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在自然條件下可以存多久?為什麼?

2025年04月01日14:14:06 科學 1022

在人類的生活中,玻璃是一種常見且重要的材料。它的身影無處不在,從我們居住的房屋窗戶,到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種器皿,都能看到玻璃的存在。玻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其發展歷程充滿了曲折與獨特

玻璃在自然條件下可以存多久?為什麼? - 天天要聞

早在五千多年前,簡單的玻璃珠就已經出現。隨着時間的推移,到了兩千多年前,古羅馬人創造出了真正的玻璃器皿,從此玻璃在人類的生活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在歷史的長河中,玻璃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玻璃在自然條件下可以存多久?為什麼? - 天天要聞

玻璃的獨特特性源於其分子結構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₂),在其分子結構中,二氧化硅分子保持着類似液態時的自由狀態,形成了獨特的非晶態網絡結構

硅氧四面體通過共享氧原子連接,構成了沒有重複規律的三維網絡。這種結構使得玻璃具有一些看似矛盾的性質。

玻璃在自然條件下可以存多久?為什麼? - 天天要聞


在理想條件下,純二氧化硅玻璃的抗壓強度非常高,可達1000兆帕,相當於每厘米能承受10噸的壓力,這主要得益於硅氧鍵的強大結合力。每個硅原子與四個氧原子形成的共價鍵,鍵能達到452kJ/mol,是碳碳單鍵強度的1.5倍。

即使經過千年的風化,古玻璃樣本的硅氧網絡完整性仍能保持在85%以上。此外,玻璃沒有明確的熔點,當溫度升高時,它會逐漸軟化而非直接熔化,這使得玻璃在面對極端溫度變化時表現出獨特的韌性

玻璃在自然條件下可以存多久?為什麼? - 天天要聞

然而,玻璃在自然界中的降解是一個極為緩慢的過程,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在潮濕的環境中,以亞馬遜雨林為例,雨水中的碳酸(pH≈5.6)會與鈉鈣玻璃發生置換反應,導致玻璃表面發生微量變化,但這個反應每年僅能使玻璃表面削減約3微米。

而對於中世紀教堂的鉀鈣玻璃(含K₂O),其分解速度更是緩慢,每年僅為0.5微米這種緩慢的分解過程,就如同用橡皮擦擦拭花崗岩,表面看似在變化,但實則需要耗費漫長的時間

玻璃在自然條件下可以存多久?為什麼? - 天天要聞

在自然界的物理風化作用下,玻璃的分解也有其特點美國猶他州的強風區,石英砂粒以每秒30米的速度撞擊玻璃表面

這種物理摩擦能夠在百年內磨平酒瓶上的文字。但需要注意的是,被磨損掉的玻璃只是改變了存在形式,從大塊的玻璃變成了微小的顆粒,並非真正的降解。

玻璃在自然條件下可以存多久?為什麼? - 天天要聞

除了上述因素,生物因素也對玻璃的分解產生一定影響。在波羅的海的某些區域,藤壺進化出了獨特的吸附器官,它們分泌的酸性黏液能夠在玻璃表面形成蜂窩狀的蝕坑。

不過,這些海洋生物對玻璃的“破壞”效率並不高。要啃穿一個啤酒瓶底,需要同一群藤壺連續工作150代,大約300年的時間

玻璃在自然條件下可以存多久?為什麼? - 天天要聞


而且,酒瓶會隨着洋流的流動而改變位置,藤壺在幼年期也會隨波逐流,難以在同一地點持續數代進行“工作”。由此可見,生物因素對玻璃分解的影響雖然存在,但作用相對較小,只有在漫長的時間尺度上才會有所體現。當玻璃製品沉入海底時,情況又有所不同。沉入海底非但不能加速玻璃的分解,反而會減緩其分解速度

在深海環境如馬里亞納海溝底部,靜水壓力超過1000大氣壓,低溫僅為2 - 4℃,這樣的環境使得玻璃的腐蝕速率被壓制到每年僅0.01納米以下。2016年打撈的泰坦尼克號殘骸中,船艙的玻璃經過百年浸泡依然完好無損,只是表面形成了一層獨特的“水合硅膠層”。

玻璃在自然條件下可以存多久?為什麼? - 天天要聞

在沙漠中,玻璃則面臨著晝夜之間高達50℃的溫差白天的高溫促使鈉離子遷移至表面,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白霜;而夜間的露水則將這些可溶物質帶走

