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抗抑鬱葯!王慶國研究情志病50年,靠這3件事救了無數抑鬱患者

2025年05月12日03:32:05 健康 1456

1952年,王慶國出生於河北滄州一個書香世家。外祖母趙端琴是遠近聞名的國學女先生,教他三歲學詩、十歲讀經。儒家經典和古詩文的熏陶,在他幼年的心靈播下了文化的種子。然而彼時的王慶國,並未預見自己將來會與中醫結下不解之緣。

不靠抗抑鬱葯!王慶國研究情志病50年,靠這3件事救了無數抑鬱患者 - 天天要聞

1969年,17歲的王慶國被分配到遼河油田職工醫院擔任衛生員。就是在那間簡陋的病房裡,他第一次真正直面生命的脆弱與醫學的力量。一晚間,7名因麻疹並發肺炎的兒童因藥品匱乏而接連離世。王慶國抱着孩子們冰冷的身體往返停屍間,那份沉重與無力,成為他一生難以抹去的記憶。那夜之後,他默默立誓:“此生必走醫道。”

白天,王慶國在工地上為工人清洗傷口、記錄體溫;夜晚則一盞孤燈讀傷寒論,不知疲倦。偶然間,他在報紙上讀到傷寒泰斗”劉渡舟教授的故事,心中燃起希望。當即決定報考北京中醫學院,只為有朝一日能拜入劉老門下,求得真傳。

1978年,王慶國如願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中醫學院(今北京中醫藥大學),並成為劉渡舟的關門弟子。初到北京的那個傍晚,64歲的劉老竟親自爬上三樓宿舍探望這位寒門學子,遞給他一本親手抄錄的醫案,語重心長地說:“中醫之根在經典,臨床之魂在《傷寒》。”這句話深深印在王慶國的心裡,成為他日後五十年如一日的治學信條。

不靠抗抑鬱葯!王慶國研究情志病50年,靠這3件事救了無數抑鬱患者 - 天天要聞

在劉老的悉心培養下,王慶國接受了堪稱“魔鬼式”的學術訓練。他每日抄寫醫案至深夜,六年間共記錄醫案數萬份,甚至能將《傷寒論》398條原文倒背如流。1988年,王慶國成為我國首批中醫基礎專業博士,其博士論文《傷寒論六經實質新探》首次提出:“六經乃人體應激反應的不同階段。”這一突破性觀點,成為他此後研究抑鬱症機制的理論基礎。

1997年,王慶國出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在中醫現代化的浪潮下,他提出“科研不能脫離臨床”的理念,率先將分子生物學引入經方研究。王慶國帶領團隊深入剖析四逆散的神經遞質調控機制,首次發現其中活性成分柴胡皂苷d可調節5-HT受體,改善情緒障礙。這項成果不僅讓傳統經方煥發新生,也為他贏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7年,擔任副校長的王慶國在觀看嫦娥一號發射時陷入沉思。他感慨:“中醫也要像航天一樣,有實證、有坐標。”於是,王慶國組建跨學科科研團隊,瞄準中醫藏象學中最具爭議的“肝主疏泄”理論發起攻堅。

不靠抗抑鬱葯!王慶國研究情志病50年,靠這3件事救了無數抑鬱患者 - 天天要聞

王慶國的研究思路大膽創新——以二十四節氣為時間軸,連續5年追蹤2000名受試者的舌象、脈象及激素水平。團隊發現,春季肝氣升發時,人體皮質醇分泌顯著增強;而抑鬱症患者在秋分前後,其肝經穴位電阻值常呈現異常波動。由此,他提出“肝為應激調控中樞”的理論框架,首次在現代醫學語言下,建立了“肝鬱”與“慢性應激”的內在關聯。

2012年,王慶國在自然子刊發表論文,證實柴胡桂枝湯可通過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緩解抑鬱行為。一位十年頑固性失眠的患者,在服用他研製的“疏肝安神湯”三周後,終於睡上了六小時,感動落淚:“王教授的葯,讓我重新找回了活着的感覺。”

