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 我的和田老師——我在研究室的工作習慣 和田先生公司的研究院在日本姬路市,位於神戶南側的小城市,該公司的主打產品有PEO(聚環氧依稀)和SAP(高分子吸水性樹脂),是面向中國出口量最大的產品。PEO主要是製造生活用紙的紙漿分散劑,全世界有三家,美國一家,日本兩家,台灣一家是和田先 04月07日 1352
科學 研究發現石榴皮可用來製作可食用的草莓保鮮塗層 如果你吃過石榴,一定會知道石榴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厚厚的果皮組成的——這些果皮通常會被扔掉。然而,這些果皮就可以用作可食用的塗層,幫助防止草莓腐爛。將試驗草莓浸入石榴提取物塗層中雖然所有水果都容易變質,但草莓的保質期特別短。 04月07日 1510
科學 《科學》警示:1歲前接觸抗生素,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 2025年3月7日,發表於知名期刊《科學》雜誌的一項研究探討了生命早期微生物對胰島β細胞發育及糖尿病風險的影響。研究發現,在嬰兒期關鍵發育階段接觸抗生素(納入本項研究的小鼠相當於人類嬰兒 7 至 12 個月),會抑制胰島β細胞的生長,進而增 04月06日 1394
科學 科普|結石“家族”大揭秘 澎湃新聞記者 蔣立冬 AI創意在人體這個精密的生命系統中,某些器官正在悄悄上演着“水晶奇觀”。當尿液中的礦物質濃度超過臨界值,那些原本溶解的微小粒子就會像冬季窗欞上的冰花般結晶成形。這些形態各異的結石不僅是人體代謝失衡的警示燈,更是威脅健康的隱形殺手。讓我們走近這些特殊的“地質構造”,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 04月06日 9491
科學 旅行者號飛船上有地球在宇宙的位置信息,外星人萬一發現怎麼辦? 旅行者 1 號飛船上,攜帶了一張名為 “地球之音” 的鍍金銅質唱片,這張金唱片堪稱人類文明的瑰寶,承載着與宇宙星系溝通的使命,旨在向可能存在的外星高智慧生物展示地球上的各種文化及生命信息。唱片中包含了 115 幅精心挑選的地球圖像,這些圖像 04月06日 1050
科學 從太空上扔下一張紙,會完好無損地飄落到地面嗎? 假設我們從空間站(約 400 公里高度)釋放一張紙,它的初始運動狀態就與空間站同步。空間站以約 27600 公里 / 小時的速度繞地球飛行,這意味着紙張一開始也會具有這樣的高速。在這樣的速度下,紙張並不會立即朝着地球下落,而是會在軌道上運行 04月06日 1486
科學 “人民科學家”趙忠賢 “人民科學家”趙忠賢圖為趙忠賢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演示磁懸浮現象(2017年1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趙忠賢是我國高溫超導研究主要的倡導者、推動者和踐行者,帶領團隊攻堅克難、潛心致研,為高溫超導研究在中國紮根並躋身國際前列作出突出貢獻,在國際超導界享有盛譽。 趙忠賢,男,漢族,中共黨員,1941年... 04月06日 8223
科學 野生種群曾被認為滅絕!2021年坐飛船上太空培育,回地球怎樣了? 各位看官老爺,麻煩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精彩內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查看。文|萬象硬核編輯|萬象硬核«——【·前言·】——»2023年4月15日,光明網報道,在四川宜賓的橙花島上人們發現了1800餘叢珍貴的野生植物。 04月06日 1992
科學 中國探月新突破!世界首台月壤打磚機問世,月球建房不是夢? 厲害了我的國,簡直是太神奇了。我國已經研製世界第一台月球打磚機,它可以把太陽能聚集起來工作,產生一千四到一千五百攝氏度的高溫,把土壤融融,這樣就就地取材,通過3D打印技術將土壤打印成不同規格的土壤磚。這樣就不需要帶水泥去月球了,完全就是就地 04月06日 1087
科學 我眼中的鄭強教授 鄭強教授是著名的網紅,有着十分廣泛的影響。我覺得他的一些立場和觀點,並無大的問題,多數我都非常贊同。但是,我對鄭強的行事風格,是不敢苟同的。他講的那些大道理,似乎並不是他的發明創造,而是一些大路邊上的極其簡單的道理。可以說每一個擔任領導的人 04月06日 1052
科學 《簡牘探中華》獨家公開馬王堆漢墓最新研究成果 薄如蟬翼的素紗單衣、工藝繁複的精美漆器、內容豐富的簡帛文獻……20世紀70年代以來,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數以萬計的文物,全方位展示了西漢時期經濟、藝術、醫學等方面的輝煌成就,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它們的主人是誰?將為我們訴說怎樣的歷史故事?4月6日晚八點檔,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大型文化節目《簡... 04月06日 4661
科學 成功干出中國芯那天,他說,走,我們向毛主席報喜去 胡偉武迫不及待地登錄進去,用英文編輯了龍芯1號產生的第一個文件,其中一句寫道:“中國人只能用外國CPU造計算機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04月06日 1824
科學 科普與春趣共舞——曲靖市科技館科普大篷車進廣場活動 為豐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全民科學素養,4月3日,曲靖市科技館在金陵灣愛情小鎮舉辦“科普大篷車進廣場”活動,市民們不僅近距離體驗了豐富的科普展品,還親手製作並放飛風箏,在趣味互動中學習科學知識,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活動伊始,科普大篷車便 04月06日 1039
科學 “中國龍芯之母”黃令儀簡歷 在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的走廊盡頭,82歲的黃令儀依然保持着清晨六點打卡的習慣,當她布滿皺紋的手指在EDA軟件上繪製電路版圖時,監控屏幕的藍光映照着老人專註的面龐,彷彿在為這個時代篆刻一部特殊的史詩—那些跳躍在硅基世界裡的0與1,正在訴說一 04月06日 1314
科學 AI也有人格面具,竟會討好人類?大模型的「小心思」正在影響人類判斷 新智元報道 編輯:英智【新智元導讀】最新研究發現,LLM在面對人格測試時,會像人一樣「塑造形象」,提升外向性和宜人性得分。AI的討好傾向,可能導致錯誤的回復,需要引起警惕。你是否想過,LLM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最新研究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LLM在被研究人員測試時,會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行為。在面對那些旨在評估人... 04月06日 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