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火”總設計師張榮橋:為人類認知宇宙貢獻中國力量

2022年07月15日11:10:14 科學 1869

張榮橋永遠忘不掉一年前的那個清晨。

2021年5月15日凌晨,在距地球3.2億公里外的火星軌道,天問一號着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後,按照預定的軌跡,進入火星大氣層。着陸巡視器展開配平翼,彈出降落傘,分離防熱大底和背罩,着陸平台伸開着陸腿,一系列的動作之後,在距離火星表面100米的高度上懸停,尋找着最適合的着陸點,最後緩緩降落。着陸平台在跨越“黑色九分鐘”後,於7時18分穩穩落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着陸區,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着陸火星成功了。

成功着陸的那刻,有人無意間拍到張榮橋落淚的樣子,相關短視頻當天就刷了屏。他事後回憶這一瞬間,只留下12個字:“不能自已,流下淚水,有甜有咸。”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在國際上引起巨大反響。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於近日獲評 “2021-2022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探火”總設計師張榮橋:為人類認知宇宙貢獻中國力量 - 天天要聞

時隔一年,回憶當初,張榮橋仍難掩內心的激動。歷經4年論證,6年研製生產,工程團隊在發射場堅持了110多天,緊盯發射後飛行的202天,在探測器進入環火軌道後又日夜堅守了93天,為的就是如期實現立項之初就定下的目標:在第一個百年前夕,讓我們中國的機器人登陸火星。“如期兌現了這個承諾,我們當然很激動,我們沒有辜負祖國對我們的期望。”

“探火”總設計師張榮橋:為人類認知宇宙貢獻中國力量 - 天天要聞

“十年磨一劍”

步入航天領域,始於機緣巧合。

張榮橋出生於安徽祁門縣,當年填報高考志願時,老師給了他兩個字的建議,“偏”——找偏遠地區的高校,“冷”——選冷門的專業,這樣錄取概率更大。因此,他選擇了西北電訊工程學院(今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

1988年本科畢業後,張榮橋進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繼續深造,選擇的仍然是老專業——空間電磁場。畢業後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一干就是13年,主要從事衛星測控和遙感信息處理方面的工作,後加入探月工程團隊,曾擔任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

2010年,隨着中國提出火星探測設想,張榮橋根據組織安排,開始從事工程的規劃論證和立項工作,也是“十年磨一劍”。

“探火”總設計師張榮橋:為人類認知宇宙貢獻中國力量 - 天天要聞

但工作之初,他深感這項工作就兩個詞:難,重要。

難,成功很難。——火星一度被航天界稱為“航天器的墓地”。目前,國際上47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僅25次成功或部分成功,而火星着陸任務的成功率更是僅有45%,工程實施難度不言而喻。

重要,即意義重大。——“探測地外行星是我們認識宇宙奧秘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手段。”張榮橋說,“開展深空探測不僅有助於人類了解太陽系和生命起源與演化規律,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的持續進步,也是國家綜合國力和創新能力的體現,我們中國人也應該在這個領域有所建樹。”同時,深空探測成為當今世界航天活動的前沿領域,對國家科技發展、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第一次去火星,應該怎麼走?張榮橋坦言,這是論證階段花力氣最多、爭議最大的一個問題。

當時,項目組深知火星探測的難度,曾考慮採取類似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方案,這樣風險相對較小,穩紮穩打。

“但我們還是心有不甘。”張榮橋說,“中國火星探測起步晚,同國外存在一定差距,但隨着我國成功實施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為火星探測提供了一定的技術和設備基礎,我們不能只考慮風險,而要有擔當精神和攻堅克難的勇氣,一旦成功,不僅能節省經費,更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技術跨越,使中國步入行星探測領域世界先進行列,這是我們幾代中國航天人的夢想,也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經過長時間的思想碰撞,專家們終於達成共識:我們“伸伸手”“踮踮腳”,一步實現“繞、着、巡”風險可控。

不過,這也意味着研製難度和風險加大,“說得直白一些,即失敗的可能性增加,這些都變成了研製人員的壓力。”面對巨大挑戰,工程團隊在項目初期就做好計劃,對技術方案進行反覆設計確認,並開展了大量地面試驗驗證工作。

“探火”總設計師張榮橋:為人類認知宇宙貢獻中國力量 - 天天要聞

多個“第一次”背後

論證完成後,2014年9月,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進入先期研製階段,兩年後正式立項。早在那時,就已定好發射時間:2020年7月下旬。

這不僅因為時值火星探測發射窗口期,更想趕在中國迎來第一個百年之際,讓中國的機器人在火星表面巡視。

“6年前確定的(發射)時刻,我們如約而行,遇到的困難和挑戰還是非常巨大的。”天問一號任務在我國航天發展史上實現了多個第一次:第一次實現探測器第二宇宙速度發射,第一次實現行星際飛行,第一次實現地外行星軟着陸,第一次實現地外行星表面巡視探測,第一次實現4億公里遠距離測控通信,第一次獲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學數據,最為重要的是在國際上第一次通過一次任務成功實現了火星環繞、着陸和巡視三大目標。