這種循環作用使得玻璃表面逐漸失去透明度,但也意外地形成了一層保護性的風化外殼撒哈拉沙漠出土的腓尼基玻璃珠,正是依靠這種“自我修復”機制存世超過3000年。

玻璃在自然條件下可以存多久?為什麼? - 天天要聞

在當今時代,現代環境對玻璃的壽命產生了顯著影響。酸雨的侵蝕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酸雨的酸性成分對中世紀教堂的鉛玻璃造成了損害,使其流失速度達到了每年3微米,這一速度是工業革命前的30倍。隨着時間的推移,酸雨中的酸性物質與玻璃表面發生化學反應,逐漸削弱玻璃的結構,導致玻璃的外觀和性能發生變化,表面可能變得粗糙,透明度也可能降低。

玻璃在自然條件下可以存多久?為什麼? - 天天要聞

此外,微塑料污染也給玻璃帶來了新的挑戰。這種污染催生了新型玻璃微生物群落,雖然目前它們對玻璃的分解能力還相對較弱,但在未來的數百年內,它們有可能演化出更高效的分解能力,這可能會進一步縮短玻璃的壽命

玻璃在自然條件下可以存多久?為什麼? - 天天要聞

玻璃的存在和其在自然界中的分解過程,讓我們對這種材料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從玻璃的悠久歷史,到其獨特的分子結構和物理特性,再到在自然界中複雜而緩慢的分解過程,每一個方面都展示了玻璃的獨特之處。

同時,現代環境對玻璃的影響也提醒我們,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改變可能會對各種物質的存在和變化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我們需要更加關注環境保護,以減少對各種材料和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微科普】莫要一談輻射就“色變”,正確看待這把“雙刃劍”! - 天天要聞

【微科普】莫要一談輻射就“色變”,正確看待這把“雙刃劍”!

Q輻射具有兩面性!“快把WiFi關了,有輻射!”“電腦前面放盆仙人掌,防輻射!”“孕婦必須穿防輻射服!”這些十分耳熟的忠告,折射出公眾對輻射普遍存在的心理恐懼。然而,科學真相往往顛覆認知。恐懼:混淆與誤解公眾對輻射的深度誤解和過度恐慌,常因混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輻射類型:電離輻射:包括X射線、γ射線等高能輻...
寧德時代訴海辰儲能不正當競爭 - 天天要聞

寧德時代訴海辰儲能不正當競爭

近日,寧德時代起訴海辰儲能等主體不正當競爭糾紛一案已由福建省寧德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定於8月12日開庭審理。這場糾紛因兩家企業在587Ah儲能電池標準領域的競爭引發行業關注,而案件走向恰逢海辰儲能港股IPO關鍵期,其上市進程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發力太空計算!千億巨頭大動作 - 天天要聞

發力太空計算!千億巨頭大動作

【導讀】中科曙光擬與中科星圖共同構建中國太空計算產業新生態中國基金報記者 盧鴒太空計算正成為新的戰略新興技術高地。中科曙光、中科星圖7月8日晚公告稱,雙方當日簽署了《太空計算領域的合作開發框架協議》,將共同推動“太空計算”技術的創新與應用落地、構建中國太空計算產業新生態,打造面向世界的中國太空算力服務...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 天天要聞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中國藍新聞 浙江之聲記者 徐欣悅今年第4號颱風“丹娜絲”(熱帶風暴級),今天13時中心位於溫州偏東方向約118公里的海面上,預計將於今天傍晚到夜間在台州到寧德一帶沿海登陸。省應急管理廳總工程師胡堯文介紹,目前看,儘管颱風強度不強,但有三個特點要特別關註:一是路徑罕見,作為第一個從南海穿過台灣海峽再可能登陸浙...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 天天要聞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盧煜明被認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下一個中國科學家”。撰文丨凌 駿責編丨汪 航近日,歐洲科學院官網在線更新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在列。盧煜明院士是全球無創產檢技術的奠基人,他耗時22年開發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技術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個國家落地應用,每年為全球孕婦...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 天天要聞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等眾多科學家和青年科研人員相聚上海黃浦江畔,參加“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科學峰會”。這場峰會聚焦科學未來發展趨勢,在對話環節請科學家預測未來、寄語青年。西湖大學校長、2017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施一公院士認為,AlphaFold(阿爾法摺疊)人工智能系統的問世,改變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