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着稀宇科技和階躍星辰自主研發的ai大模型合作生成的開場視頻,2025年上海市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暨徐匯區科技節啟動儀式昨天在漕河涇會議中心舉行。
2024年徐匯區新增1家市級科普基地(上海核工院核能科技館)和2家區級科普基地(復旦大學“病原生物科學館”、中國海誠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輕·博物館”)。三家科普基地分別從核能重器、病原生物、輕工智造三個科技領域,將“高精尖”技術轉化為科普資源服務廣大市民,進一步拓展了城市科普空間,夯實了面向公眾開展科普教育和科學普及的科普陣地網絡。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何祖華院士心系基礎研究,他表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只有深入解析自然規律這本“生命之書”,才能孕育出改變行業的突破性成果。正如作物抗病研究需要解碼生命密碼,科技創新更需要耐得住寂寞的長期積澱。他還寄語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做探索未知的“先鋒隊”,在人工智能、未來產業培育等方向跑出加速度;當攻堅克難的“生力軍”,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構築中國方案;成為紮根大地的“播種者”,讓科技成果在祖國大地上開花結果。
由徐匯區科學技術委員會、徐匯區科學技術協會、徐匯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共同主辦的“匯健康”是徐匯區標杆性科普品牌,啟動儀式上,“匯健康”科普大賽今年再度揚帆起航。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600號”近年來科普成績不俗,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科教部楊衛敏主任以《“600號”科普成果轉化實踐之路》為題分享了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先行先試探索科普成果轉化制度和路徑,為高端科研資源從實驗室走向大眾提供了可推廣、可複製的應用範式。
啟動儀式上還揭曉了上海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舉辦的“2025上海市糧食科技繪畫作品創意大賽”結果,3幅作品獲“糧食科技先鋒獎”、3幅作品獲“智慧農耕創想獎”、4幅作品獲得"金色豐收潛力獎",全市青少年們用畫筆勾勒出“未來糧倉”的智慧藍圖,用色彩渲染着“科技助農”的生動場景。
主會場外,由徐匯區商務委員會(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舉辦的糧食安全科普市集同步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