儘管身為學術領軍人物,王慶國始終堅持一線坐診。東城中醫醫院的診室里,他每周接診逾200名患者,其中三成是抑鬱症人群。他擅長“話療+葯療”並用:開方之餘,常低聲誦讀《心經》,藉助經典之力,引導患者釋放情緒。一位因喪母抑鬱三年的女教師,正是在他的鼓勵與調理下,逐步回歸正常生活。

不靠抗抑鬱葯!王慶國研究情志病50年,靠這3件事救了無數抑鬱患者 - 天天要聞

2019年,王慶國呼籲:“七成疾病與慢性應激相關,抑鬱症不是矯情,而是肝失疏泄的生理失衡!”在他的推動下,全國首個“節氣—情志健康管理模型”問世,配套研發的肝經監測手環,使中醫診斷邁向數字化。2023年,該方案在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落地,並納入國家基層醫療指南,造福上百萬農村抑鬱患者。

如今,王慶國不僅是中醫“肝鬱病證”研究的權威人物,更被譽為將情志疾病從“邊緣課題”帶入中醫主流研究體系的開拓者。遼河油田的病房夜班到北京中醫藥大學的講堂與實驗室,半個世紀以來,他始終堅守一線,案頭有文稿,診桌有方箋,既重基礎理論,又不舍臨床實證,主張“古法不泥古,新技不離經”。

即便年逾古稀,王慶國仍堅持親自接診、帶教與課題指導。學生們常說,王教授就像一座燈塔,用實踐照亮理論之路,用溫度喚醒醫學人心。

不靠抗抑鬱葯!王慶國研究情志病50年,靠這3件事救了無數抑鬱患者 - 天天要聞

在近五十年的醫學生涯中,王慶國反覆強調:情志性疾病並不是“心情不好”那麼簡單。無論是焦慮、抑鬱,還是神經性頭痛、頑固性失眠,其病根常常藏於臟腑之間,發於氣血不調,成於經絡壅滯。他常說:“情志為標,臟腑為本;調情緒不能只安神,而要重在調肝疏氣、健脾養心、和胃安魂。否則,就是割草不除根。”

在一場“情志病中西醫整合治療論壇”上,一位中年母親在提問時語帶哽咽:“王教授,我兒子大學期間得了重度抑鬱,三年來斷斷續續吃藥,控制得不好,人整天像空殼一樣,生活全亂了。我們也試了心理諮詢,可始終沒有實質好轉。您能不能講講,中醫到底怎麼調這種‘心病’?”

王慶國沉吟片刻,語氣平靜而堅定地說道:“情緒,是氣的形影。調郁,不是壓抑、不是強撐,而是疏其結、理其氣、安其中。其實很多人以為只要少生氣、少想事、按時吃藥,就能不郁。可我告訴你,真正的調郁,遠不止此。我常和病人說,除了情緒管理,還有三件‘看似不起眼、實則決定性’的小事必須做到,只要持之以恆,氣機自然調暢,臟腑歸位,情緒問題也會隨之消融!”

不靠抗抑鬱葯!王慶國研究情志病50年,靠這3件事救了無數抑鬱患者 - 天天要聞

第一件小事:順應節氣作息,調整生活節律

中醫講“天人相應”,人的氣機節律與自然節氣密切相關。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之道,也應是人體之道。抑鬱、焦慮等病常與“氣不順、氣鬱結”相關,而這種內在氣機的失調,往往始於日常作息的紊亂。

中醫強調“早卧早起,與雞俱興”,尤其是在春秋之交、節氣轉換時,保持規律的作息與起居,不熬夜、不貪睡,可以有效穩定內分泌神經系統節律。特別是清晨的陽氣初升,是養肝舒郁的好時機,晨起稍作拉伸、呼吸、步行,有助於“肝氣升發”,使心情變得舒暢。

