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根
你是疫情後的倖存者嗎?今天很多人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雖然大部分的人都感染過新冠,但其實,嚴重到住院的還是小部分人,一些人甚至沒有高燒多久,也沒有咳嗽多久,沒有住院,然後就覺得自己“幸運”地挺了過去。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真正關注過自己的身體信號?比如是不是容易累,爬個樓就喘,心跳忽快忽慢,有時候胸口一緊,睡覺也難安穩。而這些問題,我們通過醫院檢查,基本上是查不出來的。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呢?最近,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公布了一項研究,可能會改變我們今天對陽康的理解。
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感染新冠一年後、即使檢查結果“正常”、即使只是輕症,心肺系統里仍可能持續性炎症反應,默默破壞我們的健康。
研究用了目前最先進的醫學影像技術之一:pet/mri聯合成像。這種技術不僅能看器官的結構變化,還能看到它們的“活動狀態”,就像一張能拍出器官“情緒波動”的動態照片。研究對象是100名2020年底到2021年中感染過新冠、後來出現胸悶、胸痛、呼吸急促、心慌等癥狀的人。結果發現,超過一半的人心臟或肺部仍然處於炎癥狀態。
這些炎症表現並不簡單,有的出現在心肌——也就是心臟的“動力引擎”;有的集中在心包——包裹心臟的“保護膜”;還有的乾脆攻擊了心臟的瓣膜和主血管,比如二尖瓣、主動脈和肺動脈。pet/mri成像顯示,很多人的心肌已經出現了類似心肌炎的瘢痕,心包在滲液,而這些都不是能靠感覺就察覺到的事。
要知道,這些參與者在感染前根本沒有任何心肺基礎病史,都是原本健康的成年人。而且這些問題都是在感染新冠差不多一年後才被發現的,說明這不是“當時就出問題”,而是病毒走了、炎症留下了、問題慢慢累積了。
研究還進一步驗證了炎症不僅僅存在於影像上,血液里的“信號蛋白”也發生了變化。研究團隊檢測了參與者血液中的幾十種免疫調節蛋白,發現很多和炎症相關的指標都“飆紅”。這些生物標誌物的異常,能提前預警很多未來可能出現的大問題,比如心力衰竭、瓣膜病變、肺動脈高壓……這都是平時感覺不出來,但一旦出事就要命的慢性病。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明明早就“轉陰”了,半年一年過去了還覺得自己動一動就喘,睡一覺還是累,心跳偶爾莫名其妙跳得快,甚至連醫生都說查不出什麼毛病。
研究團隊表示會繼續追蹤這些參與者,看看幾年後他們是否真的會發展成更嚴重的心肺疾病。而接下來的研究重點,就是探索pet/mri影像和血液中的這些信號,能不能提前告訴我們:誰是“高危人群”,誰最有可能從無癥狀走向慢性病,從感覺良好走向突發病。
這項研究也讓我們看到,現在最關鍵的是——重視身體發出的細微信號。如果你的心肺有點不對勁,如果你發現自己不像以前那樣能跑能跳能熬夜,不妨想一想:是不是你的身體,其實還沒真正從那場病毒風暴中恢復?
而關於如何修復疫情後身體創傷?歡迎添加微信chen2025hk,加入【後疫情健康管理群】,僅需9.9,就能獲取更清晰的判斷、更科學的健康管理方案,以及獨家資料與交流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