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氣溫的波動和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期到來,兒童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再次成為家長關注的焦點。流感並非普通的感冒,它是一種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高傳染性、高熱、全身癥狀明顯等特點。尤其是兒童,由於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更容易感染流感,並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根據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春季我國多地已進入流感高發期,兒童感染率高達50%,5-9歲年齡段尤為集中。
流感病毒的"變形記"
今年肆虐的流感病毒以甲型h3n2亞型為主力軍,這種擅長變異的"病毒界魔術師"每年都會換上新馬甲。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監測顯示,其表面蛋白ha基因突變率較去年同期上升15%,這意味着去年接種的疫苗可能無法完全抵禦今冬的侵襲!
兒童流感的“危險信號”:癥狀與併發症
1. 典型癥狀
兒童流感的臨床表現與普通感冒有顯著區別。邱醫生指出,兒童流感以高熱(39-40℃)、乏力、頭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為主,而呼吸道癥狀(如鼻塞、流涕)較輕。此外,乙型流感患兒常伴有噁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癥狀,而新生兒可能表現為嗜睡、拒奶、呼吸暫停等非特異性表現。
2. 重症預警信號
流感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以下情況需高度警惕:
呼吸困難或呼吸急促(呼吸頻率異常,口唇發紺)
胸痛或劇烈咳嗽伴膿痰、血痰
精神狀態差(嗜睡、反應遲鈍、驚厥)
持續高熱>3天或退燒後反覆發熱
脫水表現(8小時無尿、持續嘔吐、皮膚彈性差)
慢性疾病惡化(如哮喘、心臟病等基礎疾病加重)
3. 併發症風險
兒童流感可能引發肺炎、中耳炎、心肌炎、腦炎等嚴重疾病。嬰幼兒因免疫系統薄弱,更易發展為重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家長需對流感保持高度警覺。
有哪些傳播途徑?
教室里的"隱形炸彈"
· 課桌危機:一張被污染的課桌,病毒可存活48小時
· 文具接力賽:轉筆刀、橡皮擦成為病毒中轉站
· 飲水機陷阱:80%的公共飲水機按鈕存在病毒殘留
家庭傳播鏈
· 手機屏危機:成人手機攜帶的病毒量是馬桶圈的18倍
· 電梯按鈕陷阱:每按一次,就可能與200個病毒親密接觸
· 玩具總動員:毛絨玩具表面病毒存活時間長達8-12小時
趣味實驗:用熒光劑模擬病毒噴洒,結果發現:✅ 開窗通風的家庭:30分鐘後病毒殘留減少90%❌ 密閉空調房:病毒濃度4小時後不降反升
及時就醫:流感確診與治療的關鍵
1. 確診方式
流感的確診主要依靠病毒核酸檢測或抗原檢測。若孩子出現持續高熱、咳嗽等癥狀,建議儘快就醫,通過專業檢測明確病因,避免延誤治療。
2. 科學治療方案
抗病毒藥物:奧司他韋(磷酸奧司他韋):發病48小時內服用效果最佳,病程超過48小時仍可使用,通常療程為3-5天。
瑪巴洛沙韋:2025年1月獲批的創新藥物,作為全球首個全程單次口服的流感治療藥物,其干混懸劑(草莓味)專為兒童設計,精準劑量、依從性高,已被納入醫保,顯著提升了治療的可及性和安全性。
對症治療:退熱:體溫>38.5℃時可口服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高熱不退或驚厥需立即就醫。
止咳化痰:針對咳嗽嚴重者,可遵醫囑使用止咳藥或霧化治療。
補液與營養:多飲水以防脫水,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
3. 何時必須住院?
若孩子出現以下情況,需立即送醫:
持續高熱不退,精神萎靡
呼吸困難、口唇發紺
驚厥、意識模糊
嚴重嘔吐或腹瀉導致脫水
家庭護理:科學應對流感的“第一防線”
1. 環境與休息
保持空氣流通:每日開窗通風2-3次,每次30分鐘,避免密閉空間。
適宜溫度與濕度:室溫控制在22-25℃,濕度保持在50%-60%,減少病毒存活機會。
充分休息:避免劇烈運動,保證充足睡眠,促進免疫系統恢復。
2. 飲食與補水
清淡飲食:以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為主(如粥、湯、水果泥),避免辛辣油膩。
多喝水:鼓勵孩子少量多次飲水,預防脫水。若出現嘔吐,可嘗試口服補液鹽。
3. 癥狀管理
退熱措施:體溫<38.5℃時優先物理降溫(溫水擦浴、退熱貼);體溫>38.5℃需口服退燒藥。
緩解咳嗽:少量蜂蜜水(1歲以上可用)可緩解乾咳,避免刺激性食物。
觀察病情變化:每2小時監測一次體溫,記錄精神狀態、呼吸頻率等,及時發現惡化跡象。
4. 家庭隔離與防護
患者隔離:流感患兒應單獨使用餐具、毛巾,避免與其他家庭成員密切接觸。
衣物與物品消毒:患兒衣物需單獨清洗,高頻接觸物品(手機、門把手)每日用酒精擦拭。
家長防護:照顧患兒時佩戴口罩,接觸後及時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預防流感:從源頭切斷傳播鏈
1. 疫苗接種:最有效的預防手段
流感疫苗:6個月以上兒童建議每年接種,最佳接種時間為10月底前。疫苗保護期約8個月,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及重症率。
聯合接種:若孩子有基礎疾病(如哮喘、糖尿病),建議與醫生溝通是否需聯合接種肺炎疫苗等。
2. 日常防護措施
勤洗手:採用“七步洗手法”,重點清潔指縫、指甲等部位,外出後立即洗手。
避免聚集:流感高發期減少去人群密集場所,幼兒園、學校等需加強晨檢。
佩戴口罩:在密閉空間或接觸患者時佩戴口罩,阻斷飛沫傳播。
3. 增強免疫力
均衡飲食: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如柑橘、獼猴桃)、維生素e(如堅果、綠葉蔬菜)的食物,增強免疫力。
適量運動:每天戶外活動30分鐘,如跑步、跳繩,促進血液循環和免疫細胞活躍。
規律作息:保證每日8-10小時睡眠,避免熬夜,減少免疫力下降風險。
家庭流感應對誤區
1. 誤區一:普通感冒與流感無需區分
普通感冒多為輕症,而流感癥狀重、傳染性強,若混淆可能導致延誤治療。家長需通過體溫、全身癥狀等判斷,必要時就醫確診。
2. 誤區二:退燒藥越早用越好
退燒藥僅用於體溫>38.5℃或伴隨明顯不適時,過早使用可能掩蓋病情。物理降溫(溫水擦浴、減少衣物)是更安全的選擇。
3. 誤區三:抗病毒藥物可隨意使用
奧司他韋等抗病毒藥物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濫用可能導致耐藥性。瑪巴洛沙韋雖為新葯,但同樣需遵醫囑,不可自行停葯或更改劑量。
兒童流感雖來勢洶洶,但通過科學認知、及時就醫和有效預防,完全可以將其危害降至最低。家長需時刻關注孩子的健康狀態,掌握流感癥狀與併發症的識別方法,做好家庭護理與隔離防護,同時積極配合疫苗接種和科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