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腹部、腦部或胸部的血管或動脈壁開始變弱並膨脹時,就會發生動脈瘤。動脈瘤患者可能長期存活,且不會出現任何癥狀或併發症。然而,如果動脈瘤破裂,則可能危及生命。
動脈瘤的風險因素包括可改變的因素(例如吸煙)和不可改變的因素(例如年齡)。
動脈瘤的類型
動脈瘤有兩種形狀:
- 囊狀動脈瘤:是最常見的類型,也稱為漿果狀動脈瘤,因為在動脈的 Y 形部分以及頸部和莖部形成漿果狀囊。
- 梭形動脈瘤:這種類型的動脈瘤不太常見,動脈壁四面均等地向外凸出(膨出),沒有莖。這種動脈瘤破裂的風險較低。
腹主動脈瘤
主動脈是人體的主要動脈,為大腦、肌肉和細胞供氧。腹主動脈瘤發生在位於腹部的主動脈部分。
胸主動脈瘤
胸主動脈瘤發生在胸腔內橫膈膜上方的主動脈部分。
腦動脈瘤
腦動脈瘤可發生在腦部任何部位,但大多數形成於顱底的主要動脈。所有腦動脈瘤都有可能破裂,導致腦內或周圍區域出血。
外周動脈瘤
外周動脈瘤可發生在位於膝蓋後面的腘動脈、大腿的股動脈、或腹股溝的主要動脈和頸部的頸動脈。
腹部周圍動脈瘤,又稱脾動脈瘤,較為罕見。腿部周圍動脈瘤在男性中的發病率僅為 0.007%,女性發病率更低。大約 40% 的外周動脈瘤患者也患有腹主動脈瘤,5% 至 10% 的腹主動脈瘤患者也可能患有外周動脈瘤。
真菌性動脈瘤和夾層動脈瘤
細菌性動脈瘤和夾層動脈瘤是指形成動脈瘤的疾病過程,而不是指單一類型的動脈瘤。例如,有人可能被診斷為細菌性腦動脈瘤或夾層頸動脈瘤,後者會影響向頭部和腦部供血的頸動脈。
- 細菌性動脈瘤:細菌性動脈瘤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通常起源於心臟,例如心內膜炎,可導致動脈壁感染和擴張。細菌性動脈瘤很少見,占所有主動脈瘤的 0.7% 至 3%。
- 夾層動脈瘤:夾層動脈瘤是指主動脈內層撕裂,導致血液聚集在主動脈壁內層和中層之間。這會限制流向器官的血液,甚至可能導致主動脈破裂。
夾層動脈瘤有兩種類型:
- A型:更常見,也更危險。它指的是主動脈從心臟出口處撕裂。撕裂也可能發生在上主動脈(升主動脈),並可能延伸至腹部。
- B 型:僅涉及下主動脈(降主動脈)撕裂,也可能延伸到腹部。
主動脈夾層並不常見,每年每 100 萬人中約有 5 至 30 人患此病。
動脈瘤的體征和癥狀
以下是不同類型動脈瘤的癥狀。癥狀因動脈瘤的位置和嚴重程度而異。
腹主動脈瘤
腹主動脈瘤的癥狀包括:
- 腹部有搏動或抽痛感
- 腹脹
- 腹部或背部疼痛
- 面部、頸部或手臂腫脹
- 昏厥
- 沒吃多少就感覺飽了
胸主動脈瘤
胸主動脈瘤的癥狀包括:
- 下頜、頸部或肩胛骨之間的上背部疼痛
- 胸部或背部疼痛
- 喘息、咳嗽或呼吸急促
- 嘶啞
- 吞咽困難
腦動脈瘤
腦動脈瘤的癥狀包括:
- 突然劇烈頭痛
- 噁心或嘔吐
- 落枕
- 視力模糊或復視
- 對光敏感
- 發作
- 眼瞼下垂
- 瞳孔擴大
- 眼睛上方和後方疼痛
- 失去意識
- 困惑
- 虛弱和/或麻木
外周動脈瘤
周圍動脈瘤通常不會引起癥狀。如果出現癥狀,則包括:
- 胃痛
- 昏厥
- 吃完飯後很快就感覺飽了
腎動脈瘤的癥狀包括:
- 不受控制的高血壓
- 腰痛
腿部周圍動脈瘤的癥狀包括:
- 突然腿痛
- 腿部無力或麻木
- 腳趾疼痛或變色
細菌性動脈瘤
細菌性動脈瘤的癥狀包括:
- 發燒
- 背痛
- 嚴重頭痛
- 肢體疼痛腫塊
夾層動脈瘤
夾層動脈瘤的癥狀包括:
- 說話困難、視力喪失或虛弱
- 昏厥
- 氣促
- 胸部、背部或腹部突然出現劇烈疼痛
動脈瘤的病因和風險因素
動脈瘤是由於血液擠壓動脈壁,以及動脈壁受損或損傷而形成的。多種因素都可能導致動脈瘤的形成。
