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為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等相關信源,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識,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
老年人吃飯這事啊,真不是簡單的“吃飽就行”。
不少人年紀過了六十,吃得還跟年輕時候一樣,重口味、油重、愛吃涼的、猛吃熱的,吃完拍着肚子說“吃得挺好”,但轉頭心口發緊、胸悶、喘不過氣,跑到醫院一查,心功能不行了。
醫生一看病歷都搖頭,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是吃出來的。心衰不是一頓飯的鍋,但吃錯了飯,確實能把心臟往懸崖邊上推一把。
很多人以為心衰跟吃飯八竿子打不着,其實不然。心衰本質是心臟泵血能力下降,而影響泵血的關鍵因素除了年齡、基礎病,還有就是“體液負荷”和“電解質紊亂”。
這兩樣東西,跟嘴裡的每一口東西都息息相關。
過量進食、攝入過鹹食物或者刺激性食物,皆會致使血容量增加、血壓升高,進而加重心臟負擔。
65歲以後,人的代謝慢了,器官功能下滑,每一頓飯都不是“簡單消化”,而是對整個循環系統的一次考驗。
有些食物,年輕時候吃可能沒事,但到了老年,就是雷。皮蛋就是其中一個。
皮蛋味道特別,有些人上了年紀更喜歡那股子“陳香味”,說是開胃。但問題在於,它含有大量鈉離子。
傳統做法里,皮蛋腌制需要鹼性物質,很多時候還會加入銨鹽、鉛鹽等,這些東西在腌制過程中殘留在蛋白質中,即便現在工藝改善不少,但鈉含量依舊高得驚人。
一個普通大小的皮蛋,鈉含量就能超過600毫克,相當於半小勺鹽。老年人一天建議攝入鹽量是5克以內,而這一個皮蛋就快佔去一半。
更糟的是,皮蛋還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導致反流,尤其是空腹吃的時候,胃部強酸刺激會牽連到迷走神經反射,心率會加快。
一些原本心功能就弱的人,吃完皮蛋不一會兒就會感覺胸悶、氣促。
廣東一家三甲醫院做過統計,65歲以上心衰住院患者中,有18%的急性發作跟進食高鈉食物有關,其中皮蛋是出鏡率最高的“重口味代表”。
再說說動物內臟,這個更常見。有人年紀一大,嘴巴卻變刁了,說是瘦肉沒味道,愛吃點豬肝、牛肚、鴨腸,覺得這才“有嚼頭”。
但內臟問題最大的是高膽固醇。豬腦、豬肝這種,每100克里膽固醇能飆到2000毫克以上,遠遠超過一天的推薦量。
高膽固醇不光是傷血管,它還會誘發動脈粥樣硬化,而老年人動脈彈性本來就差,這種時候血流變得更不順,心臟就更費勁。
長期這樣,心室壁肥厚、射血分數下降,心衰也就慢慢靠近了。
而且很多人做內臟都喜歡爆炒,加好多油和調料,再來點辣椒、花椒,吃着是香,但腸胃一緊張,迷走神經一被刺激,心率也跟着亂跳。
北京協和醫院曾經分析過300例急性心衰發作案例,發現飯後1小時內發作的患者佔比超過40%,其中吃內臟和油重食物的比例明顯偏高。
這說明不僅是吃了啥,更是吃完之後身體受不了這波刺激,心臟直接拉響了警報。
螃蟹這種東西,很多人覺得是補的,尤其是秋天到了,覺得“貼秋膘”得靠它。
但對於老年人、特別是有高血壓和基礎心血管病的老人,螃蟹就是個危險信號。一是高膽固醇、二是高嘌呤,三是容易引發蛋白質過敏反應。
吃了螃蟹之後,有人會出現面色潮紅、心慌、胸悶,這種反應不是食物中毒,而是免疫系統激活後的急性循環反應。
心臟本來血供就差,這一下血流分布又要重新調配,心輸出量跟不上,就容易造成急性心功能不全。
還有一點被忽略了,螃蟹多是冷食,尤其是涼拌、啤酒配蟹腳這種吃法更是傷胃寒心。
人食用冷食之際,腸胃血管會收縮,血液便會集中於核心器官,從而致使心臟負擔加重。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就有過病例,一位老人吃了兩隻冷凍梭子蟹後出現胸口疼痛、呼吸困難,急查發現BNP(心衰標誌物)爆表,診斷為急性左心衰,最後靠利尿葯才緩過來。
醫生說一句大實話:螃蟹這類食物,對於年紀大的心臟來說,是沒有預警的炸彈。
說到火鍋,這個可能讓人最難接受。
不少老人其實比年輕人還愛吃火鍋,聚會、節日、周末,一家人圍着鍋,熱氣騰騰,覺得特有“人氣”。
但火鍋的危險點太多了。
第一個是高鈉,底料里光是湯底就能咸死人,有的還放老湯、豆瓣醬,喝一口下去鈉攝入就超標。
第二是油脂,一頓火鍋吃下去,脂肪攝入量比三頓飯都高。
第三是飲食節奏太快,一邊燙一邊吃,還熱得厲害,胃腸擴張劇烈,食物進入血液速度也快,這會導致血容量短時間內急劇升高。
對老年人心臟來說,這種“爆髮式”的進食行為相當危險。
上海華山醫院做過相關跟蹤數據,火鍋進食後2小時內,65歲以上患者心率平均升高15~20次/分鐘,血壓波動幅度在20mmHg以上,BNP值輕度升高。
而那些已經存在慢性心衰基礎的老人,飯後一小時BNP翻倍增長,部分人在夜裡出現呼吸困難、浮腫、心悸等癥狀。這不是危言聳聽,是吃出來的“短時內循環失控”。
再說個很多人沒想到的事,老年人吃飯不只是食物成分的問題,更是“節律負擔”的問題。
年輕人吃得快、吃得猛,消化系統還能緩衝,但年紀一大,消化速度慢、腸道運動弱,食物消化時間變長,意味着心臟得一直維持高血供去支持消化這個系統的運作。
一頓飯吃得不對,可能接下來五六個小時心臟都得苦撐。
如果晚飯吃得重、吃得晚,夜裡心臟連個恢復時間都沒有,睡着都喘不上氣,半夜醒來頭暈腿軟,這時候心衰離得就不遠了。
既然心衰跟吃飯這麼有關係,那有沒有可能通過“飲食時段+進餐節奏”的干預,反過來延緩心衰進展甚至改善心功能?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李榮.老年心衰該如何預防[J].農村新技術,2024,(0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