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預測:未來人類將變“毒人”,可能進化出口腔毒液

2021年04月02日13:42:04 科學 1722

  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在遙遠的未來,人類可能進化到這樣的狀況:我們的唾液可能有毒,就像蛇的毒液一樣。

  未來人類可能進化出口腔毒液

  日本沖繩理工學院研究生院的研究人員一直尋找與響尾蛇毒液發生相互作用的基因,他們發現口腔毒液進化所需的基因基礎在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身體上都存在,這表明人類可能進化出毒液。

  該研究還首次提供了具體證據,證明蛇的毒腺和哺乳動物的唾液腺之間存在潛在分子聯繫,對蛇的最新研究揭示了口腔毒液的遠古功能,參與研究的科研人員表示毒液是一種蛋白質混合物,動物將毒液製成武器,用於固定和殺死獵物,同時也用於自衛。

  毒液是非常有趣且神秘,它出現在許多不同動物體內,例如:水母、蜘蛛、蠍子、蛇,甚至一些哺乳動物,儘管這些動物進化出不同的輸送毒液方式,但是口腔系統產生的毒液通過咬傷進入身體,是最常見的一種。

  毒液“協作基因”

大膽預測:未來人類將變“毒人”,可能進化出口腔毒液 - 天天要聞

  台灣哈布蛇是一種入侵物種,它們已經在沖繩建立環境中“立足”。目前,研究人員繪製了它的“毒液基因”,尋找與毒液基因相關、並與毒液基因強烈互動的基因

  此前,科學家們關注的是構成有毒混合物的蛋白質編碼基因,但最新研究着眼於不同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科學家表示目前在蛇毒中發現的許多毒素是在口腔毒液系統已經建立且之後被吸收的,他們需要研究那些在毒液產生之前就已存在的基因,尤其是那些促使毒液系統產生的基因。因此,該研究小組轉而尋找與毒液基因相關、並與毒液基因強烈互動的基因,他們研究了台灣哈布蛇毒液。

  研究人員鑒定了大約3000個這種“協作基因”,發現它們在保護細胞免受因產生大量蛋白質而引起的壓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該基因也是調控蛋白質修飾和摺疊的關鍵,當蛋白質形成時,氨基酸的長鏈必須以特定方式摺疊在一起,錯誤摺疊的蛋白質也可以積累和破壞細胞。

  就像在做摺紙時摺疊錯誤一樣,一個錯誤步驟就會阻止蛋白質形成正常功能所需的形狀,巴魯解釋稱,這些基因在未摺疊的蛋白質反應途徑中的作用很有意義,因為毒液是蛋白質的複雜混合物,因此,為了確保能製造所有蛋白質,需要一個強大的系統來確保蛋白質能正確摺疊,以便它們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大膽預測:未來人類將變“毒人”,可能進化出口腔毒液 - 天天要聞

圖中眼鏡蛇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毒蛇物種之一,雖然現在人類還不能產生毒液,但他們的基因卻可以實現

  毒液:動物體內自然產生的有毒物質

  毒液是一種動物分泌的有毒物質,作為一種防禦和攻擊機制,它已在捕食者和獵物中進化了,它們通過壞死毒素、細胞毒素、影響神經系統的神經毒素以及影響肌肉的肌毒素,來殺死細胞。

  與其他有毒物質不同的是,毒液通過咬、刺或者類似的行為釋放,而不是簡單地攝入,據統計,動物毒液每年導致數萬人死亡,但它們也為治療許多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據。迄今已知的有毒哺乳動物只有溝齒鼩、鼩鼱、吸血蝙蝠、雄性鴨嘴獸和懶猴,研究人員隨後觀察了動物界其他生物的基因組,包括狗、黑猩猩和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發現他們含有自己獨特的基因特徵。

大膽預測:未來人類將變“毒人”,可能進化出口腔毒液 - 天天要聞

  迄今已知的有毒哺乳動物只有溝齒鼩、鼩鼱、吸血蝙蝠、雄性鴨嘴獸和懶猴,研究人員隨後觀察了動物界其他生物的基因組,包括狗、黑猩猩和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發現他們含有自己獨特的基因特徵

