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造車”後的小米,又一次上路了。5月22日,在小米創業15周年之際,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發布了兩款小米自主研發設計的芯片。至此,小米成為中國大陸首家、全球第四家能夠自主研發設計3納米旗艦系統級芯片(即SoC芯片)的企業,緊追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中國大陸在3納米先進制程芯片設計領域的空白。
在手機大大小小的芯片中,SoC芯片相當於“大腦”,是手機的主芯片。就在這指甲蓋大小的SoC芯片里,排布着190億個晶體管——它代表了數字芯片設計領域的最高複雜度和性能要求,堪稱芯片設計領域“皇冠上的明珠”。此前,業界能實現3納米手機芯片量產的企業只有蘋果、高通、聯發科三家。
芯片設計不僅研發難度大,投資也巨大。芯片行業從業者透露,研發、購買IP授權、投片,樣樣都極“燒錢”。一顆芯片的研發設計往往需要15億到20億美元的投入,折算到每年,也需付出50億到60億元。在行業內,曾有企業耗資百億,仍未能成功攻克3納米製程芯片的研發設計。
難度大、投入強、風險高,那為何一定要做芯片呢?
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手機用久了是否會發熱、待機時間能否儘可能拉長、打遊戲時夠不夠流暢、後續手機卡不卡……影響這一個個體驗的關鍵因素,都與手機芯片息息相關。只有做高端旗艦SoC,掌握先進的芯片技術,才能在追求極致用戶體驗上掌握技術主動權。也正是因此,從蘋果到三星,目前全球優秀的手機公司都具備芯片設計能力。
“要成為一家偉大的硬核科技公司,芯片是我們必須攀登的高峰,也是繞不過去的一場硬仗,在芯片這個戰場上,我們別無選擇。”雷軍說。
實際上,小米並非芯片新“兵”。雷軍此前發文回憶,早在2014年,小米就開始了芯片研發之旅。小米首款手機芯片“澎湃S1”在2017年正式亮相,但此後因為種種原因,小米遭遇挫折並暫停了系統級“大芯片”的研發。
不過,芯片設計研發的“火種”並未熄滅。小米此後轉向了包含了快充芯片、電源管理芯片、影像芯片、天線增強芯片的“小芯片”路線,在不同技術賽道中慢慢積累經驗和能力。
2021年,在決定造車的同時,小米重啟“大芯片”業務,重新開始研發手機SoC,內部代號“玄戒”。過去四年,玄戒累計研發投入超過了135億元,研發團隊已經超過了2500人,在目前國內半導體設計領域,從研發投入到團隊規模,均排名行業前三。
十年飲冰,小米的芯片路終結碩果。22日,小米自主研發設計的首款3納米旗艦處理器“玄戒O1”、首款長續航4G手錶芯片“玄戒T1”正式發布。
在與國際同行蘋果旗艦手機的對比中,搭載了自研芯片的小米手機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GPU功耗降低35%,視頻通話一小時或充電、導航功能同時使用時溫度低近3度。“在硬核科技探索的路上,小米是後來者,也是追趕者,但我們相信,這個世界終究不會強者恆強,後來者總有機會。”感慨間,雷軍又公布了新的計劃:未來五年,小米將投入2000億元用於研發,向一個個硬科技高峰繼續進發。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