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兄弟”挺不起怎麼辦?中西方醫學大揭秘,為改善陽痿,他們竟做過這些事!
說起勃起功能障礙(ED),大家都很熟悉,它就是大家俗稱的陽痿,也叫“不舉”。其歷史悠久,為了能夠讓男人的“小兄弟”舉起來,醫學上對ED的研究史也頗為長久。
19世紀90年代,專家們從非洲的育亨賓樹樹皮里提取出一種生物鹼,起名叫育亨賓。為啥盯上這樹呢?據說非洲中部的當地人,因為長期接觸這樹的樹葉,“小兄弟”都發育得特好,生殖能力也強。當時想着用這育亨賓促進去甲腎上腺素釋放,減少陰莖靜脈迴流,好讓“小兄弟”充血勃起。可折騰半天,到現在育亨賓治療陽痿有沒有效,也未得到充分證實。
(AI製作)
到了20世紀30年代,蘇聯有個醫生腦洞大開,從動物小兄弟里有生殖骨這事得到啟發,打算把肋軟骨當假體,植入再造的皮管里,給陽痿患者重建“小兄弟”。想法雖然很豐滿,但現實卻很骨感,肋軟骨會被身體自然吸收,這重建術根本沒法長期有效。
同一時期,醫學界各種讓血流衝進小兄弟海綿體促進勃起的招都使出來了,可都沒啥亮眼效果。直到1975年,發現前列腺素E1能讓小兄弟海綿體平滑肌鬆弛,這給醫學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經過研究後,小兄弟海綿體內血管活性藥物注射開始用於治療陽痿,雖說這個方法能讓血管平滑肌鬆弛,增加血流量,但其弊端也很明顯,一是注射時的痛感讓患者懼怕,二是每次辦事前都得扎一針,太麻煩了,患者根本不買賬。
好在醫學發展沒停步,1998年,一款名為西地那非的藥物出現,解救了無數男性。其作為口服 PDE5 抑製劑,不會像注射那樣痛感明顯,因此成了不少男性與伴侶恩愛的“助力器”。可這葯也有短板,每次都得提前吃,就像“臨時抱佛腳”,只能解決一時之需,不能從根本上治好陽痿。
到了21世紀,低強度體外衝擊波治療陽痿研究有了新成果,效果還不錯 。不過這方面研究還不多,具體咋起作用的,也還沒完全搞清楚。
縱觀西方醫學發展史不難發現,從使用樹皮、植入假體到注射藥物、服用西地那非,再到體外衝擊波等方法,似乎都不是很靠譜。對比之下,不用注射、不用器械的中醫調理之法在改善陽痿方面更可靠。
據悉,2000多年前的馬王堆醫書《養生方》中,就有過對陽痿的記載,那時候“陽痿”也被稱為“不起”。元朝時期,宮廷處方《御葯院方》對於補腎壯陽也有過記載,其所載處方“神效丸”,能改善男子腎氣虛弱,陽事不舉。明代,名醫張景岳《景岳全書》則記載了“右歸丸”,該葯組方中包含熟地黃、當歸等藥材,能溫補腎陽、養血填精。
現在,頸復康葯業融合了神效丸、右歸丸的功效,創新採用動物葯、昆蟲葯與植物葯的配伍,研製了八味益腎丸,該葯可用於腎虛導致的陽痿早泄。其組方中的雄蠶蛾可調節性激素水平,改善陽痿、提升性慾;淫羊藿可補腎壯陽,提高勃起硬度和持久度;鹿角膠、菟絲子和杜仲補肝腎、增強體力;熟地黃、山藥和當歸滋陰補血、養精填髓。諸葯合用,陰陽雙補、重在壯陽,適合陽痿早泄人群長期調理。
通常服用2瓶八味益腎丸後,能提高勃起硬度和持久度,改善性慾低下,並緩解腎虛引起的腰酸腿痛、多汗發冷等癥狀,有效率可達77.1%,與西地那非接近,但副作用發生率只有1.94%,遠低於西藥的28.4%。且八味益腎丸不含糖類以及影響血壓、血脂升高的成分,對三高人群也很友好。
自古以來,男人對於“小兄弟”的那些事就異常關注。大家不妨多了解一些中西醫在改善陽痿癥狀上的研究,選擇更科學的,更適合自己的方法來提升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