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新冠疫情已經持續了近3年,自從新冠疫情出現以來,人們的生活被徹底打亂!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不能和新冠病毒“共存”呢?
時至今日,與病毒“共存”的聲音經常會在我們的耳邊響起,許多人認為新冠病毒發展到今天,經過不斷變異,其毒力已經變得越來越小了,現在的感染者大多數是無癥狀或者僅有輕微癥狀,跟普通感冒或流感無異。特別是在國外許多國家已完全放開的情況下,使得有這種想法的人越來越多。今天,我們結合一項10萬人的新研究結果,來談談為什麼不能與病毒“共存”的問題。
最新研究披露新冠後遺症
最近,一項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自然通訊)雜誌的研究,追蹤調查了33281例新冠感染者及62957例未感染新冠病毒者,結果發現新冠感染者中有6%的患者完全沒有恢復,就是說及時核酸檢測轉陰後其癥狀仍持續存在,另外還有約42%的患者僅部分癥狀得到恢復。
研究發現感染新冠病毒後最常見的癥狀是疲勞、頭痛、肌肉酸痛和虛弱,而這些癥狀則可能會長期存在,影響因素主要有患者感染前的健康狀況、感染的嚴重程度、老年人、女性以及經濟條件等。
所以雖然感染新冠病毒後癥狀較輕,死亡率較低,但還是會對身體產生長遠的影響,也說明了我們目前仍不能與病毒“共存”。
不能與病毒“共存”的3個原因
1. 新冠病毒仍在不斷變異
目前許多人拿新冠病毒與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和流感病毒相比較。無可否認,新冠病毒發展到今天的奧密克戎,其感染死亡率的確在不斷下降,但與前面提到的病毒所不同的是,奧密克戎仍在不斷發生變異。其變異後無論是傳播速度、發病率還是免疫逃逸現象,都在不斷增強,這也是我們必須堅持“動態清零”方針不變的原因所在。
2. 目前仍要堅持“動態清零”
為了能夠實現與病毒“共存”,許多人將矛頭對準了我國“動態清零”的抗疫總方針,也許有部分人是誤解了這個方針政策。我國的“動態清零”方針是基於我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而建立的,雖然有清零二字,但並不是不能夠允許有新冠感染病例的存在,而是要快速、精準、科學地阻斷病例的傳播,防止出現大面積感染,防止出現醫療資源擠兌,所以目前的疫情形勢下我們仍要堅持“動態清零”。
3. 我國人口總數巨大
我國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特別是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人口密度較大,而且我們老年人口數量也龐大,據統計我國有2.67億老年人,還有數量龐大的有基礎疾病的人群,這些人群都是奧密克戎感染的高危人群,也是感染後死亡風險較高的人群,如果開放與病毒“共存”,那麼這部分人群無疑是首當其衝深受新冠病毒危害的人群,這明顯與我們“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不符。
結語
其實現在的人之所以會發出埋怨,與一些地方對於新冠防控層層加碼有一定關係。最近中央政府在高度關注,並強度嚴查層層加碼的行為,相信當這種情形得到控制之後,其實我們會發現,堅持“動態清零”對我們的生活並沒有多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