,就是會出現害怕的情緒。
你能把你的害怕表達出來,證明你善於表達,同時也表明你對事情的觀察度比較敏銳,這是你的優點。
有些小朋友不說,但不代表不害怕,有些是因為不善於表達,所以不知如何把害怕表達出來。
最後深藏於心,你能說出來,媽媽很為你開心,同時也謝謝你信任我。
當說完這些時,我擁抱住了孩子,繼續同孩子說,遇到沒見過的場面,有害怕情緒很正常。
但在害怕的同時,你要了解清楚,為什麼會這樣,例如小朋友流鼻血,是不是上火導致的。
是不是這個小朋友,平時不愛喝水或不好好吃青菜和水果,才導致自己上火這麼嚴重的呢?
如果是上火導致的,那以後我們就做好預防,例如好好睡覺、多吃青菜、多喝水、多運動。
這些都是提升免疫力法寶,免疫力高了,人自然就少生病了。
大寶這次聽我說完好多了,最後又說那我害怕生病。
我就說,你為什麼害怕生病呢?
大寶說,我害怕住醫院,害怕打針,害怕和媽媽分開。
聽大寶說完,我就說,打針每個人都會害怕,但生病了,我們需要打針了,那必須要打針。
但如果我們平時注意好身體,加強鍛煉,那就少生病了。
同時告訴大寶,不管你去那裡,媽媽都會陪着你,媽媽永遠愛你。
當我說完這些後,孩子似乎鬆了一口氣,雖然心裏還會害怕,但我知道,她在慢慢放下了。
而不像之前那樣去反抗和抵觸,而是開始慢慢接受。
人之所以抵觸一樣東西無非就是恐懼害怕或者討厭。
經研究發現,往往我們越抵觸,就越容易害怕,反而是我們去接納自己內心的恐懼和害怕時。
反而更容易放下恐懼,越抵抗越容易牢記於心,越接納越容易放下。
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大方承認自己內心感受和不足時,反而會釋放自己內心的不良情緒,從新接納和認可自己。
接下來,一起來聊聊,孩子膽小甚至敏感脆弱玻璃心的原因?
父母脾氣差,經常對孩子吼叫
生活中很多父母,心情好的時候,覺得孩子哪裡都好,心情不好時,看孩子哪裡都不順眼。
特別是孩子犯了一個小錯時,會直接用言語攻擊孩子。
總之心情不好的時候,不是怒吼就是無休止的咆哮,父母這樣做,會導致孩子懷疑父母是否真的愛自己。
心理學研究表明:
家長對6歲前的孩子經常性的生氣,會讓孩子形成消極、負面的人格,變得自卑、內向、脆弱。
不然怎麼前天還說愛我,今天就用這麼厭煩的情緒說我,有些父母及時反省,誠懇地同孩子道歉。
可能還會好點,但有些父母明知道自己錯了,則還是一直端着高高的架子,不低頭像孩子道歉。
時間長了,會讓孩子變得不斷否認自己和缺乏安全感。
過度表揚孩子
過度表揚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哪裡都是對的好的,一不被表揚就覺得是不是媽媽或者老師不喜歡我了,最後活在自己的自我否認中。
好比大寶,今天回來告訴我,她覺得自己做的挺好也進步了,但老師在學校從沒有表揚過她。
我先認同她,告訴她做得好的時候,不被表揚的確是件很鬧心的事。
但同時告訴她,我們做事情,是不是為了讓自己進步讓自己開心,如若做事情只是為了等待別人表揚。
那我們只會活在別人的表揚和認可里,一旦我們得不到表揚和認可,我們就會質疑自己。
簡單來說,就等於我們把快樂交到了別人手裡,而不是自己掌握快樂的能力,我又繼續問。
你是希望把快樂的能力交給別人,還是自己掌握。
大寶說自己掌握,我說,那就對了,只要你覺得自己進步了,就行,不要太在乎別人如何看你。
生活中,誇孩子不要盲目地誇,不然形成習慣了,不被誇就會變得自我懷疑,甚至喪失內驅力。
同時生活中不要經常誇真聰明,你真棒,多誇努力、認真、堅韌、用心、耐心以及細心和態度。
天生屬於高敏感孩子
有些孩子屬於天生高敏感孩子,就像我家大寶,她對於身邊的事情,第一時間都會發覺。
例如這位小朋友說了什麼,穿了什麼,或者今天老師的情緒是怎樣,表情是開心或者不開心。
美國精神分析者伊萊恩•艾倫博士指出:
高敏感一族容易被外界環境刺激,放大自身感受,並且這是一種先天的個性,一群人中,有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孩子都有相似情況。
她都能第一時間敏銳地發現,開始時我也很頭疼,但慢慢發現孩子是這一種性格,我們無法改變,就去發掘孩子的高敏感優點,讓孩子發揮優勢。
對於高敏感孩子,父母一定要比其他孩子多一些耐心和包容,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律慢慢成長。
父母時常指責和數落孩子
父母如果時常指責和數落孩子,不認可孩子,會讓孩子變得敏感、膽小,缺乏安全感。
哲學家詹姆斯曾說:
人性的本質是渴望欣賞,孩子尤其如此,欣賞能讓孩子長成參天大樹,貶低能讓孩子枯萎畸形。
所以在適當的時機,可以用成長型思維鼓勵一下孩子,讓孩子內心覺得自己被認可被信任。
父母時常包辦,讓孩子經歷太少
有些父母愛孩子,恨不得所有的苦和挫折都替孩子吃了,殊不知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是不離開挫折的。
就算當下父母替孩子繞過或者阻擋了,但孩子長大後同樣要去面對,與其晚一點去面對。
不如讓孩子從小面對,孩子小時候,遇到挫折和困惑時,我們還能陪伴引導及鼓勵孩子。
讓孩子內心變得堅韌而強大,但一旦孩子長大,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後,在去面對挫折,就很容易變得一蹶不振,甚至擁有一顆玻璃心。
所以,作為父母,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慢慢茁壯成長,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予愛和安全感以及正確的引導方式。
作者介紹:
彤橦媽媽聊育兒,我是一枚熱愛學習熱愛成長的90後寶媽,我喜歡用寫作的方式來記錄自己和孩子,同時用故事的方式來點亮人生,願望是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看書小女孩 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