“探火”總設計師張榮橋:為人類認知宇宙貢獻中國力量 - 天天要聞

每一個“第一次”背後,都有着無數科研攻堅的艱辛與挑戰。

受天體運行規律和技術的約束,每隔26個月才有一次發射窗口期,每次大約持續半個月,每天約30分鐘。一旦錯過,發射就要推遲26個月。但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原本緊張的研製周期帶來巨大衝擊。原定於2020年發射的歐空局和俄羅斯的聯合火星探測項目,就因技術原因和疫情影響無奈延期。

“我們的工程研製人員面對疫情帶來的嚴重困難,勇於擔當,在各級政府和有關單位的大力協同、周密安排、密切配合之下,克服疫情對任務實施的不利影響,實現按計劃準時成功發射。”張榮橋說。

2020年7月23日,長征5號運載火箭搭載着天問一號探測器駛入星空,經過202天的星際飛行和93天的火星環繞與着陸區詳查,綜合獲取到的有關於着陸區的各種信息後,張榮橋對着陸任務充滿信心。

相比成功着陸的結果,張榮橋更關注過程,“因為過程決定結果。”為此,他們從研製伊始,就始終保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態度做好各項工作。

如針對火星大氣稀薄且具有不確定性,工程人員研發了氣動外形減速技術,確保着陸巡視器在着陸過程中保持穩定姿態並高效減速;為適應火星複雜地形,他們為火星車設計了六輪獨立驅動的主動懸架結構系統,此外在碳化硅車輪上還有“中”字型的浮雕,既能用於標記行駛里程,又能在火星表面留下中國印記。

“過程關注到了,對於結果我們心裡是有底的。”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探測器平穩降落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着陸區,整個過程“像教科書那樣精準和順暢”。5月22日,“祝融號”火星車駛離着陸平台,正式踏上火星大地,開啟巡視探測之旅。由此,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一次實現火星“環繞、着陸、巡視”三大目標,工程取得圓滿成功,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

目前,“祝融號”火星車已開展超過300個火星日的探險之旅,不僅傳回大量科學探測數據,還與歐空局“火星快車”軌道器開展了在軌中繼通信試驗。

“探火”總設計師張榮橋:為人類認知宇宙貢獻中國力量 - 天天要聞

開啟行星探測的新征程

2021年12月15日,張榮橋入選《自然》雜誌“影響2021年科學事件的十位人物”,是當年榜單上唯一的中國人。近日,他亦獲頒“世界因你而美麗——2021-2022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大獎,以表彰其作為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在世界科學研究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該獎項由鳳凰衛視集團聯合海內外多家華語媒體發起,共同推舉和表彰不同領域成就卓越、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傑出華人典範。

“探火”總設計師張榮橋:為人類認知宇宙貢獻中國力量 - 天天要聞

“這不是我個人多麼出色多麼優秀,而是世界上的同行對天問一號任務給予了高度的認同,我作為工程總設計師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相比個人榮譽,張榮橋更將此視為對工程背後的五大系統、上千家研製單位、數萬名科技工作者十年工作的肯定。

曾有人問他,如果給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打分,你會打多少分?張榮橋說:“若從研製要求來看,我們交了100分考卷,但在卷子之外,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謙遜之姿,也有人覺得頗有完美主義的味道,但張榮橋並不認同,他一直堅持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精益求精。

截至2022年5月中旬,祝融號火星車已工作300多個火星日,累計行駛1921米,並回傳大量一手科學探測數據,這看似“超期服役”的成果,張榮橋卻覺得符合預期。

如今,隨着火星北半球進入冬季,太陽光照強度逐漸減弱,夜間氣溫降至-100℃以下,着陸區還出現了沙塵天氣,祝融號火星車開始進入休眠模式,等待年底火星北半球冬去春來時,再喚醒重啟。

在其上空數百公里外的環火軌道上,運行超700天的天問一號環繞器仍在不停的工作,其攜帶的7台科學探測載荷已實現對火星的全球遙感探測。

天問一號開啟了中國行星探測的新征程。”張榮橋說,“任務的成功不僅將極大推動中國空間科學,特別是行星科學研究的發展,通過工程掌握的關鍵技術和建成的設施,也將為後續工程奠定良好基礎,並提供重要的人才資源保障。”

按照中國行星探測工程的整體規劃,中國將以火星探測為主線,在2030年前後,陸續開展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和木星系探測等任務。

“人類迄今還沒有實現火星取樣返回,對我們來講挑戰巨大。”張榮橋說。曾有科學家稱,這是可以與阿波羅登月相媲美的人類科技創舉,可見其難度之大。但他認為,中國行星探測工程發展規劃是環環相扣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已實現了火星到達和着陸巡視,正在開展的天問二號小行星取樣返回任務將實驗從地外天體採樣返回技術,而這些,都將成為天問三號火星取樣返回重要環節的先期驗證,通過逐步分解任務,破解技術難題。張榮橋表示“將以中國速度,不斷續寫中國行星探測的新高度。”

