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為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等相關信源,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識,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
糖尿病真的離我們很遠嗎?有些人覺得,自己平時吃得不算特別甜,也沒有肥胖的困擾,就不會和糖尿病扯上關係,但事實並非如此。
我在醫院工作多年,見過太多這樣的人——有的年輕時拚命加班,習慣性熬夜,覺得身體扛得住,結果突然查出血糖飆升。
有的人長期節食減肥,以為瘦就不會得糖尿病,殊不知飲食紊亂反而讓胰島功能出現了問題,還有些人,天生身體健壯,不愛體檢,直到開始口渴、乏力,才發現自己已經邁入糖尿病的行列。
糖尿病並不會挑人,任何年齡、任何體型的人都有可能中招,而一旦患上,身體就會出現一些異常信號,如果忽視了,可能會讓病情加速惡化,後悔都來不及。
腸胃開始變懶
很多人以為糖尿病和腸胃沒有關係,實際上,長期高血糖會影響消化道神經,導致胃排空速度變慢,甚至引發頑固性的便秘或腹瀉。
有位患者,長期飲食不規律,早年就有胃病,但一直沒有當回事,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自己便秘越來越嚴重,一周才解一次大便,肚子經常脹得難受,就算吃了很多膳食纖維,依然不見好轉。
後來他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血糖已經高得嚇人,胰島功能也大不如前,最終確診為糖尿病性胃輕癱。
高血糖會損害迷走神經,而這個神經主要負責控制胃腸道蠕動,一旦受到損傷,胃排空變慢,食物長時間滯留在胃裡,就容易出現食慾下降、脹氣、噁心,甚至影響血糖控制。
而且有些人會出現“怪病”——要麼長期便秘,要麼突然嚴重腹瀉,這種情況其實也是神經受損導致的。
研究發現,超過50%的糖尿病患者都會出現某種程度的胃腸道功能異常,只是輕重不同而已,如果長期不關注這個問題,甚至可能導致營養吸收不良,讓身體狀況越來越差。
傷口癒合慢
有位患者,她平時的飲食習慣非常極端,不是完全不吃主食,就是連續幾天只吃水果,身體長期處於營養不均衡的狀態。
有一次,她在家裡不小心被刀劃破了手指,本以為是個小傷口,但過了一個星期,傷口不僅沒有癒合,反而紅腫化膿,甚至出現了潰爛。
她這才緊張起來,來到醫院檢查,結果發現她的空腹血糖高得離譜,已經進入糖尿病的範疇,而這次傷口不癒合,正是糖尿病導致的免疫力下降和血管損傷所引起的。
糖尿病會影響全身的血液循環,尤其是小血管最容易受損,而皮膚、四肢這些部位的血管本就比較脆弱,一旦血糖長期升高,血管彈性變差,供血供氧能力下降,傷口自然就癒合得特別慢。
而且,高血糖會削弱白細胞的功能,讓身體的免疫力降低,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擦傷,都可能引發嚴重的感染,甚至導致糖尿病足,嚴重的情況下需要截肢。
所以,如果發現自己身上的小傷口遲遲不好,或者傷口周圍發紅髮炎,一定要警惕,這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信號。
晚上頻繁跑廁所
有位患者,近幾個月來,他發現自己晚上睡覺時總是被尿意憋醒,每晚至少要起夜三四次,白天喝水不算多,但尿量卻越來越大,最讓他擔心的是,尿液顏色變得很淺,像清水一樣。
他以為是腎虛,自己去買了不少補腎的葯,可一點用都沒有,後來到醫院一查,才發現他的腎臟功能已經開始受損,而罪魁禍首就是糖尿病。
很多人都不知道,糖尿病和腎臟的關係非常密切,長期高血糖會讓腎臟承擔超額的代謝負擔,腎小球長期被高濃度的血糖“泡着”,就會逐漸變硬、變厚,影響過濾功能。
這時候,身體為了排出多餘的糖分,只能通過尿液排出,所以糖尿病患者經常會出現多尿的現象,而尿液變清,也是因為腎小管對水分的重吸收能力下降。
如果這個問題不加以控制,最終可能會發展成糖尿病腎病,甚至需要透析,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確診幾年後,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損傷,這就是為什麼醫生總是強調,糖尿病不光是血糖的問題,更是全身血管和器官的病。
心情反覆無常
有位患者,工作壓力很大,平時飲食隨便,愛喝奶茶、吃甜食,血糖一直處于波動狀態,他最初的表現不是典型的糖尿病癥狀,而是經常焦慮、煩躁,甚至有時候無緣無故地大發脾氣。
家人以為他是工作壓力大,直到他自己發現,有時候心情變化特別快,一會兒高興,一會兒暴躁,甚至開始失眠、注意力下降,最後到醫院檢查,才發現他的血糖水平已經處於糖尿病前期。
血糖的波動會對大腦神經遞質產生影響,尤其是血糖過高或者過低的時候,皆會致使情緒出現不穩定的狀況。
有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出現焦慮、抑鬱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出至少30%,原因就在於血糖的波動會影響大腦的血流供應,影響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分泌。
長期血糖控制不佳的人,不僅會有情緒問題,還可能影響記憶力,甚至增加患老年痴呆的風險,所以如果一個人最近情緒起伏特別大,甚至出現了無法控制的焦慮和抑鬱,也要警惕是不是血糖出了問題。
糖尿病的危害不只是血糖升高那麼簡單,而是全身多個系統都會受到影響,所以不管自己有沒有糖尿病家族史,不管是胖還是瘦,只要發現身體有這些異常,一定要重視,早發現、早干預,才能避免讓身體一步步走向不可逆的損害。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若身體不適,請及時諮詢專業醫生
關於糖尿病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
[1]趙榮瑤.糖尿病病人用藥依從性管理策略的研究進展,循證護理 ,202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