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出現大量白泥螞!一艘船一天捕撈200斤,不僅不能吃還吃蛤蜊

2022年07月08日02:24:27 科學 1094

提到外來入侵物種,每個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沒有天敵、瘋狂繁殖,嚴重威脅當地的生態平衡。2022年春季以來,我國山東省青島市附近海域出現了大量的外來入侵物種,這其中包括去年就入侵過青島海域的海星和今年首次發現的白泥螞,海星還具有一定的食用價值。

但是首次入侵青島膠州灣海域的白泥螞不僅危害性更大,而且沒有任何利用價值,處理難度更大。那麼,白泥螞入侵青島膠州灣海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青島出現大量白泥螞!一艘船一天捕撈200斤,不僅不能吃還吃蛤蜊 - 天天要聞

事情經過

2022年7月,青島市膠州灣附近的養殖人員表示自己養殖的蛤蜊等海鮮又遭受到了外來入侵物種的捕食,損失很大。本次外來物種入侵,是膠州灣海域連續兩年遭受到外來物種的入侵,去年的外來物種以海星為主,海星雖然給養殖戶帶去了不小的損失,但是海星還具有可食用性,養殖戶通過捕食買賣海星彌補了一部分損失。但是今年的養殖狀況不僅遠不如去年,甚至今年遭受的損失遠高於去年。

青島出現大量白泥螞!一艘船一天捕撈200斤,不僅不能吃還吃蛤蜊 - 天天要聞

2022年春季以來,膠州灣海域再次遭受到了外來物種的入侵。外來物種海星通過專門捕食養殖戶養殖的蛤蜊和牡蠣,將原本生長良好的蛤蜊和牡蠣吸食的只剩空殼。雖然今年的這次海星入侵的規模遠小於去年,但是養殖戶卻表示遭受的損失更大。

有位海鮮養殖戶表示,在自己600多畝的養殖區內,原本每平米投放了超過1500粒的蛤蜊苗,但是經過海星等外來物種的蠶食,最終每平方米只剩下600粒左右的蛤蜊,這也就意味着光外來物種入侵就造成了他超過200萬元的損失,同時損失掉了三分之二的蛤蜊苗。既然此次海星的入侵規模遠小於去年,為什麼造成的損失更大呢?

青島出現大量白泥螞!一艘船一天捕撈200斤,不僅不能吃還吃蛤蜊 - 天天要聞

這背後的原因就是白泥螞。白泥螞這種外來物種是首次在膠州灣海域被發現,這種生物對於養殖戶所養殖海鮮的危害更大,同時它的入侵數量也遠多於海星,據一名漁民描述,他出海一次就可以捕獲超過200斤的白泥螞,在漁民進行打撈蛤蜊時,大量的白泥螞被摻雜在蛤蜊當中,翻開白泥螞的肚子,裡面存滿了被吃掉的蛤蜊肉,這讓養殖海鮮的養殖戶心疼不已。這些被打撈上來的白泥螞幾乎與蛤蜊的比例已經達到了1:1,由此可見膠州灣海域有多少白泥螞。

青島出現大量白泥螞!一艘船一天捕撈200斤,不僅不能吃還吃蛤蜊 - 天天要聞

同時這些白泥螞對於蛤蜊等海產品的捕食量更多,其“胃口”遠大于海星,它也不像海星一樣具有食用性,在被捕獲以後處理難度也更大,給養殖戶帶來的損失也更大。那麼,這種外來入侵物種白泥螞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呢?

白泥螞

提到白泥螞,很多人都很陌生,其實這不是它的真正名字,它的學名叫經氏殼蛞蝓。白泥螞是殼蛞蝓科殼蛞蝓屬的一種動物,它的貝殼一般呈現為卵圓形或者方形,貝殼質地較薄,脆且易破損,呈半透明狀,有珍珠的光澤。動物體呈長圓筒形,顏色為白色或者淡紅色,腹腔內有發達的牙齒,能夠輕鬆地捕獲蛤蜊和牡蠣,而且它的生長速度很快,繁殖能力也很強,目前廣泛分布在我國的渤海黃海東海等溫帶性海域。

青島出現大量白泥螞!一艘船一天捕撈200斤,不僅不能吃還吃蛤蜊 - 天天要聞

白泥螞的危害

白泥螞這種生物雖然個頭很小,但是對於蛤蜊和牡蠣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它在捕食蛤蜊和牡蠣時,首先它的身體會分泌會一種黏液,這種黏液雖然沒有很大的毒性,但是相當數量的白泥螞會分泌數量非常多的黏液,這些黏液會像一張網一樣籠罩在海底,同時也會附着在蛤蜊和牡蠣的外殼上,導致蛤蜊和牡蠣缺氧而亡,然後白泥螞再將它們全部吸食掉,最後只留下一個空的殼子,而且白泥螞幾乎專門以蛤蜊和牡蠣為食,它的數量遠多於海星,給養殖戶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損失。

