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案丨用小方治胃痛,葯皆不超過3味


醫者臨症,除詳細診斷,正確決定治法外,選方用藥要力求簡當。可用可不用之葯,要堅決刪去,“人多浮於事,葯多功不專”,此論不一定完全正確,然卻寓有深義。即以胃痛而論,而簡方每奏捷效。

—本文約1500字,預計閱讀4分鐘—

小方治胃痛

一、營虛胃實

王某,男,15歲,冠縣王段人,住觀察室9床,1982年10月19日初診。胃痛8天不愈,疼則如鑽,愈若常人,心悸焦煩,面色黃薄,舌質紅瘦無苔,脈象急數不勻,而胃院觸診卻鼓脹有聲。大便五日未解,小便清利偏黃。

余曰“此營虛胃實,木氣囂張也。雖無苔脈數,卻胃實可掬,所以停食無苔者,營陰素虛故也。營虛則肝旺,木邪乘勢侮土矣。《內經》所謂“厥陰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是也。治當抑肝扶胃,而陽明以通為補,是以苦降之葯不可缺也”。

於是以白芍30克,甘草15克,枳殼40克予之。取甲乙化土,枳能安胃之義。實即芍藥甘草湯加積實也。一劑而痛止,再劑而便通食進出院。程鍾齡謂芍藥甘草湯治腹痛“如神”信不誣也。

二、血虛營寒

王某之母,60歲,身瘦色黃,面多皺紋,冠縣郝胡町社員。1982年10月1日病胃痛,旬日不愈。服中西藥多日不效,即請余診,已疼十二天矣。症見舌淡無苔,脈虛而數,心中悸痛,得按則舒,腹軟便潤,精神困頓。

余曰“此血虛營寒,陰維不申也。難經曰‘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今血虛營寒,終失溫養濡潤,是以拘急做痛也。潔古雲“營為陰主里”“故主心痛”宜“當歸四逆湯”。

余師其意,予當歸30克,加肉桂5克以通厥陰,二劑而痛不再作,但心懸若飢,改用桂枝甘草湯辛甘化陽補火生土而安。

三、胃濁不降

胡金昆之妻,30歲,冠縣胡閻村人,住觀察室13床。1982年10月5日胃痛入院。症見,舌苔白膩穢濁,脈象濡細而弱,嘔逆不食,心下疼悶,大便溏而小便渾白。

余曰“此穢濁留胃而失通降也,《靈樞》雲“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太陰濕土”以胃為腑,以肺為天,欲化其濁,非宣肺降胃而溫太陰不可。”

予杏仁20克以肅肺氣,所謂“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也”。予草果30克,芳香化濁,以“勝其獨勝之寒”而降其有形之滯,所謂“治脾即所以治胃也。”而降胃之葯,殊不必再加。三劑而痛止便瀉不作。雖未直取陽明,卻收意外效果。《內經》著太陰陽明合論,良有以也。

四、濕熱雍塞

劉某,女,25歲,冠縣萬善人。1982年10月21日診。自述胃痛七天,舌苔黃膩,脈來濡數,嘔吐煩躁,胃痛不安,大便黑粘,小便渾赤。余曰“此濕熱伏遏蘊塞胃脘也。治應宣散通降,以和胃氣”。

予黃芩、半夏、枳殼各20克,取仲景半夏瀉心湯之義。二劑而痛止嘔去。但仍苔黃便黑,嗣予仲景黃芩湯,清熱燥濕兼理營陰,五劑後苔退便黃而愈。

五、胃燥絡急

王某,男,50歲,河北魏縣永東大隊6隊社員,1960年春病胃痛兩月不廖。舌赤無苔而干,脈來細數微弦,胃中灼痛,口中辛辣大解偏燥,小便稍赤。

余曰“此胃津被劫,絡脈失潤,以致拘急作痛也。陰虛則火旺、是以灼痛,治應生津潤燥以和絡脈。”

予麥冬、百合柏子仁各20克,充液潤燥,解痙止痛。服至日而安。所謂“胃為陽土,性喜清潤”者此也。

神農本草經》曰麥門冬主“合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血絕”。鄒澎疏曰“胃絡脈絕,當以仲景胃氣生熱,其陽則絕為解”“孤陽生熱”絡脈被煎,是以胃痛之症矣。故治之之法當“濡以潤燥,靜以制動”。燥解絡安,痛斯達矣。

每日一文,陪伴中醫人成長

請關注公眾號 葯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