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只有人類生存的這一個空間嗎?萬米深海下科學家發現了這個

2022年12月19日21:59:04 科學 1062

你有想過萬米深海之下的場景么,在那片黑暗的虛無領域中,會隱藏什麼秘密,是詭異的海底人嗎,還是其他不為人知的生物呢?

事實上,早在2010年時,日本科學家們就曾下潛到如此深度的海域中進行探測,可令人震驚的是,在微弱的燈光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本屬於此地的人造產物,還斷言這對於世界而言將是災難前兆。

地球上只有人類生存的這一個空間嗎?萬米深海下科學家發現了這個 - 天天要聞

那這些人造物究竟從何而來,又如何引發世界性的災難,且讓我們從世界和海洋說起。

海洋:地球主旋律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2015年的一封辭職信,幾乎引爆了互聯網,短短的十個字讓無數深陷生活困局的人意識到,除去眼前的苟且外,其實詩和遠方也是存在的。

可我們生活的世界究竟有多大呢,我們又能到哪些地方看看?

顯然,按照現實情況來看,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應是相反的,即我們生活的世界很大,但我們能去看看的地方卻很小。

地球上只有人類生存的這一個空間嗎?萬米深海下科學家發現了這個 - 天天要聞

這主要是因為,人類作為一種陸生生物,陸地才是我們主要活動的區域,這意味着,我們能夠到達並駐足欣賞的地方,也大多是陸地景觀。

然而,就是這個我們要用一輩子才能走遍的陸地,其實僅佔世界大小的30%左右,至於剩餘的近70%,則主要是由海洋組成,如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一流。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海洋其實才是地球的主旋律,我們生活的地球,若不是因人類生活在陸地,或許應當改名為“水球”的。

或許也正是源於這種佔比,所以人類對於海洋的探索和征服,自古就從未停止過,從最早的鄭和下西洋麥哲倫環球航行,到之後潛水設備的發明,再到現代的中國蛟龍號的萬米潛海。

地球上只有人類生存的這一個空間嗎?萬米深海下科學家發現了這個 - 天天要聞

可以說,人類一直以科技為工具,在征服海洋的這條道路上不斷奔跑着,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就算是科技超前的今日,人類對於海底的探索度依然沒有突破5%。

這聽起來可能有幾分玄幻,可卻也是事實,按照科學家定義,海洋深度總共可分為五層,分別是200米以上的海洋上層、200至1000米的海洋中層、1000至4000米的海洋深層、4000至6000米的海洋深淵層,以及6000至10000米以下的超深淵層。

在這五個分層中,人類能夠談得上“活動”的,其實僅有200米以上的海洋上層,而且在此地活動的還大多是專業潛水員,對於一般的愛好者和戲水者來說,十幾米的海域就已經是極限了。

畢竟,在往下的海洋中層,若不藉助設備輔助,那人類縱然是攜帶氧氣瓶,也是無法進行吸氧的,因為此地已高達29個大氣壓,人類要想正常呼吸已是不可能。

地球上只有人類生存的這一個空間嗎?萬米深海下科學家發現了這個 - 天天要聞

這意味着,再往下的深度,人類就只能依靠操控設備來進行了,比如人造潛水器。

然而,在1000米以下的海洋深層中,陽光就已經無法再滲入了,也就是說,1000米之下的海域只有無盡的黑暗,潛水器只能依靠可憐的燈光,來對偌大的海域進行探索。

說實話,這簡直就像深夜秉燭前行,人類能看到的區域實在太小太小,這使得探索力度開始無限縮小,幾乎只能對某一區域進行定點勘測。

地球上只有人類生存的這一個空間嗎?萬米深海下科學家發現了這個 - 天天要聞

不過,與大家設想有所出入的是,在其後的海洋深淵層和超深淵層,由於溫度過低,能夠生存的生物其實很少很少。

可也正是在這個區間,探測的科學家們卻發現了人造物的跡象。

深海之災

在1983至2014年間,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就曾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保護監測中心合作,在北太平洋西部、日本群島周圍,以及馬里亞納海溝邊緣和帕拉海溝處進行深點探測。

執行本次探測任務的是日本生產的潛水器,它能夠執行最基本的拍照和攝像,這讓聯合專家組對深海情況有了直觀的認知。

但根據傳回的數據,專家組卻從中辨認出了一種人造產物--------塑料,而且,令人心驚的是所有探測區域都出現了它們的身影。

地球上只有人類生存的這一個空間嗎?萬米深海下科學家發現了這個 - 天天要聞

為了讓檢測數據更精準,專家組總共進行了近5010次下潛,檢測到了3425件人造物件的碎片,而塑料則佔據了約33%的比例,是當之無愧的“榜首”。

無獨有偶,2020年11月時,我國的“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也曾在潛入馬里亞納海溝時,發現了這些塑料的身影。

要知道,此處深度足有萬米,是世界海洋的最低點,卻依然遍布着塑料,這讓人不禁後背發涼。

這主要是因為,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人類就已經進入到了塑料的製造時代,而對海洋的塑料排放也正是始於那時,但歷經數十年的發展,人類一直以為塑料僅限于海面漂浮的塑料,可如今海底的新發現,讓人們不得不重新判定塑料污染的等級。