青島出現大量白泥螞!一艘船一天捕撈200斤,不僅不能吃還吃蛤蜊 - 天天要聞

同時,白泥螞也不具備海星的可食用性,它甚至還會導致食用者中毒。這種白泥螞在青島當地有一種叫做泥螞的近親,這種泥螞其實就是一種可食用的泥螺,但是此次膠州灣發現的白泥螞可與泥螺大不相同,它不僅不像泥螺那麼美味,還會讓食用者出現過敏的癥狀,嚴重情況下還會危及食用者的生命安全。所以說,這種白泥螞不像海星一樣,可以讓養殖戶通過捕撈海星,買賣海星的方式減輕一部分經濟損失,它甚至還會提高養殖戶的處理成本,增加處理白泥螞的難度。

青島出現大量白泥螞!一艘船一天捕撈200斤,不僅不能吃還吃蛤蜊 - 天天要聞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如此多的白泥螞在膠州灣海域突然爆發呢?

白泥螞數量激增的原因

白泥螞能夠在膠州灣海域短時間內大量繁殖,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就是白泥螞的自身繁殖能力較強。白泥螞作為殼蛞蝓科殼蛞蝓屬的一種動物,它自身的繁殖能力就很強大,可以在短時間內從幼年成長到具備繁殖能力的成年,同時膠州灣海域也幾乎不存在白泥螞的天敵,因為2022年是白泥螞首次在膠州灣海域被發現,一片全新的生態環境能夠為其提供豐富的營養和較少的競爭。

青島出現大量白泥螞!一艘船一天捕撈200斤,不僅不能吃還吃蛤蜊 - 天天要聞

其次,膠州灣海域養殖戶人工飼養的蛤蜊和牡蠣密度過大。膠州灣近海海域可以進行人工養殖的面積是固定的,養殖戶也為了能夠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在投放蛤蜊和牡蠣苗時也會存在過多投放的問題。同時,整片膠州灣的近海海域幾乎全是養殖蛤蜊和牡蠣的養殖戶,這一片海域當中存在蛤蜊和牡蠣數以億計。

而且白泥螞作為一種專門以蛤蜊和牡蠣為食的動物,這些數目龐大的蛤蜊和牡蠣為它提供着源源不斷的食物,同時也會吸引更多的白泥螞從其他海域到達膠州灣海域,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直到膠州灣的所有蛤蜊和牡蠣被捕殺完畢。

青島出現大量白泥螞!一艘船一天捕撈200斤,不僅不能吃還吃蛤蜊 - 天天要聞

再者,膠州灣附近的水域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養殖戶在膠州灣海域養殖蛤蜊和牡蠣時,並不可少的需要向大海當中人工投放餌料,以此來加快蛤蜊和牡蠣的生長速度,養出個大肉肥的海產品,這也由此帶來了膠州灣海域的水質富營養化,水中含有的各種營養物質過多,這些豐富的營養物質也為白泥螞的生長提供了食物供給。

青島出現大量白泥螞!一艘船一天捕撈200斤,不僅不能吃還吃蛤蜊 - 天天要聞

那麼,面對數量如此多、危害如此大的白泥螞,政府和養殖戶就沒有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應對嗎?

捕殺白泥螞的措施

面對如此慘重的經濟損失,當地的養殖戶和漁民早已採取了手段進行自救,他們通過人工捕撈的形式對於白泥螞進行捕殺,但是這種方式效率太低,作用也不太明顯。同時,這段時間讓處於休漁期,無法通過使用地籠的方式進行捕殺,這種捕殺方式可以說是解決白泥螞數量過多的最好方式。

青島出現大量白泥螞!一艘船一天捕撈200斤,不僅不能吃還吃蛤蜊 - 天天要聞

終於隨着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持續對於膠州灣海域白泥螞的關注和調查,並且請教相關漁業專家,經請示山東省農業廳,最終決定從2022年7月1日起,在膠州灣的劃定海域內,允許蛤蜊和牡蠣的養殖戶使用地籠網和底拖網,對劃定海域內的海星和白泥螞進行全面清理。地籠網主要用于海星的清理,而底拖網則能夠像“抄底”一樣將海星和白泥螞全部進行清理。

青島出現大量白泥螞!一艘船一天捕撈200斤,不僅不能吃還吃蛤蜊 - 天天要聞

但是,這個允許使用地籠網和底拖網進行清理的時間周期是有限制的。用地籠網進行清理的時間窗口為2022年7月1日到7月31日,而底拖網的使用期限為2022年7月1日到7月20日,而且底拖網的作業船只能為養殖魚船,在這段時間後,所有的處理設備必須集中收繳、統一銷毀。

