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山東籍著名手外科泰斗顧玉東逝世,享年87歲

2025年05月25日19:22:08 健康 1424
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山東籍著名手外科泰斗顧玉東逝世,享年87歲 - 天天要聞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醫學家、教育家,中國手外科、顯微外科、肢體功能修復重建外科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黨的十五大代表,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華山)主任,《中華手外科雜誌》總編輯,國家衛生健康委肢體功能重建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分會名譽主任委員,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原委員,中華醫學會原副會長及手外科分會第二、三屆主任委員,全國先進工作者,“白求恩獎章”、吳階平醫學獎、上海市科技功臣獲得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顧玉東同志,因病搶救無效,於二〇二五年五月二十四日下午六時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不幸逝世,享年87歲。

復旦大學全體師生深感悲痛。

顧玉東院士一生致力於手外科和顯微外科領域的研究與臨床實踐,為我國醫學事業和人才培養作出了卓越貢獻,是幾代醫學人敬仰的楷模。

聽黨的話

學白求恩

做人民的好醫生

是顧玉東院士從醫的座右銘

正是秉承着這樣的人生信條

顧玉東用一顆仁心、一雙巧手

挽救了千萬患者的手

提攜了代代青年英才

但他總是用對指對掌的“零”的手勢

提醒自己還要努力實現手內部肌功能重建“零的突破”

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山東籍著名手外科泰斗顧玉東逝世,享年87歲 - 天天要聞

仁醫良師照亮從醫初心

顧玉東院士1937年生於山東,後隨家人遷居上海。少年時期的一次重病經歷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當時因腦膜炎高燒不退,是一位醫生徹夜守護在他身邊,最終挽救了他的生命。這位醫生因過度疲憊而摔倒的情景,深深觸動了年幼的顧玉東,從此在他心中種下了成為一名好醫生的種子。

1955年,顧玉東從衛校畢業後被分配到上海化工廠保健站工作。在基層醫療崗位上,他不僅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更在黨組織的鼓勵下重拾求學夢想,最終考入上海第一醫學院(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畢業後,他響應組織號召,加入了華山醫院剛剛成立的手外科團隊,開啟了在這一新興學科的醫學生涯。

在手外科工作中,顧玉東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導師楊東嶽教授。楊教授不僅傳授他精湛的手術技藝,更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醫者仁心的真諦。楊教授曾忍着肩部劇痛堅持完成全國學習班的教學任務,後被診斷為肝癌晚期。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地影響了顧玉東,激勵他在手外科領域不斷探索創新。

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山東籍著名手外科泰斗顧玉東逝世,享年87歲 - 天天要聞

華山醫院楊東嶽與其學生顧玉東等獲獎後留影

堅守“為人群服務”的“上醫之道”

自1961年畢業以來,顧玉東院士始終堅守復旦上醫人“為人群服務”的優良傳統。他常說:“我們要繼承顏福慶教授和黃家駟教授等前輩們埋頭苦幹、不爭不搶的作風,唯一的目的是為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服務。”

解放初期,隨着工業發展,許多工人因長期從事繁重的手工勞動而受傷。顧玉東院士深入工廠車間,為受傷工人提供及時有效的治療。他曾表示:“貢獻越大的工人,往往積攢的工傷也越嚴重。”正是這種對普通勞動者的深切關懷,使他養成了珍惜學習機會、刻苦鑽研的習慣。

“珍惜讀書機會是非常幸福的,而回報這份幸福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讀書,將來用所學知識服務社會。”這不僅是顧玉東院士個人信念的真實寫照,也是復旦上醫精神在新時代的生動體現。

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山東籍著名手外科泰斗顧玉東逝世,享年87歲 - 天天要聞

2023年7月,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2周年之際,以“凝心鑄魂學思想 踔厲奮發建新功”為主題的復旦上醫主題教育示範黨課上,重溫入黨誓言領誓

1963年,響應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顧玉東院士將《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三本書隨身攜帶,以便隨時閱讀。其中,《紀念白求恩》對他影響尤為深遠。他說:“白求恩不僅是一名醫生,更是我們一生中最好的學習典範。”在華山醫院手外科,紀念白求恩的活動成為了年度傳統,激勵着一代又一代醫學工作者將無私奉獻的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中。

從工業醫學到交叉創新

永不止步

顧玉東院士的科研成就見證了國家從工業建設時期到科技快速發展的轉型。早期,他和團隊深入工廠車間,為受傷的工人提供精湛的醫療服務;隨着國民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他敏銳地意識到手外科需要拓展新領域。在他的帶領下,華山醫院手外科逐漸從傳統的手部創傷治療,轉型為“上肢功能重建外科”,進而演變為“肢體重建外科”,最終將研究領域拓展到腦科學,探索利用大腦可塑性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新途徑。

