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研究發現睡前玩手機傷眼又折壽”的話題引髮網友關注。產生這種說法的起源是一篇英文科技報道,其中介紹了一項新近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研究。美國巴克衰老研究所的研究者發現,限制飲食有延長果蠅壽命的作用,具體機製為激活了一些節律基因,而一個意外發現是,這些節律基因的表達與光感受器相關,隨後,研究者讓果蠅長期處於黑暗環境中,減少光照對其視細胞的刺激,結果果蠅的壽命得到延長。研究者認為,這提示了光感受器的應激、激活能阻礙果蠅壽命的延長。
單純看這個結論,確實令人憂心。在現代生活環境中,每一個人都離不開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而且晚上睡覺前刷手機是不少人的習慣。那麼,如何盡量避免光刺激對眼睛的損傷?人眼接受過多的光刺激真的會影響壽命嗎?
心理輕鬆了,眼睛“過勞”了
夜間看手機的過程中,
眼睛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第三,在夜間光線不足的情況下,瞳孔會自然散大,如果本身有前房淺、房角狹窄等特殊解剖結構,長期處於昏暗環境有誘發青光眼的可能,表現為突發的視力下降、眼睛劇烈脹痛,甚至頭痛、噁心、嘔吐等癥狀。
護眼模式不能完全消除藍光影響
除了對眼睛的影響之外,夜間看手機最常見的一個負面作用就是影響睡眠。這個原理很好解釋。睡前看手機,所有傳遞給大腦的信息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大腦皮層、交感神經興奮,進而引發植物神經系統及生物鐘紊亂。研究也已證明,手機屏幕釋放的藍光會抑制人體褪黑素(一種誘導自然睡眠的體內激素)的合成,從而加重入睡困難、易醒多夢等睡眠障礙,降低睡眠質量。
現在許多電子產品都推出了護眼模式,通過調節屏幕色溫,使屏幕變得“發黃”,手機通過軟件算法在顯示中突出紅、綠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藍光的輸出,增加看手機的舒適感。但是,不要以為調成護眼模式就能保護眼睛。一方面,護眼模式只能阻斷一定程度的藍光而不能全部阻斷,另一方面,護眼模式下的屏幕會相對變暗,顯示對比度也相對下降,時間一長更容易令眼睛感到疲勞。因此,最有效的護眼方法仍然是減少看電子屏幕的時長,而不是依賴所謂的護眼模式。
“傷壽命”之說無實證
健康使用的關鍵是控制時長
對於上班族而言,健康使用手機的關鍵是要控制看手機的時長,睡前使用手機放鬆時需提醒自己適可而止,盡量不要超過半小時;白天連續盯着手機、電腦屏幕的時間也不要太長,感覺到眼睛疲勞就站起來活動活動,眺望遠處。
對於青少年的近視防控,有一個“20—20—20”法則,即近距離用眼20分鐘後,向遠處20英尺(約6米)外眺望20秒以上。我們也可以把這一法則推廣到看電子屏幕的時間上,這樣可以很大程度緩解眼部的疲勞不適。兒童盡量不使用手機,更不能在夜間看電子屏幕。
老年人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切忌在漆黑的環境下看手機,不要為省電或者擔心影響家人休息而關閉室內環境燈光,同時要適當調整手機屏幕亮度,讓其與環境亮度相匹配。另外,注意看手機的姿勢,不要長時間躺卧着看,以免加重對頸部、腰部等部位的損傷。
最後,還要提醒戴隱形眼鏡的人,睡前看手機記得先把隱形眼鏡摘掉。如果不小心睡著了,整晚佩戴隱形眼鏡可能會引發角膜上皮損傷、結膜炎等問題。
在這個時代,各種視覺信息應接不暇,給眼睛保健帶來了巨大挑戰。人類獲取的信息有70%~80%來自視覺,所以一定要保護好這個重要的感覺器官。如果長時間看電子屏幕後出現了眼睛酸澀、疲勞的癥狀,這就是身體發出的預警信號。我們可以嘗試改變用眼習慣,減少看屏幕的時間,晚上睡覺前做一做熱敷,如使用熱敷貼,有助於放鬆眼部神經肌肉,緩解疲勞。
報(作者:趙通)
編輯:羅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