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微衛星不穩定(MSI)規範化檢測的過程中,檢測位點的選擇至關重要。因為,MSI是檢測微衛星的狀態,而人類有1900萬個微衛星位點,挑選的位點多了檢測起來比較困難,挑選的位點少了則不具備代表性。
國際上,MSI位點的選擇其實早在30年前已經有定論,30年的過程中雖然修修補補“新人”輩出,但是,最終的代表性位點,從未有過變化——那就是5個位點的檢測Panel(PCR+毛細管電泳法),包括兩套位點,一套是NCI的2B3D Panel(BAT-25、BAT-26、D5S346、D17S250、D2S123),另一套是5個單核苷酸的Panel(通常指Promega:BAT-25、BAT-26、NR-21、NR-24、MONO-27)。
國內,隨着第一個MSI檢測試劑盒獲批,近期MSI檢測也成了臨床關注的熱點。然而,雖然MSI的規範化檢測悄然到來,但是,MSI位點選擇的重要性仍然在被忽視,市面上仍然存在無指南共識推薦及缺乏臨床數據證實的Panel在混淆視聽。
由於MSI檢測位點選擇如果出現偏差,將直接影響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患者的檢出率,選擇錯誤會大大增加漏診率,背後牽扯到千萬個腫瘤患者的生命。4月份,國內外結直腸癌和胃癌密集發布更新版的指南,讓我們一起從指南來看MSI規範化檢測中的位點選擇!
《NCCN胃癌指南(2021年V1版)》

第一份指南是2021年《NCCN胃癌指南(V1版)》。胃癌指南的MSI位點選擇非常明確,5個位點的Panel(2B3D的NCI Panel和5個單核苷酸的Panel),並沒有推薦6個及以上的MSI檢測Panel。
《NCCN結直腸癌指南(2021年V2版)》

第二份指南是2021年《NCCN結直腸癌指南(V2)》:首先提到了關於MSI檢測位點的推薦參照《NCCN遺傳和家系風險評估指南》。

《NCCN遺傳和家系風險評估指南》中,與《NCCN胃癌指南(2021年V1版)》一致,僅推薦了2B3D NCI Panel和5個單核苷酸的Panel。
《結直腸癌分子檢測高通量測序專家共識》


第三份是最新出爐的2021年《結直腸癌分子檢測高通量測序專家共識》,其中關於MSI檢測的位點推薦非常明確,建議採用NCI推薦的2B3D位點,同時指出“臨床應用時建議使用NMPA批准的MSI試劑盒”。
《CSCO結直腸癌診療指南(2021版)》


第四份指南是4月24日剛在北京更新過的《CSCO結直腸癌診療指南(2021版)》。
從上面的4份最新版的指南/共識我們可以看到,目前MSI檢測金標準的方法是PCR+毛細管電泳法,而位點選擇只有兩種,一種是NCI的2B3D Panel,另外一種是Promega的5個單核苷酸Panel。
之所以目前臨床工作中不斷強調MSI檢測位點的選擇,是因為這會大大影響到MSI檢出率,位點選擇錯誤會導致MSI-H患者的漏診,這一點也是有數據支持的。
NCI的2B3D位點是通過1997年兩個重要的多中心研究篩選了30多個微衛星位點最終確認的,所以幾乎國外所有的指南都是基於當年的這兩個研究推薦MSI的檢測位點。

而在中國人群中,Zhang等納入了近6000例MSI檢測結果的Meta分析數據最終顯示,2B3D位點與Promega Panel的檢出陽性率在散發性結直腸癌一致(13.5% vs 12.9%),但是,如果採用其他單核苷酸Panel(6個位點的MSI Panel),檢出陽性率僅7.7%!至少漏診了30%以上的MSI-H腫瘤患者!
之前許多臨床醫生認為MSI在中國的發生率偏低,甚至其檢出率低於MMR蛋白免疫組化方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之前國內的MSI無證試劑盒位點選擇有誤的問題所致。

Zhang et al., JGO, 2020
總結
縱觀全球近30多份有關MSI的指南/共識和國內外大型免疫抑製劑臨床研究,絕大多數都推薦5個位點的Panel(2B3D位點和Promega),目前僅有一份共識推薦了6~7個位點的Panel。 因此,對臨床或者病理科老師而言,MSI檢測的位點選擇,其實已經非常明確,為了減少漏診,為了每一位MSI-H患者被能被診斷出來,獲得生的希望,遵循臨床數據,遵循指南推薦,採用最規範化的方法檢測M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