在科研創新道路上,顧玉東院士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他曾回憶:“我曾因一次手術失敗而內心深受煎熬,但正是這段經歷促使我潛心研究足趾移植術中的血管變異問題。”經過五年潛心研究,他首創了“二套供血系統”方法,使足趾移植再造拇指的手術成功率達到100%,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此後,他又開創了健側頸7神經移位術等多項創新技術,成為國際公認的領軍人物。

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山東籍著名手外科泰斗顧玉東逝世,享年87歲 - 天天要聞

1973年,華山醫院楊東嶽、顧玉東等完成世界首例下腹部皮瓣遊離移植整復面頰部術後缺損手術

2000年,上海醫科大學與復旦大學合併後,顧玉東院士充分利用跨學科合作平台,帶領團隊打破傳統學科界限,在更廣闊領域探索疾病機制,開發新型療法。他指出:“通過與其他學科的合作,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靈感和技術支持。”這種前瞻性思維和開放的學術態度,使他的團隊在醫學前沿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山東籍著名手外科泰斗顧玉東逝世,享年87歲 - 天天要聞

華山醫院顧玉東院士領導的手外科研究團隊,是衛生部手功能重建部級重點實驗室(1985年獲批)、上海市周圍神經顯微外科重點實驗室(2005獲批)建設的核心隊伍力量

2023年,華山醫院徐文東教授和顧玉東院士領銜的“創建外周-中樞通路修復肢體運動障礙的重大技術突破及理論創新”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授業先立人

為醫當學白求恩

作為傑出的醫學教育工作者,在華山醫院擔任手外科主任期間,顧玉東始終強調教師和醫生這兩個身份的重要性。秉承“教書先教人,教人先教己”的理念,顧玉東認為,只有自己做到最好,才能成為學生的榜樣。顧玉東院士在培養醫學人才方面有着深刻的見解。“年輕醫師首先要以臨床工作為重,學會看病是立身之本。”顧玉東認為,臨床技能是成為合格醫生的基本要求,而書本知識遠遠不夠。他常回憶導師楊東嶽教授每次查房都認真閱讀每位患者病史並仔細檢查的嚴謹態度,並將這種精神傳承給自己的學生。

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山東籍著名手外科泰斗顧玉東逝世,享年87歲 - 天天要聞

他對醫生層次的理解有四重境界:“第一個層次是普通的醫生,能夠看病;第二個層次是能看別人看不好的病,這樣的醫生是出色的;第三個層次是不僅能治療當前的疾病,還能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病症,這是更高級的醫生;而最高層次的醫生,則像白求恩那樣,為了病人不惜犧牲自己。”

從楊東嶽到顧玉東,再到徐文東,華山醫院手外科的學術薪火代代相傳。顧玉東院士與學生徐文東共同首創的“左右頸7神經交叉移位術”,為無數患者帶來了希望。徐文東教授回憶說,在他29歲首次在跳動的心臟上取膈神經時,顧玉東院士就站在他身後支持着他。“在外科手術室里,誰的資歷最深,誰就要承擔最大的責任。老師站在學生背後,意味着‘有我在,我擔著’。”正是這種“肩並肩”的傳承方式,推動了手術技藝的不斷創新和發展。

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山東籍著名手外科泰斗顧玉東逝世,享年87歲 - 天天要聞

顧玉東強調學科傳承的重要性

“一個學科的興旺發達,不僅是看它已經創造了多少成就,還要看它有多少傳承和發展的機會,看它是否有生生不息的梯隊。”顧玉東院士的這句話,不僅體現了他對學科建設的深刻理解,更彰顯了他作為教育者的遠見卓識。

惠及大眾

科普治未病

顧玉東院士深知科普工作的重要性。“與其等到生病再治療,不如通過普及科學知識讓大眾了解如何預防疾病。”為推廣健康知識,他和團隊開發了一套簡單易學的手指保健操,專門針對老年人設計,旨在通過日常鍛煉提高手指靈活性和大腦功能。

“很多老人告訴我們,自從開始做手指保健操後,他們的手指靈活度明顯提高了,記憶力也有所改善。”顧玉東院士說,“這些小小的動作雖然看似微不足道,卻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我們的認知能力。”

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山東籍著名手外科泰斗顧玉東逝世,享年87歲 - 天天要聞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山東籍著名手外科泰斗顧玉東逝世,享年87歲 - 天天要聞

顧玉東院士在查房

寄語未來年輕一代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

面對未來,顧玉東院士寄語年輕一代:“繼承傳統,更要創造未來。”他指出,無論是利用人工智能還是其他現代技術,最重要的是要有理想,並為之不懈努力。對於在科研道路上遇到瓶頸或困難的年輕人,他給予堅定支持:“只要方向對了,就該堅持下去。”

他經常引用馬克思的話:“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他相信,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平時的積累終將爆發火花,最終實現質變飛躍。

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山東籍著名手外科泰斗顧玉東逝世,享年87歲 - 天天要聞

