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現代“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疾病之一,又被稱作“甜蜜的殺手”。它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則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或兩者兼有引起的。人體患糖尿病時,機體會長期存在高血糖,進而導致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功能障礙。
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約5.37億成年人(20-79歲)患有糖尿病;預計到2030年,該數字將上升到6.43億;到2045年將上升到7.83億。在此期間,世界人口估計增長20%,而糖尿病患者人數估計增加46%。
糖尿病分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其他特殊類型及妊娠糖尿病。Ⅰ型糖尿病是由於胰島β細胞破壞,通常導致胰島素絕對缺乏;發病年齡輕,大多小於30歲,起病突然,多飲多尿多食消瘦癥狀明顯,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為首發癥狀。單服口服藥無效,需用胰島素治療。Ⅱ型糖尿病是胰島素抵抗為主伴有胰島素相對缺乏,或胰島素分泌不足為主伴有胰島素抵抗;常見於中老年人,近年由於生活方式改變有年輕化趨勢;肥胖者發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壓、血脂異常、動脈硬化等疾病。起病隱匿,早期無任何癥狀,或僅有輕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顯者需做糖耐量試驗才能確診。血清胰島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據相關臨床數據統計,糖尿病病程為5年、10年、20年者,其神經病變的患病率分別達30%-40%、60%-70%、90%以上,嚴重威脅着人民的健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加拿大著名糖尿病專家班亭教授是第一位把胰島素用於兒童糖尿病患者的醫生,拯救了無數糖尿病患兒的生命。為了緬懷班亭教授,1991年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糖尿病聯盟把他的生日11月14日定為世界防治糖尿病日。2006年底聯合國通過決議,從2007年起,將“世界糖尿病日”正式更名為“聯合國糖尿病日”,號召世界各國在這一天廣泛開展糖尿病宣傳、教育、防治工作,以推動世界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開展。糖尿病可能在患者身體不出現明顯癥狀的情況下悄然發展。常見的癥狀包括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輕,即“三多一少”。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和治療,糖尿病可能會導致嚴重的併發症。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質代謝異常,持續的高血糖可能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健康問題,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損害心臟、血管、眼睛、腎臟、神經和牙齒。
此外,糖尿病患者也有更高的感染風險。在幾乎所有高收入國家中,糖尿病是導致心血管疾病、失明、腎衰竭和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在我國,糖尿病同樣是成人失明和非創傷性截肢的主要原因。
面對糖尿病的危害,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可能屬於糖尿病的高風險人群,往往耽誤了發現和治療的時間。並不是只有胖才會得糖尿病。有些糖尿病可能是遺傳因素導致,如果先天胰島β細胞或胰島素分泌有問題,那麼後天就有可能患上糖尿病。也不是只要少吃糖就不會得糖尿病。高油高糖飲食確實是糖尿病誘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其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比如缺乏運動、飲食不當、抽煙酗酒、精神壓力大等。如果“踩中”以下“紅線”,需要加強檢查、定期體檢:有高血壓、血脂異常;年齡≥40歲;經常久坐;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懷孕時出現血糖增高或被診斷為妊娠糖尿病。不過得了糖尿病也別恐慌,遵循醫囑堅持治療、合理飲食,還是能控制在安全範圍內的。當然,比起事後補救,日常預防更重要。根據疾病的三級預防,糖尿病的預防分為三步:第一步預防是對高危人群進行選擇性干預,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險因子的危害程度,防止發生糖耐量降低,降低糖尿病的發生率;第二步預防是指預防糖耐量降低者發展為真正的糖尿病患者;第三步預防是儘可能對糖尿病的早發現,預防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提高糖尿病人群的生活質量。
糖尿病尚不能治癒。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在疾病早期獲得治療,並控制血糖水平正常且平穩十分重要。糖尿病得不到診斷和治療的時間越長,帶來的健康結果可能就越差。早期診斷和干預是糖尿病患者良好生活的起點。
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合理調整飲食結構,控制蛋白質、脂肪、糖分的攝入。參考中國居民膳食寶塔的金字塔原理,食物多樣,穀物為主;吃動平衡,健康體重;多吃蔬菜、奶類、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少油少鹽,控糖限酒;拒絕暴飲暴食,盲目節食。要增加活動量。運動能提高內分泌系統功能,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減輕體重,改善脂肪代謝,促進葡萄糖的氧化和運轉。研究發現,走路可讓體內胰島素得到最大效果利用,每周走路4小時,每天35分鐘,可使糖尿病危險降低80%。關注血糖、預防肥胖。血糖指數為100-125毫克/分升的人,10年內最易發生糖尿病;45歲後、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以及高膽固醇和高血壓的人,應多關注血糖。肥胖與Ⅱ型糖尿病發病以及心血管病變發生的風險增加顯著相關,要預防糖尿病首先就要預防肥胖癥狀。避免吸煙草,不接觸二手煙。煙草使用會增加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吸煙與糖尿病大血管病變、微血管病變、過早死亡風險增高有關。吸煙者應戒煙,非吸煙者也要注意不接觸二手煙。避免熬夜,作息規律,保持積極心態。緊張、焦慮、憤怒、恐懼等負面情緒,會引起腎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促使肝臟中的糖原釋放進入血液,從而提高血糖,以滿足大腦、肌肉等重要器官的應激需要,由此帶來的副作用增加了身體糖代謝的負擔。同時,不良心情狀態通過複雜的神經內分泌過程也會抑制胰島素的分泌。二者相加,就會導致血糖升高,特別是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會導致血糖居高不下。當單純生活方式干預不足以控制血糖時,糖尿病患者還需要依靠口服藥物或胰島素注射來控制血糖水平。患者需要嚴格遵醫囑用藥,嚴格控制血糖及其他基礎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此外,還應定期監測血糖,做好足部護理,定期進行視網膜及腎臟檢查,及時發現和治療併發症。糖尿病雖然可怕,但並非不可戰勝。通過了解糖尿病的相關知識,我們可以更好地預防和控制它。讓我們從現在開始,關注健康,幸福生活。參考資料:
1.“中國疾控中心”公眾號.聯合國糖尿病日,踐行健康生活方式,學習知識“保護明天”2.“重慶疾控”公眾號.第32個聯合國糖尿病日——了解風險,了解應對3.“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合國糖尿病日|健康生活,遠離“甜蜜”的煩惱4.人民日報.別不當回事!漫畫了解糖尿病是怎麼患上的5.人民網.聯合國糖尿病日:拒絕“甜蜜負擔”這些建議請查收製作:北京市科協融媒體中心
記者:陳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