據日本海洋地球科學與技術機構的海洋生物研究員中島良太描述,人類社會每年要排放超過1000萬噸的塑料進入海洋,可漂浮在海面上的其實只是很小的部分,絕大多數早已沉入海中,又或者化為了更細小的顆粒。

地球上只有人類生存的這一個空間嗎?萬米深海下科學家發現了這個 - 天天要聞

不過,可千萬不要以為塑料化成顆粒就失去危害性,相反,變成顆粒狀的塑料,對於生物性的殺傷性變得更大。

位於美國加州的蒙特利灣水族研究所,就曾針對塑料顆粒進行過一次探測,他們對5至1000米深的海域進行了水質採樣,還順帶捕捉了生活在各深度的生物。

在經歷一番化驗後,他們發現無論是哪一個深度的水域,其實都已經布滿了塑料顆粒,甚至還在遠洋紅蟹和巨型幼形海鞘的體內,也發現了被吞食的塑料顆粒。

另外,赫爾約克醫學院和英國赫爾大學也曾開展過相關實驗,但不同的是,他們研究的對象是人。

地球上只有人類生存的這一個空間嗎?萬米深海下科學家發現了這個 - 天天要聞

專家尋找到十三位志願者,對他們的血液進行採樣化驗,可令專家震驚的是,十三份血液標本中,竟有十一份血液存在着微塑料,且數量高達39種。

顯然,這意味着,塑料的污染已經逐漸轉移到了生物體內,儘管,如今還沒有相關證據表明,微塑料會對人體帶來實質性危害。

但塑料終究是一種不可分解的產物,它在體內一旦完成大量的積累,又如何不產生“質變”呢?

地球上只有人類生存的這一個空間嗎?萬米深海下科學家發現了這個 - 天天要聞

因此,人類是時候重視塑料污染了,否則,新一輪的世界災難轉瞬即發。

參考資料:

《馬里亞納海溝發現塑料垃圾,萬米海底也有人類垃圾》-------科普中國

《日本科學家發現北太平洋深海海底的殘骸以一次性塑料為主》----------------環球網

《從南極到人類血液,微塑料的發現意味着什麼?》----------央視網

作者:雅辰 校稿:川川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微科普】莫要一談輻射就“色變”,正確看待這把“雙刃劍”! - 天天要聞

【微科普】莫要一談輻射就“色變”,正確看待這把“雙刃劍”!

Q輻射具有兩面性!“快把WiFi關了,有輻射!”“電腦前面放盆仙人掌,防輻射!”“孕婦必須穿防輻射服!”這些十分耳熟的忠告,折射出公眾對輻射普遍存在的心理恐懼。然而,科學真相往往顛覆認知。恐懼:混淆與誤解公眾對輻射的深度誤解和過度恐慌,常因混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輻射類型:電離輻射:包括X射線、γ射線等高能輻...
寧德時代訴海辰儲能不正當競爭 - 天天要聞

寧德時代訴海辰儲能不正當競爭

近日,寧德時代起訴海辰儲能等主體不正當競爭糾紛一案已由福建省寧德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定於8月12日開庭審理。這場糾紛因兩家企業在587Ah儲能電池標準領域的競爭引發行業關注,而案件走向恰逢海辰儲能港股IPO關鍵期,其上市進程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發力太空計算!千億巨頭大動作 - 天天要聞

發力太空計算!千億巨頭大動作

【導讀】中科曙光擬與中科星圖共同構建中國太空計算產業新生態中國基金報記者 盧鴒太空計算正成為新的戰略新興技術高地。中科曙光、中科星圖7月8日晚公告稱,雙方當日簽署了《太空計算領域的合作開發框架協議》,將共同推動“太空計算”技術的創新與應用落地、構建中國太空計算產業新生態,打造面向世界的中國太空算力服務...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 天天要聞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中國藍新聞 浙江之聲記者 徐欣悅今年第4號颱風“丹娜絲”(熱帶風暴級),今天13時中心位於溫州偏東方向約118公里的海面上,預計將於今天傍晚到夜間在台州到寧德一帶沿海登陸。省應急管理廳總工程師胡堯文介紹,目前看,儘管颱風強度不強,但有三個特點要特別關註:一是路徑罕見,作為第一個從南海穿過台灣海峽再可能登陸浙...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 天天要聞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盧煜明被認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下一個中國科學家”。撰文丨凌 駿責編丨汪 航近日,歐洲科學院官網在線更新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在列。盧煜明院士是全球無創產檢技術的奠基人,他耗時22年開發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技術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個國家落地應用,每年為全球孕婦...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 天天要聞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等眾多科學家和青年科研人員相聚上海黃浦江畔,參加“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科學峰會”。這場峰會聚焦科學未來發展趨勢,在對話環節請科學家預測未來、寄語青年。西湖大學校長、2017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施一公院士認為,AlphaFold(阿爾法摺疊)人工智能系統的問世,改變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