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5至21日是第26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宣傳周主題是“癌症防治共同行動”,希望通過活動推動落實健康中國行動癌症防治專項行動,提高全社會癌症防控意識,營造全民防癌抗癌的良好氛圍,宣傳早診早治、科學防癌、積極抗癌、健康生活的理念。作為我市一家全國地市醫院腫瘤規範化治療示範醫院,市二醫院腫瘤科有關專家證實,由於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要求,今年株洲腫瘤防治宣傳周以線上活動為主。他們亦希望,通過本期健康周刊與廣大市民及病友“見面”,和大家聊一些日常社會對於癌症、腫瘤的誤區和偏見。
【專家名片】

王貴華株洲市二醫院腫瘤二科主任,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省醫學會腫瘤微創介入委員會常務委員,省微創介入質控中心委員,省醫學會放射性粒子專業委員會委員,省醫學會化療專業委員會委員,省腫瘤康復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市腫瘤放化療質控中心主任,市醫學會介入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市腫瘤學科骨幹專家。
擅長各種惡性腫瘤的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綜合治療,特別專功於體表和腔內各臟器良惡性腫瘤的穿刺診斷、惡性腫瘤的血管介入治療、非血管微創治療(射頻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微波消融、氬氦刀)。
王貴華
除了“大而全”,還有“精而准”
惡性腫瘤也能微創嗎?
市二醫院1992年成立腫瘤科,近年又成立了腫瘤微創介入科。王貴華是腫瘤微創介入科的主任。
腫瘤的微創介入治療取得迅速發展是近11、12年的事。因為創傷小、恢復快,越來越多患者逐漸接受這一治療方式。但仍有不少人對這種新型的癌症治療方式不了解。“到底是創傷小的微創好?還是傳統開膛破肚的傳統手術切除更徹底?很多患者及家屬都有這樣的疑問。”王貴華表示。
其實,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癌症微創外科的手段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豐富和充實,適用範圍之廣也是人們始料不及的。在癌症的治療方面,微創手術被用於腫瘤治療的每個階段。雖然現在微創外科還不能完全取代傳統外科,但已在不少方面顯示了其優越性和不可代替性。“現在癌症的治療,不僅只有以前的傳統手術、放化療等治療手段,還有微創、靶向等新的治療手段。他們雖不是‘大而全’的傳統方法,但是‘精而准’的新趨勢。”王貴華說。
創傷小,毒副作用低
腫瘤微創介入治療到底有哪些優點?
王貴華介紹,優點主要有這些:一是創傷小,恢復快,出院後沒有特殊注意事項,能很快回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去,二是副作用小,對機體整體傷害小,毒副作用低,併發症少、全身狀況恢復快;三是準確性高,在醫學影像設備精確引導下,可實現準確定位,靶向治療。
此外,微創介入治療以其安全、有效的特點,逐漸得到其他科室及患者的認可,在腫瘤治療的決策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腫瘤治療多學科會診中,無論是在診斷、治療還是併發症處理等方面,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四兩撥千斤”。
中晚期肝癌首選方案
哪些情況適用微創術?王貴華介紹,腫瘤微創術主要應用於這些方面。
腹腔鏡下手術。應用腹腔鏡行結腸癌切除術、直腸癌切除術、胃癌切除術、卵巢及子宮腫瘤切除,甚至行肝葉切除、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等均都有不少報道,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切除標本完整性等方面腹腔鏡手術有局限性。
由於微創介入治療是針對腫瘤的供血動脈,或將抗癌藥物注射到腫瘤區,直接殺癌;或栓塞腫瘤供血動脈,阻斷腫瘤的營養供應,使瘤體體積縮小;或施行雙介入,將抗癌藥物和栓塞劑有機結合在一起注入靶動脈,既阻斷供血,同時藥物停留於腫瘤區起到局部化療,殺死腫瘤組織的作用。“所以它適用一些中晚期患者,特別是中晚期肝癌患者。”
肝癌是我國位居第二的癌症“殺手”,病人早期一般沒有什麼不適,一旦出現癥狀就診,往往已屬中晚期,一般發病後生存時間約為6個月,人稱“癌中之王”。但不願或不能做傳統手術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在影像醫學引導下,通過微小的創口將特定的器械、藥物,靶嚮導入人體病變部位進行治療,能帶瘤生存。“這樣的例子我們醫院很多,一些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命得以延長,痛苦得以減輕,部分患者經治療後可二期手術切除,小肝癌患者能獲得臨床治癒。”王貴華說。
【專家名片】

劉建民市二醫院腫瘤一科主任,副主任醫師。畢業於白求恩醫科大學腫瘤放療專業,碩士研究生,市抗癌協會副秘書長,市放化療質控中心秘書長,世界中醫藥聯合會腫瘤精準治療專委會理事,省精確放療技術委員會委員,省精準醫學委員會委員,省腫瘤康復委員會委員。國內早期開展IMRT、CyberKnife技術人員,熟練常規放療、調強適形放療、立體定向放療技術(射波刀,X-刀,γ-刀),擅長鼻咽癌、肺癌、肝癌、食管癌及婦科等惡性腫瘤的綜合診治。
劉建民
癌症是一種慢病
怎麼和癌症相處?
