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知名媒體CNBC近日以“DeepSeek如何威脅美國的主導地位”為標題,撰文聲稱DeepSeek正“讓硅谷感到恐慌”,該模型的進展“引發了人們對美國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領先地位是否正在縮小的擔憂”(均原文如此)。
繼DeepSeek在去年推出免費V3版本的開源大模型震驚全球AI行業之後,近期其發布的R1再次轟動全世界,許多人甚至認為R1對美國的技術震撼不亞於中國六代機的首飛。
國外對中國近期取得的一系列科技成果,包括deepseek、第六代戰機等感到十分震驚
《紐約時報》直言,DeepSeek以僅600萬美元的成本和2000塊性能受限的英偉達H800芯片,實現了與OpenAI、谷歌等巨頭相媲美的性能,徹底打破了“只有科技巨頭才能研發尖端AI”的行業共識。
作為全球最頂尖的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援引英國人工智能專家、人工智能諮詢公司DAIR.AI創始人埃爾維斯·薩拉維亞對DeepSeek R1大模型的先進性評價是:“這太瘋狂了,完全出乎意料。”
截至筆者撰寫此文的1月26日,DeepSeek風暴越燒越熱,其APP已經超越Open AI排到美國應用市場下載量的首位(下圖)。
許多用戶在國外社交媒體瘋傳使用DeepSeek的圖片和視頻,其大有取代目前海外影響最大的Open AI的勢頭。而受到DeepSeek的影響,作為AI時代受益最大的硬件公司英偉達股價連續出現下滑,因為外界正懷疑給英偉達的估值是不是過高了,因為——DeepSeek正在戳破華爾街的AI神話。
英偉達股價走跌
硅谷出現“恐慌時刻”
據CNBC報道,DeepSeek的R1推理模型在數學、編程和複雜問題解決等多項第三方基準測試中,不僅超越了Meta的Llama 3.1和Anthropic的Claude Sonnet 3.5,甚至與OpenAI的旗艦模型GPT-4o及o1不相上下。
更令美國科技界震驚的是,R1的推理成本僅為OpenAI的幾十分之一:輸入每百萬token成本從15美元降至0.55美元,輸出成本從60美元降至2美元。
Meta首席AI科學家楊立昆(Yann LeCun,圖靈獎獲得者)無法解釋為何Meta花費巨大卻被DeepSeek追上,只能“自我貼金”的表示,DeepSeek的成功表明“開源模型正在超越閉源模型,Meta的開源模型也幫助到了DeepSeek”。
而Meta內部員工在匿名論壇Teamblind上透露,Meta的生成式AI團隊已陷入“恐慌模式”。因為他們隨便一個高管的薪水都比DeepSeek的研發總投入要高。要知道,Meta為Llama系列大模型已經投資了數十億美元,現在“Meta工程師正瘋狂分析並試圖復刻DeepSeek的技術”。
楊立昆無法解釋Meta為何花費巨大卻被DeepSeek追上
有外國科技人員在社交媒體上嘲笑谷歌,認為谷歌現在應該很慌張,因為他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不但落後Open AI和Meta,現在還被“一家不知名的中國公司遠遠甩開”,而谷歌唯一“領先”的地方是他擁有5000名副總裁(谷歌近些年的確缺少一些亮眼的科技成就,但其集團內部人員構成愈發臃腫)。
有在國外AI公司的中國研究人員在小紅書爆料稱,美國現在許多想要擠進大模型第一梯隊的初創公司普遍感到泄氣,因為他們做不到用有限的資金、技術去實現DeepSeek的水平。而一些需要AI技術的公司則十分興奮,因為他們可以利用DeepSeek來完成自己產品的開發。
美國的先進半導體封鎖成了笑話
最尷尬的其實是美國政府,DeepSeek的突破更凸顯了美國對華半導體限制的局限性。美國試圖通過禁止英偉達向中國出口高端H100芯片來遏制AI發展,但DeepSeek通過優化算法和硬件利用率,以性能較低的H800芯片實現了高效訓練。《自然》雜誌指出,這一成就不僅挑戰了“算力霸權”的邏輯,還證明了中國在資源受限下的創新能力。
《MIT科技評論(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表示,“考慮到中國人工智能公司面臨的限制,即美國加強對尖端芯片的出口管制,使得DeepSeek的成功更加引人注目......制裁非但沒有削弱中國的人工智能能力,反而似乎正在推動像DeepSeek這樣的初創公司以優先考慮效率、資源共享和協作的方式進行創新。”
納德拉提醒美國要“嚴肅對待中國AI發展”
微軟實際掌權人,首席執行官薩提亞·納德拉本周三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上表示:"DeepSeek的新模型令人印象深刻,他們真正有效地完成了一個開源模型,能夠進行推理時間計算,而且計算效率極高。我們應該非常、非常認真地對待中國的發展。"