與動脈瘤風險升高相關的健康狀況包括:
- 高血壓
- 高膽固醇
- 動脈粥樣硬化
- 肥胖
- 細菌感染(細菌性動脈瘤)
- 某些遺傳疾病,例如馬凡氏綜合征和埃勒斯-丹洛斯綜合征
動脈瘤的其他風險因素包括:
- 不良飲食
- 吸煙
- 藥物濫用障礙,尤其是導致血壓升高的藥物
- 55 歲或以上
- 身體創傷史
家族史也會影響動脈瘤風險。如果親屬(親兄弟姐妹或父母)中有人患有腹主動脈瘤,那麼其患病風險要高出 10 到 20 倍。
性別如何影響動脈瘤風險?
儘管男性罹患腹主動脈瘤的可能性比女性高出 4 倍,但無論動脈瘤大小,女性罹患腹主動脈瘤破裂的風險更高。
女性患腦動脈瘤的可能性也高於男性,比例為 3:2。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為何女性罹患某些動脈瘤的風險更高。雌激素被認為是一種保護因素,使絕經後女性面臨更高的風險。女性血管的直徑也比男性小,這可能是另一個因素。
吸煙與動脈瘤之間的聯繫
吸煙是所有類型動脈瘤的危險因素。
吸煙會損害心臟和血管,使您更容易患上動脈粥樣硬化(動脈斑塊堆積)。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瘤的主要危險因素。
制定計劃並知道從哪裡尋求支持是戒煙的兩個關鍵。
如何診斷動脈瘤?
除了評估癥狀外,醫生還使用多種測試來診斷動脈瘤。
主動脈瘤
對於腹主動脈瘤和胸主動脈瘤,計算機斷層掃描 (CT) 血管造影可以幫助醫生查看動脈瘤的範圍以及其中是否存在血栓。也可以使用磁共振成像 (MRI) 。
建議進行腹部超聲檢查以篩查男性主動脈瘤。如果發現動脈瘤直徑小於5.5厘米,醫生會每6至12個月重複一次超聲檢查,以確保其不會增大。
由於女性的癥狀可能不明顯,且與男性的癥狀不同,因此了解警告信號非常重要。
有研究建議,65 至 75 歲之間曾吸煙的男性應進行一次性超聲篩查,而非對該年齡段所有男性進行常規篩查,也不應對從未吸煙且無家族史的女性進行腹主動脈瘤常規篩查。
腦動脈瘤
大多數腦動脈瘤除非破裂,否則不會引起癥狀;未破裂的腦動脈瘤可能在其他疾病的醫學影像學檢查中被發現。
可用於檢測腦動脈瘤的測試包括:
- CT掃描
- 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造影(CTA)
- 磁共振成像(MRI)
- 磁共振成像 (MRI) 或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
外周動脈瘤
周圍動脈瘤的診斷通過體檢、超聲檢查和 CT 掃描進行。
細菌性動脈瘤
細菌性動脈瘤可以通過體檢、血液檢查(檢查感染情況)以及影像學檢查(如 CT 掃描、MRI 和血管造影)來診斷。
夾層動脈瘤
夾層動脈瘤可以通過 CT 掃描、MRI 和超聲心動圖進行診斷。
動脈瘤治療
動脈瘤的治療取決於其病因、大小、位置、風險因素以及動脈瘤是否已破裂或存在破裂風險。醫生可能會決定採取觀察療法,或建議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或多種療法聯合治療。
等待和觀察
體型較小且無癥狀的動脈瘤可能只需要密切細緻的監測,即觀察等待,並定期進行影像學檢查。其大小和生長速度決定了檢查頻率。對於大多數小於 4.0 厘米(1.6 英寸)的無癥狀動脈瘤患者,建議不要立即手術,而是每六個月至三年進行一次腹部超聲檢查。
建議大多數動脈瘤直徑大於 5.5 厘米(2.2 英寸)或六個月內擴大超過 0.5 厘米的人進行修復。
藥物選擇