“同心血管、糖尿病等一樣,癌症是一種慢病,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可怕,並不是什麼不治之症。”在市二醫院腫瘤一科,主任劉建民告訴筆者,很多人往往可以對心血管病泰然處之,但對癌症“談癌色變”,是一種過時的觀念。
事實上,醫學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探索,癌症病人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劉建民介紹,中早期鼻咽癌、乳腺癌、宮頸癌、直腸癌等,都有很高的根治率。另外,還有很多病人,在醫生、家屬的幫助,以及自己的管理下,很好的控制了病情。
有多年腫瘤治療經驗的他,曾統計他所接觸的病例。“只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預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過早期發現得到根治,而三分之一的癌症也可以運用現有的醫療措施,延長患者的生命、減輕他們的痛苦,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劉建民說。
癌症可防,需早治
我們該如何預防癌症?不幸患癌,又該如何如何和疾病相處呢?
劉建民給出了他的觀點。
既然癌症是一種慢性病,當然我們首先要像預防其他慢性病一樣,改掉不良生活習慣。“世衛組織認為癌症是一種生活方式疾病。吸煙、肥胖、缺少運動、不合理膳食習慣、酗酒、壓力過大、心理緊張、熬夜等都是癌症發生的危險因素。所以,戒煙限酒、平衡膳食、適量運動、心情舒暢都可以有效降低癌症的發生。”他還提醒,癌症的發生是人全生命周期相關危險因素累積的過程。所以,癌症防控不只是中老年人的事情,要儘早關注癌症預防,從小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已患癌的人們,更要積極生活。“中早期的病人,我們希望幫助她樹立繼續生活的信心,而不是僅僅要他們學會如何面對死亡。”劉建民介紹,株洲有“花木蘭”等抗癌組織,上百名患者把患癌當成打開生命的一本書,在醫生和家屬的幫助下,按時複診,按時吃藥,規律生活,積極向上,將腫瘤細胞整合到自身的日常生活中,與體內的正常細胞和平相處。“他們,是和癌症共舞。”
全程管理,讓患者利益最大化
對於治療,劉建民認為,醫院、醫護人員要貫徹全程管理癌症病人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讓患者的生存得到保證,生活質量得到保證,讓病人的利益最大化”。他轉述近期中國臨床腫瘤協會李進教授的一句話。
劉建民接觸過這樣一起病例。2016年底,一位35歲中年女人因便血診斷為直腸癌。“隨後,她犯了很多病人容易犯的問題。”兩年,她輾轉於省城多家大醫院,並且嘗試各種治療手段,病情一有變化就換醫院,對醫生、醫院沒有信任感。她的主管醫生也因為屢屢更換,無法全程管理她的病情,也不能深入對比各種治療手段的效果。這就導致了不同醫生以個人經驗為主,不斷更改治療方案,最後療效不佳,病情快速進展被省城某大醫院勸回株洲保守治療。
“我2017年5月接觸她,她已經在外院治療將近1年半時間。我們仔細梳理治療經過,綜合多學科討論,給予她個體化治療方案,病人也耐受,病情開始好轉。2018年,她獲得手術機會,術後放療加上靶向治療,目前達到臨床治癒。”劉建民介紹,這位女士的“逆襲”,歸功於市二醫院至今全程規範管理,規範治療,以及後期的腫瘤康復治療、定期返院複查等。“這是一列晚期腫瘤病人不但被治好病,而且又融入社會,正常生活工作的真實案例。”
【專家名片】

吳慧市二醫院放療科主任,腫瘤放射治療副主任醫師,湖南省抗癌協會腫瘤放射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省抗癌協會鼻咽癌專業委員會委員,華中放療協會委員,市放化質控中心委員,市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畢業於蘇州醫學院放射醫學系放射醫學專業,畢業後一直從事腫瘤放射治療工作,率先在我市開展三維適形放療,擅長全身各部位、各種實體腫瘤的常規治療及精準放療,特別是頭頸部腫瘤、乳腺癌、食道癌、直腸癌、宮頸癌及晚期患者的姑息減征的治療。
吳慧
約75%的腫瘤患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需要接受放射治療
切除了腫瘤,就不用放療了?