青島出現大量白泥螞!一艘船一天捕撈200斤,不僅不能吃還吃蛤蜊 - 天天要聞

同時,青島市海洋發展局也成立了清理海星和白泥螞的審批工作專班。在相關海域確定爆發海星和白泥螞入侵問題後,養殖戶和漁民上報需要進行地籠網和底拖網清理的海域經緯度和出海清理船隻的編號,工作專班馬上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最快速度的審批,簡化一些繁瑣流程,儘快讓養殖戶和漁民進行清理,減少其經濟損失。

青島出現大量白泥螞!一艘船一天捕撈200斤,不僅不能吃還吃蛤蜊 - 天天要聞

相信通過採取以上這些有效的清理措施,當地的養殖戶和漁民一定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海星和白泥螞的清理工作,減少經濟損失。

作者:丫丫 校稿編輯:W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大熊貓“鑫寶”和“雲川”啟程了 - 天天要聞

大熊貓“鑫寶”和“雲川”啟程了

今年2月,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與美國聖迭戈動物園野生動植物聯盟簽署了新一輪大熊貓國際保護合作研究協議。中美雙方經過充分準備,今天,來自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兩隻大熊貓“鑫寶”“雲川”啟程前往聖迭戈動物園,開啟為期10年的旅居生活,延續雙方
托底騰飛、5米墜落!領克07 EM-P完成行業首次極限挑戰 - 天天要聞

托底騰飛、5米墜落!領克07 EM-P完成行業首次極限挑戰

快科技6月27日消息,據領克汽車官方發布,近日,領克07 EM-P完成行業首次托底後高空墜落挑戰。據悉,此次領克07EM-P攜手中汽信科,根據真實場景設置超高難度挑戰,先托底,後騰飛,再墜落,挑戰時速50km/h正面應對托底測試、挑戰行業首次托底+翻滾雙重測試。托底:車速50km/h剮蹭底盤通過直徑為150mm的剛性半球形壁障,領克...
【生物多樣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縣記錄到幼年金雕捕食畫面 - 天天要聞

【生物多樣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縣記錄到幼年金雕捕食畫面

近日,四川長沙貢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和西華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與生態適應研究團隊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時,拍攝到一隻金雕亞成體的捕食活動畫面。畫面中,一隻金雕在旱獺、鼠兔的洞口耐心等候,一動不動地觀察着獵物的活動,一旦有身體肥碩滾圓、肉質細嫩的獵物從洞口跑出來,就會立刻出擊...
瞰“飛碟” - 天天要聞

瞰“飛碟”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濱青島嶗山區張村河沿岸的科苑經六路以東、新宏路以北、科苑緯四路以南合圍區域,一座巨型的“太空飛碟”虛擬現實創享中心正向竣工衝刺。6月25日,虛擬現實創享中心的兩個穹頂已安裝到位,記者用無人機在高空俯拍,畫面十分壯觀。目前,項目建設處於收尾階段。據了解,青島虛擬現實創享中心整體設計以“平...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聞

上海企業“數智碳”實踐 | 從第一顆種子開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東禾九穀開心農場的全自動插秧機。今年的水稻插秧時節,在崇明區豎新鎮的東禾九穀開心農場,一台新引進的無人駕駛插秧機成為稻田裡的“明星”。工作人員為插秧機裝好秧盤後,只需進行簡單設置和遙控啟動,插秧機就能自動作業,將裝載的秧苗持續插入稻田。臨近稻田盡頭,插秧機會自動掉頭,在返程中繼續插秧。幾趟來回後,工...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 天天要聞

楊冪論文爭議:查重率異常低,AI痕迹明顯,字數不足引質疑

近日,關於楊冪論文的爭議在學術界和網絡上引發了廣泛討論。據報道,楊冪所提交的論文查重率異常低,僅為0.9%,且字數遠遠達不到發刊標準,這不禁讓人對其論文的質量和原創性產生質疑。更為引人關注的是,論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這一發現更是加劇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 天天要聞

嫦娥六號軌道器正前往執行拓展任務!

2024年6月25日14時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着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為期53天的“嫦娥六號”任務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時20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向“嫦娥六號”軌返組合體(軌道器與返回器組合體)注入高精度導航參數。此後,軌道器與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約5000千米處解鎖分...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 天天要聞

科學家應該發財!疫情功臣李蘭娟院士,名下醫院估值80億

李蘭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間的最美逆行人,70多歲高齡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後,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橫在臉上,令人看了無比的心酸,無比的感動。如今,李蘭娟院士和愛人鄭樹森院士創辦的“樹蘭醫療”兩次衝擊港股IPO,合計估值約80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