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動脈瘤,但有些藥物可以用來降低動脈瘤惡化的風險:
- 降壓藥:比如鈣通道阻滯劑和β受體阻滯劑,來控制血壓,因為高血壓會進一步削弱動脈瘤,增加滲漏或破裂的風險。
- 他汀類藥物:如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可用於預防血管痙攣,即腦動脈瘤破裂後腦動脈變窄的一種情況。
- 抗血小板藥物:對於接受腦動脈瘤修復手術的患者,也可能開具抗血小板藥物。
手術選擇和程序
動脈瘤的治療因人而異,取決於多種因素,例如其位置、大小以及是否破裂。由於所有類型的手術都存在風險,且恢復時間各不相同,因此務必與醫生比較各種方案。
腹主動脈瘤和胸主動脈瘤:
對於較大的、滲漏的或破裂的主動脈瘤,有兩種治療方法:
- 開放式修復術:在開放式修復術中,外科醫生會切除動脈瘤和部分主動脈,然後用移植物替換這部分主動脈。
- 血管內支架術:是指外科醫生將導管插入動脈瘤,利用X光片觀察動脈,然後將支架移植物插入動脈瘤。支架移植物允許血液流經主動脈而不是動脈瘤,並加固主動脈薄弱部分,防止破裂。
腦動脈瘤:
如果動脈瘤不斷增大或有破裂或夾層的風險,可以採取以下手術方案:
- 開放式修復(微血管夾閉術):該手術涉及在動脈瘤頸部放置一個小鈦夾以防止血液流動。
- 血管內栓塞:術將線圈插入動脈瘤內,以穩定動脈瘤並阻止血流。線圈會形成血凝塊並破壞動脈瘤。
- 血流轉移治療:這種治療方法是使用由細金屬絲製成的裝置來引導血流通過動脈併流過動脈瘤,從而關閉動脈瘤。
外周動脈瘤:
周圍動脈瘤的治療取決於其位置、周圍血管狀況以及其他醫療問題。治療方案包括:
- 開放式手術修復:將動脈瘤切除並用金屬和織物製成的移植物代替。
- 血管內修復:這是一種微創技術,使用導管和導絲將支架移植物放置在血管內。
細菌性動脈瘤:
細菌性動脈瘤的治療方法是抗生素和手術修復相結合。
夾層動脈瘤:
醫生可能會開具 β 受體阻滯劑,以將血壓和心率降至正常範圍。醫生可能會採用手術,包括開放性修復、冠狀動脈搭橋手術、血管內修復和主動脈瓣修復。
預防動脈瘤
由於動脈瘤可能導致終身健康併發症,甚至致命,因此了解您的風險因素和家族史至關重要。以下生活方式措施可能有助於最大程度地降低患動脈瘤的風險:
- 健康飲食:盡量避免高熱量、高飽和脂肪、高反式脂肪和高鈉的食物。多吃天然食物,包括大量的水果和蔬菜、瘦肉蛋白(例如去骨去皮的雞胸肉)、全穀物,以及健康的脂肪(例如牛油果和堅果醬)。如果你膽固醇高,可以吃富含 ω-3 脂肪酸的食物,例如富含脂肪的魚類、堅果和種子,以幫助你的膽固醇水平保持在健康範圍內。
- 控制高血壓:如果您患有高血壓,請諮詢醫生進行控制。
- 規律運動: 規律的健身習慣可以降低血壓和甘油三酯,提高好膽固醇,再加上健康的飲食,還能幫助你減肥。
- 戒煙:非處方戒煙輔助品、處方葯和互助小組都能幫助你戒掉煙癮。諮詢你的醫生,了解他們認為哪些方法最適合你。
動脈瘤預後
由於許多動脈瘤沒有癥狀,有些人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存活了多年。動脈瘤破裂的風險取決於其大小、位置和形狀。動脈瘤的預後和康復幾率則取決於其類型。
腹主動脈瘤
腹主動脈瘤直徑 3 至 4 厘米為小型,4 至 5.5 厘米為中型,大於 5.5 厘米為大型。當動脈瘤直徑大於5.5厘米時,其破裂風險顯著增加。
在主動脈瘤破裂或夾層之前進行手術可獲得良好的效果。
然而,大多數腹主動脈瘤破裂的患者都無法存活。即使那些活着送至醫院的患者,也有50%無法在修復手術中存活。
總體而言,腹主動脈瘤估計導致 4% 至 5% 的猝死。
胸主動脈瘤