在市二醫院放療科主任吳慧給筆者講了一個悲傷的案例。
曾女士是我市一家國企的幹部。幾年前國家放開二胎政策,36歲的她決定和老公再要一個孩子。因為一直沒有懷上,在外院婦科檢查時,發現宮頸腫塊,經過全面檢查,被確診為宮頸癌二期。該院對曾女士進行了根治性手術切除。因為患者有高危因素,需要術後放療,但患者和家人認為腫瘤都完全被切除,應該問題不大,所以就忽略了放療。半年後,曾女士癌症複發,盆腹腔都已被轉移。在省城治療的她,被勸回株洲保守治療。
“很可惜,最後我們沒有能挽救這個年輕的生命。如果治療完善,她不可能這麼快就走了。”吳慧說,因為存在對治療的認識誤區,有些腫瘤患者儘管做了根治性手術,但因為期別較晚,或有高危因素,一定要綜合治療,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放射治療的優勢
她介紹,放療,是腫瘤治療的三大主要治療手段之一。“它是利用放射線來殺滅腫瘤,大約有75%的腫瘤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都需要接受放射治療。”放療的治療範圍很廣,有些不能手術,不能化療的,放療都可以進行;身體任何部位都可以接受放療,不受解剖部位的限制;治療效果確定,方法可靠,治療過程簡單,沒有痛苦,容易被患者接受;治療副作用少,沒有創傷,可以保留器官的完整和生理功能;可以以較少的治療費用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和曾女士不同,52歲的蔡女士因為放療“逆轉”了複發的病情。52歲的她,因為陰道流血在外院診斷為宮頸癌,並進行了根治性手術。術後病檢結果:宮頸中分化鱗癌,並於該院定期複查,未做其它治療。去年秋天,蔡女士再次出現少量陰道流血並逐漸增多等癥狀,來市二醫院再次診斷為宮頸癌殘端複發。隨即,市二醫院對其進行了放療,完成30次治療後患者癥狀完全緩解並出院。目前核磁檢查術未見明顯腫塊。
“腫瘤細胞就像野草‘種子’,就算做了根治性手術,‘種子’也可能在治療前就已經散播到臨近的‘土地’里。因為少,可能任何檢查暫時發現不了,所以要綜合評估。”吳慧說,如果醫師提出術後輔助治療,千萬莫忽視。
現在的放療,傷害小,目標準
還有些病人,認為射線對人體會有一定的損傷,所以不願意放療。
對此吳慧表示,射線經過的地方,會有一定的影響和損傷,但患者對這些放射反應和損傷不必緊張。“現在的設備和技術已足夠先進,可做到精確定位、精確計劃、精確照射,患者完全可以承受。”她說。
最後,她還強調,放療適用範圍廣。“無論早期還是晚期都可以進行。”吳慧介紹,對於早期腫瘤,放療可以達到與手術相似的療效;對於晚期,它可以緩解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對於手術切除不徹底或術後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術後放療可以提高治癒率和生存率。
【健康資訊】4月中旬已恢復省腫瘤醫院專家坐診
好消息!4月中旬起,每周二湖南省腫瘤醫院都會委派專家,赴株洲市二醫院進行會診、手術、查房等。
近年來,為進一步提升株洲地區腫瘤防治水平,株洲市二醫院(株洲市腫瘤醫院)以成為湖南省腫瘤專科醫聯體區域基地醫院為平台(全省僅有兩家醫院成為基地醫院),與省腫瘤醫院建立緊密型醫聯體合作關係,加入省腫瘤防治體系,真正實現醫聯體內專家下沉、同質化醫療服務。
去年5月開始,省腫瘤醫院每周二委派腫瘤內科、外科、放療、婦科腫瘤等專業知名專家到株洲市二醫院進行指導、查房、坐診、手術等,同時。醫院利用互聯網+開展遠程MDT線上會診指導,與北京協和醫院、北京阜外醫院建立遠程醫療會診平台,進一步提升株洲市腫瘤臨床診治能力,讓株洲的老百姓就近享受到高水平的腫瘤診療服務。此前,因為疫情關係,省腫瘤醫院專家赴株有中斷,但仍有網上、視頻會診、學術交流。目前,各項工作已恢復。
【來源:株洲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