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方力 實習生 柳明燁
這兩天,體重管理上了熱搜,你測算過自己的BMI嗎?
體質指數(BMI)是衡量人體胖瘦程度的標準。BMI=體重(kg)/身高(m)²,我國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範圍在18.5至24之間。BMI在24至28之間被定義為超重,達到或超過28就是肥胖。
天氣逐步回暖,不少朋友都把體重管理提上了日程。
這次國家出手了!據央視新聞,3月9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記者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表示,將持續推進體重管理年行動,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國家衛生健康委面向公眾發布的《體重管理指導原則(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預測,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國成人超重肥胖率將達到70.5%,兒童超重肥胖率將達到31.8%。
《成人肥胖食養指南(2024年版)》則手把手教你科學減肥。這份食譜甚至細化到了全國不同地區的食譜示例,並備註了食譜的“總能量”。
此前,浙江不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出了減重門診,幫居民定製“減肥大計”,幾個月下來,不少人已經完成了“蛻變”。
有人3個月減了40多斤
“211餐盤”了解一下
3月11日,文暉街道社區服務中心,體重管理門診有兩張風格迥異的診療床。
主管中藥師陳璐介紹,他們的減重團隊由全科醫生、中醫師、營養師、健身教練員、康復師、心理諮詢師六個角色組成,共八人,形成“多對一”管理模式:“中醫減重是我們的特色。中醫埋線、拔罐等技術能輔助調節體質,但減重的核心仍是生活方式干預。”

柳明燁 攝
“減重不是餓肚子,而是改變飲食結構,所以不能短期速成,半年減重10%-15%最理想。”陳璐展示了門診推廣的“211餐盤”:每餐2份蔬菜、1份優質蛋白、1份粗糧主食,通過簡單直觀的配比,幫助患者掌握營養均衡。

柳明燁 攝
一位30來歲的小夥子對自己身上堆積的脂肪十分苦惱,“我在大學時只有120斤,工作後慢慢多長了四十斤肉。”
“首次看診時間要花費多一些,我們要對你做身體成分分析,另外會建立微信群用於日常交流,只需要一周一次的線下複診。”主治醫師吳雲霞說。
小夥子赤腳站在身體成分分析儀上,一分鐘後就生成了一份報告。吳雲霞解釋了各項數據的含義,“體脂肪量正常是7到14.1,你現在26.5是超標準的,超出的部分就是你要減掉的脂肪。營養的三大要素就是脂肪、蛋白質和碳水。減重期間,主食建議吃粗一點雜一點,一天吃200克水果,500克蔬菜。椰子、牛油果、榴蓮這樣熱量高的水果要少吃。”

柳明燁 攝

柳明燁 攝
吳雲霞說,團隊會通過微信群每日跟蹤,關注減重患者的長期習慣養成,比如工作繁忙、依賴外賣的上班族,不強求他們自己做飯,但是會教他們在外食中優選低糖食材,比如用蒸土豆替代炒土豆,用玉米代替精製麵食:“有的人愛吃火鍋,不進行一刀切禁止,而是教他們如何選擇食材,控制熱量攝入。”門診數據顯示,減重患者年齡跨度從7歲兒童到63歲老人,中年群體佔比最高。
一位43歲的糖尿病患者令吳雲霞印象深刻,這個患者初始體重106公斤,伴有肝功能異常和血糖失控,通過3個月飲食調整和運動,減至85公斤,血糖恢復正常,藥物種類從3種減至1種。還有一位63歲阿姨,成功減重20斤後停用了高血壓葯。
“減重不僅能改善外形,更能降低慢性病風險,腰圍超標(男性≥85cm,女性≥80cm)意味着內臟脂肪堆積,這類人群未來患心血管疾病概率更高。”
一日三餐打卡上傳
65歲大姐血脂恢復正常
在長慶潮鳴街道衛生服務中心營養減重門診,記者看到一個平衡膳食寶塔模型,清晰地標註着重量,比如水2000-2500毫升,鹽小於5克,蔬菜類300-350克……“我認為減脂比減重更為重要,要減走脂肪保留肌肉。”李霞醫生笑着說,現在來門診的居民不多,基本需要複診才來,“大部分時候微信聯繫,要求他們每餐打卡上傳,我來督導。”

方力 攝
隨即,她開始翻閱手機:“65歲的顏大姐當初血脂偏高,腰圍太大找到我這裡,通過一個多月飲食管理,營養干預,血脂已經恢復正常,這也和大姐本身注重飲食,配合度和執行力比較高有關。”
顏大姐一開始很想不通,“飲食向來清淡,怎麼會血脂偏高?”當她老老實實記錄下自己的一日三餐,李醫生馬上發現了端倪。
第一天大姐曬出的早餐是,1根黃瓜,1個番薯、1個雞蛋、3顆紅棗、1碗黑芝麻糊。李醫生在芝麻糊上打了個“換”字,“精加工的粉狀沖泡食物,看似很健康,長期食用會升糖,建議換成脫脂牛奶。”針對大姐的午餐和晚餐,李醫生建議增加富含膳食纖維、高蛋白的食物。第二天,大姐又細緻報告吃了兩份水果和一些香榧,“水果一份就夠了,堅果適當減量,比如核桃推薦的食用量是每天1-2個”。

方力 攝
記者碰到了做文字工作的張先生。
他苦笑着說“出了一趟差,體重反彈到了200斤”。一個多月前,他花15元挂號,加入減重微信群,一日三餐拍照上傳。“醫生在群里督促,讓我紅繞肉不能吃,肉包的麵皮也不能吃,晚上吃六分飽,加上一定量運動,那陣子我每天都減掉一斤,總共減掉了十四五斤,很有成就感。但是後來到外地出差,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體重又漲了回來。”張先生說,以前在朋友圈發過豪言壯語,這下他真切地知道,堅持健康的日常飲食節奏的力量。
這些減重誤區
別再去碰了
李醫生說,接診過程中,她也發現很多人對於減重有誤區。
比如盲目節食,會導致身體基礎代謝速度降低,而是三餐都要合理攝入營養,吃飽了才有力氣減肥是真的。
運動量也不是越大越好,每天持續30分鐘就夠了,關鍵是長期堅持,會讓你變瘦於無形。
還有減肥必須戒碳水也不對,體內長期缺乏碳水,可能會面臨極度疲勞、情緒低落、失眠、記憶力下降,脫髮等問題。主食不能戒,但可以優化,少吃精緻碳水,改吃膳食纖維更多的粗糧,比如燕麥豆類紅薯,它們能緩慢釋放能量,穩定血糖水平,從而減少脂肪堆積。

方力 攝
一位減重門診醫生告訴記者,有的人在外面花上萬元速減20斤,但很快反彈。科學減重必須循序漸進,把健康習慣融入日常。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