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經過科學家的不斷探究,發現37度可作為平均值,所以這個結論一直延續到現在,人的體溫之所以一直保持在37度這一切都是因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結果。在百萬年的進化中,人類的體溫維持在了37度。不止是人類,地球上所有的恆溫動物的體溫都維持在了35到40攝氏度。
一位叫保羅的科學家曾提出過這樣一個結論,人類是恆溫動物,只有在37度的時候,身體內各種酶活性都是最佳的,保持在最佳狀態下的酶,能夠幫助人體更好的參加各種生物化學反應,所以人體才會在37度,而自然界的哺乳動物是35度到40攝氏度,主要是因為這個溫度能夠讓動物在野外更好的適應環境變化,不會因為體溫而限制自己的活動。
但地球上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是恆溫動物,不少動物的體溫是隨外界變化的,但在歷史舞台上,恆溫動物戰勝了變溫動物,它們比變溫動物更能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也更能抵禦天敵。人類也正是因為保持在了37度的體溫,扛過了,自然界的風雲替換可是近幾年,有科學家發現人類的體溫越來越低了,這是怎麼回事兒?
變溫動物
以往我們都說37度是人類正常體溫,可是2020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展開了一項研究,他們找到了1862年8萬多名美國士兵的體溫記錄,然後從2000年開始測量人的體溫,把過去的數據和現在的體溫數據進行了詳細的對比。結果發現,美國男性的平均體溫確實下降了0.59度,而美國女性的體溫也同樣下降了0.32度。也就是說,現在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已經降到了36攝氏度。
不僅如此,哈佛醫學院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也發表過一篇論文,
研究他們對英國35488名身體健康、沒有感染任何疾病,也沒有接受過任何抗生素治療的成年人進行了24356次體溫測量。統計這些人的體溫數據後,他們的口腔平均溫度只有36.6。也就是說,人的體溫真的在下降。可是科學家們認為,人體的標準體溫不再是37度,可能跟人類的生活環境的變化有關,像是氣候大環境的變化,全球的溫室效應讓很多地方的氣溫越來越高,於是空調變得大規模使用,人類因為空調而變得舒適,像是長期在空調環境中,人類出汗的次數變得越來越少,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不像之前那麼敏感了,所以體溫自然發生了變化。
還有一個原因是人體缺乏運動,人類社會的科技發達了之後,很多勞動都由機器完成,人類勞動的次數變得越來越少,新陳代謝也因此減少,同時也降低了基礎代謝率,體溫也隨能量消耗的減少而降低。有人說體溫降低反而能增加人的壽命,這是真的嗎?
人的體溫一直下降,真的能延長壽命嗎?有科學家認為,人體的體溫越高,就需要更高的消耗和運行。當體溫降低時,機體的運轉同樣處於低運轉狀態,這樣人的壽命或許會因此而運行得更長。但這個說法只適用於動物。有科學家用小白鼠進行了一項實驗,將兩種不同體溫的小老鼠進行比較,結果發現,體溫高的小白鼠壽命大大縮減,而體溫低的那隻卻活的更長。因此,科學家得出結論,高體溫對動物不利。
但也有科學家認為,當人類低溫的時候,更容易長壽。科學家認為,人體內是存在一些長壽信號的,這些長壽信號就是喜歡低溫,只有在低溫狀態下,這些長壽信號才會被激活。如果從長壽信號來說的話,低溫者確實是更容易長壽,但是低溫其實有更多的壞處,這些壞處都是不利於長壽的。
像是低溫者的血液循環更慢。眾所周知,人在運動出汗之後,體溫會變高,血液循環也會因此加快,身體的新陳代謝也會因此變快。新陳代謝的快速進行能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人就不容易生病。可是低溫者,他們的血液循環不用多說是非常慢的,新陳代謝的速度就更慢了。身體的毒素和髒東西,因為新陳代謝太慢而無法及時排出去,一直囤積在體內,人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也就這樣變差了,所以低溫的人就總是生病感冒。
可以這麼說,當人的體溫每降低一攝氏度,人體的免疫力就會下降30%。不只是感冒,就連癌症的患病率都因此增高,因此體溫降低是不會延長壽命的。你對人體體溫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跟大家一起討論。
關注畫板,帶你看不一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