1995年,上醫號召全體師生員工向優秀共產黨員顧玉東學習

顧玉東院士將手內部肌功能重建視為手外科領域的“哥德巴赫猜想”。“對掌對指是手內部肌的功能,這個手勢表示數字‘0’。”顧玉東坦言,自己所有的成果加在一起,還沒做到這個“0”。他說:“這是我們醫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我希望年輕一代能在這個問題上有所建樹。”這種對科學探索的執着追求和對後輩的殷切期望,將激勵一代又一代醫學工作者繼續在這條道路上探索前行。

顧玉東院士的離去,是我校和中國醫學界的重大損失。他畢生致力於手外科和顯微外科的研究與實踐,在多個領域取得了開創性成就,培養了大批醫學人才,為中國手外科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留給我們的不僅是醫學成就,更是一種精神財富——始終堅守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不斷追求醫學創新的勇氣,以及培養醫學人才的無私奉獻。

此前

紀念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

復旦上醫院史系列訪談項目

訪談了顧玉東院士

今年4月27日

顧玉東院士給採訪團隊親自回信

信中向系列人物訪談編輯部表達了真誠感謝

在信的結尾,顧院士深情地說:

“我唯一的建議(是)是否用這三句話:

永遠聽黨的話

一輩子學白求恩

終生做人民的好醫生

作為(人物採訪)全文的結束語”

顧玉東院士真正用一生詮釋了三句話

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山東籍著名手外科泰斗顧玉東逝世,享年87歲 - 天天要聞

顧玉東院士千古!

(復旦大學)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乳腺癌多是“拖”出來的,女人身體若有3處異常,應及早就醫 - 天天要聞

乳腺癌多是“拖”出來的,女人身體若有3處異常,應及早就醫

乳腺癌是女性健康中的“高危”疾病,雖然現如今早期診斷的技術越來越成熟,但依然有很多女性因為對病症的不重視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很多時候,乳腺癌的出現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慢慢發展、逐步顯現的過程,往往是因為忽視了身體的某些異常信號,才導致病
國家衛健委叫停“阿爾茨海默病手術” - 天天要聞

國家衛健委叫停“阿爾茨海默病手術”

據南方日報報道,7月8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於禁止將“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應用於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的通知》。根據這份通知,國家衛健委組織專家對該技術進行評估,評估認為該技術處於臨床研究早期探索階段,適應證及禁忌證尚不明確,安全性、有效性缺乏高質量循證醫學證據支撐。根據《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
心臟代謝性疾病、骨質疏鬆、焦慮抑鬱、孕產期、圍絕經期人群如何運動有指引!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等發布運動處方共識 - 天天要聞

心臟代謝性疾病、骨質疏鬆、焦慮抑鬱、孕產期、圍絕經期人群如何運動有指引!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等發布運動處方共識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是健康促進和慢病預防的主要生活方式干預手段。對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腎臟病、原發性骨質疏鬆、乳腺惡性腫瘤、焦慮抑鬱症等患者,以及處於孕產期、圍絕經期及絕經期等特殊階段的女性應該如何科學運動?
國產DragonFly顯身手!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再度完成高危複雜二尖瓣極重度反流TEER手術 - 天天要聞

國產DragonFly顯身手!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再度完成高危複雜二尖瓣極重度反流TEER手術

【來源:大眾報業·半島網】 半島網7月8日訊(記者 張家瑞)近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結構性心臟病團隊在心內科學科帶頭人鍾敬泉教授、科室主任姚桂華教授、副主任由倍安教授的指導下,在麻醉科副主任鄭強、心外科副主任霍玉峰、超聲心動圖室許紅曉副主任醫師等支持下,心內科冠心病與結構性心臟病病區副主任、結構性...
糖友的安心食光,七天三餐食譜,營養又貼心 - 天天要聞

糖友的安心食光,七天三餐食譜,營養又貼心

“控糖不是犧牲生活,而是重建它的藝術。”【第一關】不控糖,生活隨時“斷電”!你有沒有試過:飯後血糖飆升,整個人昏昏欲睡?或者一天忙碌下來,才發現手腳發麻、眼花頭暈?這不是小問題。糖尿病不是簡單“少吃甜”就夠了,它像隱形炸彈,藏在每一口飯、每
最帥“公主抱”!醫院保安抱起患者衝刺三百米救人 - 天天要聞

最帥“公主抱”!醫院保安抱起患者衝刺三百米救人

剛上崗三天,正在佛山市中醫院三水醫院做實習保安的大二學生鄺藝年就做了一件很“帥”的事:7月5日上午,一患者突然暈倒在醫院門診大廳外。鄺藝年見狀,衝上前去將其“公主抱”,狂奔三百米沖向急診室。從發現到交接給醫生,只用了兩分鐘。據現場目擊者描述,事發5日上午十一時許,當時該患者正在門診大廳外,突然無法站立...
30天,近10年最短!7月20日入伏 - 天天要聞

30天,近10年最短!7月20日入伏

隨着暑氣漸長三伏天即將到來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旺、濕氣最重的時節也是調理體質的黃金窗口今年三伏天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共計30天將打破近十年“40天長三伏”的慣例成為近年來“最短”的三伏天今年三伏為何是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