對於情志病患者而言,建立“節氣-作息同步”的生活模式,是幫助氣機回歸正軌、減少病情反覆的重要基礎。

不靠抗抑鬱葯!王慶國研究情志病50年,靠這3件事救了無數抑鬱患者 - 天天要聞

第二件小事:調養飲食,溫養肝脾

情緒與飲食關係密切,很多抑鬱、焦慮患者在病程中會出現食欲不振、腹脹、便溏、舌苔厚膩等脾胃癥狀。這是因為“肝鬱克脾”,情緒不暢直接影響消化吸收,久之脾虛不運,反過來又加重情緒波動,形成惡性循環。

中醫調郁講求“疏肝健脾、調中和胃”。在飲食方面,宜少食生冷、辛辣、油膩之物,避免飲酒、濃茶與過度刺激性飲品。可以適當食用有助於疏肝理氣、調暢情緒的食材,如玫瑰花茶百合粥、山楂飲、蓮子羹等。

此外,飲食應遵循“少量多餐、定時定量”的原則,穩定的飲食節律對情緒穩定同樣有益。情志病並非單靠補藥、湯劑就能調好,一碗溫粥、一頓規律的晚餐,往往是調氣理髒的第一步。

不靠抗抑鬱葯!王慶國研究情志病50年,靠這3件事救了無數抑鬱患者 - 天天要聞

第三件小事:每日靜養,調息養神

現代生活節奏快,信息紛擾不斷,許多人的神經系統長期處於過度激活狀態,正所謂“心神不安、魂魄不寧”。中醫認為,肝藏魂、心主神、肺魄清,調郁不只是疏氣,更要讓心神有所歸處。

每日固定時間進行“靜養”,不需冥想深奧,也不必修習高深技法,只需保持呼吸綿長、身體鬆弛、意念平和。可以是太極、八段錦、慢走,也可以是閉目靜坐、輕聲誦經,甚至只是靜靜喝一杯熱茶。這種“身靜則氣順、氣順則心和”的狀態,是中醫調郁的關鍵路徑。

特別是睡前一小時避免使用電子設備、減少干擾源,有助於HPA軸功能穩定、睡眠質量提升,從而緩解因睡眠障礙引發的焦慮與抑鬱。

不靠抗抑鬱葯!王慶國研究情志病50年,靠這3件事救了無數抑鬱患者 - 天天要聞

三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順節氣調作息、調飲食養肝脾、每日靜養調神氣,實則構成了中醫調郁的日常根基。抑鬱與焦慮不只是情緒的崩塌,更是全身系統的微妙失衡。調郁不是壓制情緒,而是為身體“通氣理氣、扶正固本”,讓心神有所安、臟腑有所歸。

這不是玄學,也不是神秘的“能量療法”,而是千百年來無數中醫前賢實踐出的生活醫學。若能長期堅持,“郁”自解,神自安,藥效也更易見效。

資料來源:

[1]張馨兒,陳思琪,黃美霞,等.基於數據挖掘分析王慶國治療脾胃肝膽病的組方用藥規律[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24,46(05):773-779.

[2]肖春燕,張進軍,謝君君,等.國醫大師王慶國運用膏方防治疾病經驗[J].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2024,43(06):30-32.

[3]李艷,趙進東,張國梁,等.郁證的理論溯源及國醫大師王慶國治郁思路[J].中華中醫藥雜誌,2023,38(11):5284-5289.

(《不靠抗抑鬱葯!王慶國研究情志病50年,靠這3件事救了無數抑鬱患者》一文情節稍有潤色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圖片均為網圖,人名均為化名,配合敘事;原創文章,請勿轉載抄襲)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每天吃1個和很少吃雞蛋,到底誰更健康?這個差別沒想到 - 天天要聞

每天吃1個和很少吃雞蛋,到底誰更健康?這個差別沒想到

關於雞蛋的爭議着實不少。愛吃雞蛋的人每天都會吃一兩個,但有人說雞蛋黃膽固醇含量高,吃多了會導致高膽固醇、高血脂,還有人說雞蛋吃多了會得膽結石等等。那麼,雞蛋會不會升高膽固醇導致心腦血管疾病?怎麼吃最健康? 雞蛋吃多了會導致高膽固醇、高血脂嗎?先說結論:正常健康人不用過於擔心雞蛋吃多了會導致高膽固醇。...
失眠警報:心悸焦慮到效率下滑的幕後真相 - 天天要聞