對於接受擇期手術的胸主動脈瘤患者,五年生存率為 85%,而接受緊急手術的胸主動脈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為 37%。
腦動脈瘤
腦動脈瘤破裂約有 50% 的病例是致命的,約 15% 的患者在送至醫院前就已死亡。在倖存者中,約 66% 的患者會留下永久性神經功能缺損。
外周動脈瘤
周圍動脈瘤破裂的風險較低。然而,這類動脈瘤可能導致血栓,從而引發組織損傷和器官衰竭等嚴重併發症。
細菌性動脈瘤
幾乎所有未經治療的細菌性動脈瘤都會導致破裂並可能致命,因此及時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
夾層動脈瘤
未經治療的 A 型夾層動脈瘤死亡率很高。該類型動脈瘤手術修復後的 5 年生存率約為 70% 至 80%,但由於主動脈瘤、反覆夾層和其他心血管事件等併發症,10 年生存率降至 50% 至 60% 左右。
B 型夾層修復後的五年生存率約為 75% 至 85%。隨着時間的推移,發生主動脈瘤、反覆夾層和破裂的風險會增加。定期影像學檢查和血壓控制對於改善此類夾層的長期預後至關重要。
動脈瘤併發症
動脈瘤的併發症取決於動脈瘤的類型、嚴重程度以及是否破裂。
腹主動脈瘤和胸主動脈瘤
主動脈瘤的併發症包括主動脈夾層、反流、破裂、心力衰竭、心包填塞(心臟周圍積液)、腎衰竭、腸道血流不足以及大腸損傷。
腦動脈瘤
腦動脈瘤破裂可導致中風、癲癇和永久性腦損傷。
外周動脈瘤
外周動脈瘤破裂的風險較低,但可能導致血栓形成,從而阻塞血液流動或流向身體其他部位,造成組織或器官損傷。如果動脈瘤壓迫周圍神經和靜脈,還會引起疼痛和腫脹。
細菌性動脈瘤
細菌性動脈瘤破裂的併發症包括敗血症、多器官衰竭和截肢。
夾層動脈瘤
夾層動脈瘤的併發症包括多器官衰竭、中風、心肌梗死、腎衰竭、心包填塞、急性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上腔靜脈受壓和死亡。
研究與統計:每年有多少人患動脈瘤?
根據《柳葉刀·神經學》報告,中國每年新增動脈瘤患者超過 30 萬例;另一項研究指出,我國每年新發腦動脈瘤患者約 20 萬例(含破裂與未破裂病例)。
我國每年約 10 萬例腦動脈瘤破裂事件,相當於每 6 分鐘就有 1 人發生破裂;破裂後死亡率高達 40%,存活者中超過 66% 遺留永久性功能障礙。
長期吸煙者患病風險提升 3-5 倍,高血壓控制不佳者破裂風險增加 75%;家族遺傳史人群發病率可達 10%,顯著高於普通人群。
約 30% 患者因無癥狀未及時篩查,部分欠發達地區規範化治療普及率不足表40%。新型介入技術(如密網支架)雖逐步推廣,但全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問題仍突出。
總結
- 當腹部、大腦或胸部的血管或動脈開始變弱和膨脹時,就會發生動脈瘤。
- 動脈瘤並不總是會引起癥狀。然而,如果動脈瘤破裂,則會被視為危及生命的緊急情況。
- 動脈瘤的風險因素因其類型和位置而異,但一些風險因素包括高血壓、吸煙、動脈粥樣硬化、年齡和肥胖。
- 各種藥物和外科手術可以修復部分動脈瘤,但對尚未破裂的動脈瘤更有效。改善飲食、運動和吸煙等生活方式因素有助於預防部分動脈瘤的形成。
文章來源:Julie Revelant,《每日健康》
免責聲明:康加號聚焦全球健康科研進展,內容基於權威期刊編輯,著作權歸原始作者或合法權利人;如有權益爭議,敬請在線留言處理。文章旨在健康科普,不能作為獨立診療依據;如需精準健康指導,請至正規醫療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