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訓練師、數字手工藝設計師、跨境電商運營管理師、智慧倉運維員……這些數字經濟時代催生的新職業,是時代賦予勞動者的機遇。同時,這些新職業融合了互聯網應用和數字經濟發展,融合了技術發展驅動與勞動模式創新,具有勞動關係靈活、工作內容多樣、工作方式彈性、創業機會互聯等新特點,對拓展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提出了新要求。
在“快”與“慢”中平衡技術進步與人文價值,鑄牢新時代工匠精神根基。面對數字技術深度融合,知識體系重新構建以及培育模式變化多樣等挑戰,若勞動者缺乏對事業的情感、意志、行動的持續投入,是很難形成紮根崗位執着奮鬥的足夠動能的,更難形成深層次的職業價值認同。為此,在“快”與“慢”中達成技術理性與厚德載物的平衡,淬鍊宏微相濟、道技相成的新時代勞動品質迫在眉睫。從“求快求新求變”的技術進步要求看,勞動者需要主動適應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自覺將傳統的工匠經驗和工藝技術納入人機協同、創新加速迭代的“快車道”;從“求慢求穩重積澱”的匠心文化傳統看,“慢工出細活”的定力、“十年磨一劍”的韌勁、“一輩子辦成一件事”的執着不能丟,“器以載道”的造物智慧、“終身一藝”的慢工哲學和生命踐行等精神內核須傳承好。
在“合”與“分”中深化產教融合,搭建培育新時代工匠人才的優質平台。《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指南》等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既推動形成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的強大合力,又根據不同類型主體的職業特質,量身定製差異化教育策略與實施方案,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育人格局。例如:職業學校聚焦“技術技能型工匠”培養,強調工藝精度與操作規範,依託“模塊化”課程體系和“雙師型”師資隊伍,實現技能熟練度與產品合格率的雙重提升。高等學校聚焦“工程創新型工匠”培育,重點塑造學生的系統思維與創新能力,依託科研平台構建“學科交叉”課程體系,提升創新成果轉化率和技術應用水平。“職普融通”的改革措施則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加快形成科學、規範、長效的大國工匠育人模式。又如,面向產業工人群體,採取崗位練兵、技能競賽和師徒結對等舉措實現能力進階;面向職業院校、應用型高校學生,通過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入,培養兼具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的複合型人才;面向社會人員,充分利用相關職業培訓、社區技能活動等方式普及工匠精神理念,喚醒職業自覺意識與職業榮譽感。
在“破”與“立”中增強社會認同,營造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圍。工匠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承載着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民族基因,又彰顯了以改革創新為特質的時代精神,是勞動者通過個體奮鬥實現社會價值的重要內在動力。應有意識地引導個體勞動者將職業追求融入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戰略全局,形成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同頻共振、歷史傳承與時代創新相互交織的社會新風尚。要徹底破除職業學校是“托底教育”,藍領工人“沒有前途”等社會偏見,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鬥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講好工匠故事、展示工匠形象,發揮典型人物榜樣示範帶動作用,引導廣大勞動者見賢思齊,促進技藝活態傳承;用好各類文博場館、工人文化宮、工會院校、職工學校、工匠學院等場所,藉助全媒體資源創新宣傳手段與渠道,大力營造敬業、樂業、勤業、精業的社會氛圍。
(作者單位分別為:中國浦東幹部學院、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原標題:《數字經濟時代還需要“工匠精神”嗎?》
欄目主編:楊逸淇 文字編輯:於穎
來源:作者:沈斐 高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