作者丨盧伊 編輯丨段文


“探火”總設計師張榮橋:為人類認知宇宙貢獻中國力量 - 天天要聞

7月16日晚(星期六),國窖1573 “世界因你而美麗——2021-2022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絢麗揭幕。鳳凰衛視中文台、歐洲台、美洲台、香港台(7月17日晚)將向全球播出盛典實況,鳳凰新媒體也將同步進行網絡直播。讓我們一起見張榮橋獲頒“2021-2022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的榮耀時刻!

“探火”總設計師張榮橋:為人類認知宇宙貢獻中國力量 - 天天要聞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時速 600公里、貼地飛行,我國超導電動高速磁浮列車首次亮相! - 天天要聞

時速 600公里、貼地飛行,我國超導電動高速磁浮列車首次亮相!

每經編輯:杜宇據央視新聞,第十二屆世界高速鐵路大會正在北京舉行,時速達600公里超導電動高速磁浮列車也在本次大會首次亮相。圖片來源:央視新聞中車長客股份公司高級工程師介紹:超導電動高速磁浮是通過車載超導磁體與軌道上的線圈相互作用,實現列車與
認識2種丁酸衍生物 - 天天要聞

認識2種丁酸衍生物

丁酸鈉與三丁酸甘油酯作為丁酸的衍生物,在動物消化道中被分解成丁酸和其他物質。他們的主要生物學功能來源於丁酸。腸道上皮細胞優先選用丁酸作為能量源。作為一種短鏈脂肪酸,丁酸在進入小腸後部分以非離子形式被腸道黏膜細胞吸走,直接為腸黏膜細胞生長和增
米東區:這一電化學儲能電站項目推進中 - 天天要聞

米東區:這一電化學儲能電站項目推進中

(米東區融媒體中心記者:黃鵬報道)7月9日,記者在位於米東區北部沙漠東北部的新疆華電烏魯木齊光伏基地100萬千瓦/400萬千瓦時獨立新型儲能示範項目現場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對設備進行吊裝調試。該項目總投資約30億元,是全國單體容量最大的電化學
腦圖譜大科學計劃時機已來!中國科學家十項成果給大腦繪高清地圖 - 天天要聞

腦圖譜大科學計劃時機已來!中國科學家十項成果給大腦繪高清地圖

人類大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組織,要理解大腦的工作原理首先要了解其中的細胞種類和神經聯接規律,近日中國科學家聯合發布系列成果給大腦繪製“高清地圖”。 7月10日深夜,中國科學家聯合發布介觀腦圖譜系列成果,實現從嚙齒類到靈長類大腦的跨越。10項成果以專題論文集的形式集中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神經元》《發育...
國際突破!中大培育光子“雙胞胎”,輻射強度達單光子水平 - 天天要聞

國際突破!中大培育光子“雙胞胎”,輻射強度達單光子水平

7月9日,《自然》雜誌(Nature)在線發表中山大學物理學院王雪華、劉進教授團隊主導的最新研究成果。該團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腔誘導自發雙光子輻射方案,在國際上率先實現與單光子輻射強度相當的自發雙光子輻射,研發出保真度高達99.4%的按需觸發
微型肝臟,是未來希望,還是科技烏托邦 - 天天要聞

微型肝臟,是未來希望,還是科技烏托邦

文︱陸棄隨着全球器官移植需求持續攀升,傳統器官捐獻嚴重不足的問題愈發凸顯。美國初創企業LyGenesis推出了一個令人振奮的創新方案:通過將供體肝細胞注射至患者體內淋巴結中培育“微型肝臟”,嘗試在患者自身體內製造可替代肝臟功能的器官。
“軟黃金”冬蟲夏草,你真的了解嗎? - 天天要聞

“軟黃金”冬蟲夏草,你真的了解嗎?

冬蟲夏草千年傳承的滋補良藥採藥人的尋覓自公元780年起冬蟲夏草便以其獨特的藥用價值被載入史冊從《藏本草》到《中國藥典》均有記載李時珍更將其譽為“人身不老葯”贊其兼具蟲之陽剛與草之陰柔成為中藥中獨一無二的“陰陽同補”聖品享有“東方聖草”“葯中
【鏈博傳奇】中國中車:塑軌道之“鏈”,與世界同行 - 天天要聞

【鏈博傳奇】中國中車:塑軌道之“鏈”,與世界同行

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車”)是中國軌道交通裝備領域的“鏈”主企業,是全球規模領先、品種齊全、技術一流的高端裝備製造商和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清潔能源裝備骨幹企業。當前,中國中車搭建了世界領先的軌道交通裝備產品技術研發平台,構建了完整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體系,開創了軌道交通裝備和清潔能源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