失眠警報:心悸焦慮到效率下滑的幕後真相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里,失眠已經不再是“偶爾幾夜睡不好”的小插曲,而是越來越多人的常態。長期睡眠不足不僅讓人第二天疲憊不堪,還會帶來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連鎖反應:心悸、出汗、手腳冰冷或發麻,情緒容易煩躁、焦慮,甚至沮喪;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和學
體重從133減到98,發現一個掉秤更快的方法:早晚餐倒置 - 天天要聞

體重從133減到98,發現一個掉秤更快的方法:早晚餐倒置

上周一位客戶發來消息:“以前每天下午餓,下班回家總想狠狠吃一頓,結果第二天早上一稱數字又漲了。現在按你說的把早晚餐倒過來吃,整個人反而輕鬆了。”她沒提具體減了多少,但字裡行間透着一股子爽快勁兒。這讓我想起自己常說的那句話:“體重管理其實一點
體重下百,發現一個掉秤更快的方法:晚上吃2根香蕉 - 天天要聞

體重下百,發現一個掉秤更快的方法:晚上吃2根香蕉

上周一位客戶李姐找到我,說最近每天晚餐後總覺得身體沉甸甸的,早上起床也沒精神。她試過不吃主食,但半夜餓得睡不着,第二天反而更想吃高油食物。我讓她把晚餐的主食換成兩根香蕉,搭配一小把堅果。三天後她告訴我,晚上不再有撐撐的感覺,白天反而更有活力
你瘦不下來的原因之一:不吃晚餐 - 天天要聞

你瘦不下來的原因之一:不吃晚餐

上周有位客戶給我發消息:"老師,我連續一個月沒吃晚飯,體重怎麼反而漲了?"她叫王姐,43歲,每天下午五點後只喝水,但白天會不自覺地多吃兩片吐司、多夾兩筷子紅燒肉。我讓她把晚餐的涼拌黃瓜換成半碗米飯配清蒸魚,三天後她告訴我:"半夜也沒再翻冰箱
仁心護佑暖人心,百人共赴健康約 - 天天要聞

仁心護佑暖人心,百人共赴健康約

——簡陽市禾豐中心衛生院5·12護士節義診活動圓滿落幕!5月9日上午8:00,簡陽市禾豐中心衛生院門診外廣場熱鬧非凡,一場以"仁心護佑健康路,天使情暖義診行"為主題的大型公益義診活動在此暖心開啟!
主食吃太少易患糖尿病,還會引發這些健康問題! - 天天要聞

主食吃太少易患糖尿病,還會引發這些健康問題!

關於主食,經常存在一些誤區,“多吃點肉沒關係,只要不吃主食就不會長胖”,還有人將碳水化合物視為“洪水猛獸”,認為不吃或少吃主食能減輕代謝負擔、防範糖尿病等健康問題,但事實可能恰恰相反。
睡覺老打鼾怎麼辦?這些方法簡單又實用 - 天天要聞

睡覺老打鼾怎麼辦?這些方法簡單又實用

日常生活中,許多人被打鼾問題困擾。除了影響睡眠質量,打鼾還可能誘發高血壓、心臟缺血缺氧等多種疾病,嚴重的甚至會造成猝死。肥胖是打鼾的常見誘因,因此,減重是減輕打鼾癥狀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小方法,也能幫助改善打鼾情況。01看似尋常的
因迷信偏方 29歲男子誤吞魚刺後不幸身亡 - 天天要聞

因迷信偏方 29歲男子誤吞魚刺後不幸身亡

近日,一則令人扼腕嘆息的新聞刷爆了網絡:29歲的王先生在就餐時不慎被魚刺卡住。這本是一件可以通過及時就醫輕易解決的小事,卻因王先生選擇了錯誤的處理方式——喝醋、吞米飯等土方法,最終導致魚刺刺穿食管和胸主動脈,雖經醫院全力搶救,仍不幸離世。王先生的悲劇並非個例。近年來,因誤吞魚刺而引發的悲劇頻發,每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