  哺乳動物唾液腺保留着類似蛇毒腺的古老功能核心

  當研究小組觀察哺乳動物的唾液腺組織時,他們發現這些基因與蛇毒腺的活動模式相似。因此,科學家認為哺乳動物的唾液腺和蛇的毒腺具有相似的古老功能核心,自數億年前這兩個譜系分離以來,就一直保持着這個功能核心。

  參與研究的科學家表示:許多科學家憑直覺相信這是真的,但這是第一個真正可靠的證據,證明毒液腺是從早期唾液腺進化而來的。早期蛇在進化歷程中在毒液中加入許多不同毒素,增加了產生毒液的基因數量,而像鼩鼱這樣的哺乳動物產生的毒液更簡單,與唾液十分相似。

  他解釋稱,唾液腺的功能可以輕而易舉地轉化為毒液,這令人非常吃驚,這可能意味着科學家開始以一種令人不安的新視角來看待其他哺乳動物。20世紀80年代的相關實驗表明,當雄性老鼠唾液中會產生一種劇毒化合物,如果在特定的生態條件下,唾液中產生更多有毒蛋白質的老鼠有更好的繁殖成功率,那麼幾千年之後,我們就可能遇到體內有毒的老鼠。

  老鼠是否在這條進化道路上繼續發展仍有待進一步驗證,但這確實模糊了有毒和非有毒物種之間的界限。而且,如果有合適的生態條件存在,人類也可能變得有毒,儘管這種可能性很小。目前,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葉傾城)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嫦娥七號明年前後將發射,還會帶這個儀器上月球 - 天天要聞

嫦娥七號明年前後將發射,還會帶這個儀器上月球

月球背面樣品返回一年來,我國科學家圍繞這些樣品已經取得豐碩的科學研究成果,彰顯了我國行星科學研究的綜合實力,也為下一階段開展月球的形成和演化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一年來我國科學家對嫦娥六號返回樣品的研究取得了多個首創性的關鍵進展,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
光子器件,接連獲突破 - 天天要聞

光子器件,接連獲突破

新型光子設備已可以兼顧靈敏與耐用。長期以來,先進光子器件因製造困難而發展受限。近日,多所大學在光學設備製造領域取得了關鍵突破,解決了包括設備的可擴展製造、靈敏與耐久度兼顧等問題。
影響電子元器件使用的壽命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天天要聞

影響電子元器件使用的壽命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電子元器件在現代電子設備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壽命直接關係到設備的可靠性和使用期限。然而,許多因素會影響電子元器件的實際使用壽命。那麼哪些因素會容易影響到其壽命呢?一 過載與過壓當電子元器件所承受的電壓或電流超過其額定範圍時,容易造成內
我國成功開展“無人集群”科考試驗 - 天天要聞

我國成功開展“無人集群”科考試驗

據新華社客戶端消息 連日來,在蔚藍色的南海北部,我國科研人員在“向陽紅10”號科考船上,成功開展了多種類型無人機、無人艇、無人潛器科考試驗。由南方科技大學海洋高等研究院牽頭,聯合多家科研院所、高新企業及科普機構開展的“深藍智能i3航次”,在南海的風吹浪打中,實況檢測了各種無人科考設備的“i3”性能——創新...
駐青高校研發,這一新技術首次示範應用! - 天天要聞

駐青高校研發,這一新技術首次示範應用!

“東方紅3”船完成本年度第三個科考航次實現南海深水油氣勘探大功率可控源電磁新技術首次示範應用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7月10日訊 日前,中國海洋大學新型深遠海綜合科考實習船“東方紅3”船結束“南海深水油氣勘探大功率可控源電磁新技術首次示範應用”
肅北鹽池灣大天鵝繁殖記 - 天天要聞

肅北鹽池灣大天鵝繁殖記

圖為在鹽池灣濕地生態監測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天鵝在湖心島築巢產卵孵化。(資料圖)肅北縣委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甘肅新聞7月10日電(呼和巴爾斯 朱倩)近日,鹽池灣保護站工作人員在濕地生態監測中,再次記錄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天鵝在湖心島築巢產
數學專業太難?古生物學冷門?聽聽院士怎麼說 - 天天要聞

數學專業太難?古生物學冷門?聽聽院士怎麼說

編者按:日前,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包含93個專業類、845種專業,增列29種新專業。熱門專業該不該選擇?如何才能找准人生航向?不妨來聽聽院士們怎麼說。 監製:戰釗策劃:宋雅娟 蔡琳設計製作:李怡霏(實習)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