來自美國西雅圖的AI專家弗朗西斯科·克雷特則感嘆道:“來自中國的事實表明,高效利用資源比純粹的堆砌計算規模更重要。”
在DeepSeek震撼世界之前,西方科技公司正近乎瘋狂的採購高性能算卡,例如埃隆·馬斯克創立的新創公司xAI,在還沒取得亮眼進展之際,已經為其大模型Grok採購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十萬張頂級英偉達算卡。去年12月,馬斯克本人還與英偉達CEO黃仁勛直接聯繫,以10.8億美元成交價獲得其最新AI芯片GB200的優先交付權。
與此同時,中國的AI企業仍然使用的是落後數年的英偉達舊款算卡,以及與英偉達仍有不小差距的國產算卡。
開源戰略的全球衝擊波
DeepSeek的開源策略被視為動搖美國AI生態系統的關鍵,其模型代碼和論文全面公開,吸引了大量開發者遷移至這一低成本平台。《華爾街日報》分析稱,若開源模型持續超越閉源產品,全球開發者將不可避免地向中國技術靠攏,進而削弱美國在AI基礎設施中的主導地位,這也是CNBC擔憂“美國AI正受到威脅”的原因。
埃里克·施密特多次表示,全球AI玩家只有中美兩國
這一趨勢已引發美國政策層的警覺,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此前預測中國人工智能還落後美國2-3年,但如今他承認“中國僅用6個月便迎頭趕上”。為應對挑戰,特朗普政府聯合OpenAI、甲骨文和軟銀宣布啟動“星門計劃”(Stargate),擬斥資5000億美元建設本土AI基礎設施,但這一舉措被批評為“反應遲緩且成本高昂”。
國外一些人工領域的專家認為,美國現在似乎只會有金錢、硬件規模來試圖甩開中國,已經逐漸忽視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技術研發”。例如算法領域最近兩年美國本土學者缺少一些值得誇耀的學術成果,事實上,中國AI方面的相關高質量論文、專利在質和量方面,最近兩年都超越了美國。
這還不包括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產業化方面已經事實上的“遠遠超越了美國”,比如近期同樣在國外備受關注的中國人形機器人,其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就在於AI算法的領先,優化了電驅反應。而美國類似的公司則還在使用過時的液壓制動方式想要縮短與中國的差距。
可以說,在整個AI產業,中國唯一還需快速追趕的僅剩下半導體硬件方面。由於缺少時間積累,這項工作我們和美國在起點上的差距就很大,因此想要短時間追上美國的半導體優勢仍需付出更多。
中國AI惠及全球,這才是人類的“燈塔”
DeepSeek的崛起不僅是單點突破,更標誌着全球AI競爭進入“技術多極化”時代。李開復的零一萬物以300萬美元訓練成本打造出對標GPT-4的模型,以及最近一個月,字節跳動的豆包(指Doubao-1.5-lite)大模型、阿里巴巴的千問(指Qwen1.5-110B)大模型以及由清華班底打造的Kimi K1.5都連續震驚了美國的人工智能行業,在動態發展的全球頂級AI大模型榜單中,中美兩家基本平分秋色。
不過這也讓世界其它地區“感到尷尬”。例如歐洲的人工智能專家就發布了下圖,以自嘲歐洲在人工智能領域上全面落後中美兩國。印度、日本、韓國在人工智能領域更是絕對配角的存在。
中美AI在激烈互搏,歐洲則在一旁流淚自娛自樂
但是有一點中國和美國不同,像是上面提到的中國AI大模型基本都是低成本的開源大模型。埃默里大學信息系統助理教授告訴《MIT科技評論》,以DeepSeek為代表的中國大模型“是一個真正的平等突破,對於資源有限的研究人員和開發人員來說非常有用,尤其是來自全球南方國家(指發展中國家)的研究人員和開發人員。”
美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價格昂貴,一方面這可以讓美國的AI公司獲利頗豐,同時也能形成技術壟斷,這對人類整體的科技發展並不是好事。但現在中國的AI大模型正在打破壟斷,惠及全世界、全人類,這也因此讓美國感到不安。
Open AI很快做出反應,宣布免費向用戶提供ChatGPT o3-mini。
CNBC警告稱,“若中國開源模型成為全球開發者的默認選擇,美國將面臨‘市場份額和生態系統控制權’的雙重流失”。
Scale AI 的CEO亞歷山大·王(美國華裔)就公開呼籲,美國將需要大量投資人工智能及算力基礎設施,“我們需要釋放美國的能量來實現人工智能的繁榮”,他對特朗普總統喊話道:“美國必須贏得與中國的AI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