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約作者/李亮
對中國科技企業來說,今年是風雨欲來、烏雲壓頂的一年。中概股集體遭遇預摘牌、拜登簽署《芯片與科學法案》、高端EDA被斷供,刻意針對中國科技的壓制接踵而來,但面對封鎖和生存空間的擠壓,中國企業沒有停步不前。
昨天傳來一個好消息,全球數據科學領域最高學術會議KDD 2022大獎公布,阿里巴巴達摩院團隊斬獲應用科學方向“最佳論文獎”,這是中國企業首次獲得這一重磅獎項。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KDD(ACM SIGKDD)是全球錄取難度最高的計算機頂會之一,在知識發現、數據挖掘、人工智能領域引領了諸多新技術。今年KDD總共收到2448篇投稿,僅接受449篇,但阿里巴巴有34篇論文入選,佔比驚人,是全球入選論文數量最多的企業之一。與此同時,阿里巴巴獨立獲得了應用科學方向唯一的“最佳論文獎”,這是一個標誌性的突破。歷年拿到最佳大獎的主要是谷歌、亞馬遜、卡內基梅隆大學等海外團隊,國內企業從未獲獎。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今年已經在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數據挖掘等多個領域最高會議上拿到大獎,囊括KDD 2022最佳論文、ACL 2022傑出論文、CVPR 2022最佳學生論文等獎項。更早之前,阿里在網絡通信領域也打破了歷史,4年內有16篇論文入選該領域最高會議SIGCOMM,而此前近50年中,中國大陸僅有10餘篇論文入圍。權威機構AMiner榜單顯示,阿里巴巴已悄然躋身全球十大計算機網絡研究機構。
越是在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下,越是要自力更生、發奮圖強。阿里巴巴是中國民營企業探索攻堅核心技術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阿里巴巴的市值和利潤都出現了下跌,但研發投入不減反增,據此前媒體報道,過去一年阿里技術相關成本費用超過1200億元,而過去三年,阿里專利投入中超60%集中在雲計算、人工智能、芯片等硬核科技領域。
事實上,不止阿里,騰訊、百度等互聯網企業紛紛都加大了研發投入,儲備核心技術。自2018年以來,在詭譎的國際形勢衝擊下,中國頭部企業都有了很強的緊迫感,要行遠路、高築牆、廣積糧,做好長期艱苦奮鬥的準備,同時爭分奪秒在關鍵領域建立技術壁壘。
過去我們經常談論高校和科研單位從0到1的創新,企業的創新地位往往被忽視。但一個數據最近被很多人關注到,去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達2.79萬億元,76%都由企業貢獻。同時,在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的企業中,我國有597家企業入榜,僅次於美國。很多頭部企業,已經成長起來,成為中國科技創新中堅力量。
日前,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年)》,這份文件意義重大,明確和強化了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位置,對企業科研的支持力度史無前例,首次提出要讓企業成為科技創新決策的主體、集聚科技人才和創新資源的主體。
《行動方案》也對數字經濟和平台經濟企業提出了期冀,強調不能停留在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創新上,要在數字化與智能化的關鍵核心技術上進一步突破,不斷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代表性企業已經付諸實際行動,通過不斷的努力與投入,在一些領域實現厚積薄發,從“追趕者”變成“並行者”,甚至“引領者”,比如進入“千里挑一”的最佳研究競爭行列。
在科技領域,我們依然呼籲最大程度的開放與合作,但毫無疑問,我們也必須做好最壞的打算,即便在最難的情況下依然能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沒有人能熄滅滿天星光。不管怎樣的形勢來臨,中國企業都不會停步不前,大家會奮力蹚出一條科技向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