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清華金融評論》編輯部王茅、丁開艷
據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發布的消息顯示,2022年諾貝爾獎評選結果於10月3日至10日陸續公布。其中,諾貝爾經濟學獎(Nobel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正式名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將於瑞典當地時間10月10日11時45分,也就是北京時間10月10日17時45分公布。
諾貝爾經濟學獎能否延續“接地氣”格調?
回顧202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當時這個獎項分成了兩個部分:一部分歸屬於戴維·卡德,“以表彰他對勞動經濟學的實證貢獻”;另一部分則聯合授予了約書亞·D·安格里斯特和奎多·W·因本斯,“以表彰他們對因果關係分析的方法論貢獻”。
近幾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逐漸從理論走向實踐,讓看似“高冷”的經濟學變得更加“接地氣”,用於指導和引領人們的日常生活。比如,2020年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就是因為改進了拍賣理論,設計了合理的拍賣模式而獲獎。
他們發明的同步多輪拍賣(SMRA),在全球範圍內,為無線電頻道銷售帶來了巨大收益。除此之外,這種拍賣模式也可用於政府電力和天然氣的拍賣,使全世界的買方賣方和納稅人受益。
由此可見,諾貝爾經濟學獎變得越來越務實,越來越“接地氣”,可以幫助、引領大家解決現實中的高緯度問題,比起“高冷”的經濟學理論,可以切實落地的理論或許更能造福人類。
以異質企業理論為代表的新新國際貿易理論能否問鼎?
這個備受全球經濟界矚目的獎項,到底花落誰家?按照往年評獎偏好,《清華金融評論》做個腦洞大開的猜想,以異質企業理論為代表的新新國際貿易理論,能否有望問鼎?
當前全球經濟正處在深度震蕩調整期,全球化正面臨嚴峻的挑戰。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艱難前行,俄烏地緣政治衝突不斷,恐怖主義的陰霾,武裝衝突的擦槍走火,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愈演愈烈,多邊主義和多邊貿易體制受到嚴重衝擊和挑戰,一些國家和地區甚至祭出了“保護主義”的大旗。
與此同時,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反覆、新冠病毒變異增多,這給全球政治、經濟局勢發展帶來新的不確定性。受此影響,全球貿易走勢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因此,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熱門中,以從企業層面研究國際貿易的新新貿易理論引發關注。
新新貿易理論,沿用了新貿易理論壟斷競爭市場結構和規模報酬遞增的假定,放鬆了同質企業的假定,將企業生產力的差異內生到壟斷競爭模型中,從而成功將企業生產率內生到模型中,將貿易理論研究對象擴展到企業層面。
新新貿易理論的基本邏輯是,市場份額向高生產率企業靠近,而那些低效率的企業被迫退出,從而提高了行業生產率水平,以Melitz、Eaton, 以及Kurtum 為代表的異質企業理論是該學派主要代表。
諾貝爾經濟學獎全過程回溯
諾貝爾經濟學獎旨在獎勵在經濟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儘管此獎項並不屬於1895年諾貝爾遺囑中所提到的5個獎項,但一般認為此獎項與5個獎項地位相同。
196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首次頒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甄選委員會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獎項得主。截至2021年10月,共有89人獲獎(附表)。從經濟學領域來看,諾獎得主主要來自美國和歐洲各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