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壽命長短的行為,不是運動,不是早睡,而是這4個字

2025年01月21日17:13:18 健康 1582

決定壽命長短的行為,不是運動,不是早睡,而是這4個字 - 天天要聞

人到中年,最怕體檢

這兩天,朋友拿到了體檢報告。

剛翻開,就感覺天塌了:

從上往下看,指標一片都是紅的。

心肌缺血脂肪肝、脾胃虛弱痰濕、胃上潰瘍和息肉、腎炎腎結石、肺結節、胰島素抵抗、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

“全身78個器官,沒幾處是好的。”

朋友把體檢報告發在某書上,感慨着:

“當代打工人最大的炫富,唯有一句——本次體檢項目未見任何異常。”

網友們“觸景生情”,也紛紛聊起了自己的體檢經歷:

有人試圖以自己更“慘烈”的體檢報告,安慰朋友“其實你的身體還可以”;

決定壽命長短的行為,不是運動,不是早睡,而是這4個字 - 天天要聞

有人則說儘管自己的體檢報告顯示一切正常,但總是小腹疼卻又查不出原因的感覺更難熬;

決定壽命長短的行為,不是運動,不是早睡,而是這4個字 - 天天要聞

還有人有嚴重的健康焦慮,動不動就去體檢。

但凡身體有點不舒服,就會反覆在網上搜索,然後越查越害怕。

只得不斷地去醫院檢查。

如果檢查結果正常,癥狀就消失了。

倘若不正常,就會非常恐慌,吃不下飯又睡不着覺。

決定壽命長短的行為,不是運動,不是早睡,而是這4個字 - 天天要聞

而另一些人,則壓根不敢去體檢。

家裡上有老下有小,不敢生病。

一旦去體檢,萬一有病:

治吧,沒錢;

不治,又心裡硌硬。

索性不體檢了,一切順其自然。

很多人都不是病死的,是怕生病被嚇死的。

只要沒有不舒服,就無需體檢,省的沒病找病。

你們發現了嗎?

幾乎所有人都有“體檢焦慮”。

查也難受,不查也難受。

生怕體檢像X光,把我們平常偷偷熬的夜、應酬喝的酒、解壓吃進去的夜宵,都照得一清二楚。

不過,不良生活習慣只是表象。

在此之下,造成我們身體處處亮紅燈的核心元兇,其實是:

默默咽下去的“壞”情緒。

決定壽命長短的行為,不是運動,不是早睡,而是這4個字 - 天天要聞

你的情緒,最終都成了你的病

這兩天聽到了一個故事。

網友小唐,作為一個身高一米七三的大男人,目前體重即將跌破100斤。

距離他的正常體重,已經掉了30多斤。

這都是源於:

他已經有8個月吃不下飯了。

一開始問題並不嚴重,只是肚子容易脹氣。

可能午飯只吃了一半,飽腹感就會一直持續到晚上。

但漸漸地,半碗米飯和一小盤菜,就成了小唐一整天唯一吃得下的食物。

為此,他特意去看了“消化科”,以為是胃出了毛病。

但檢查結果顯示:

“身體一切正常,可能是壓力太大導致的,建議去看精神科。”

小唐不認為自己的精神狀態不對勁,所以並未遵循醫囑。

只是吃了些緩解胃腸癥狀的葯,緩解了一點進食困難

但沒過多久,就又複發了,且比之前更加嚴重。

決定壽命長短的行為,不是運動,不是早睡,而是這4個字 - 天天要聞

來源:視覺中國

為此,他跑了不同的醫院,做了全身的檢查,但還是沒查出任何問題。

迫於無奈,他終於決定走進精神科。

最終確診了“焦慮症”。

吃了幾天抗焦慮的葯後,他在某天晚上感受到了久違的飢餓。

那是正常人的飢餓。

和之前吃胃藥後想吃東西的感覺完全不同。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

原來,真是我的情緒出問題了。

小唐的故事並非個例。

事實上,腸胃是我們身體的情緒器官。

它和大腦之間,有一個名為“腦-腸軸”的“情緒專線”,二者互相影響。

因此心理上的些微波動,都能被腸胃敏銳感知。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我們壓力太大時,往往吃不下飯;生氣時容易胃痛;過於緊張時,會突然腹瀉......

決定壽命長短的行為,不是運動,不是早睡,而是這4個字 - 天天要聞

不只是腸胃。

身體器官都會遭受情緒不同程度的“攻擊”,例如:

經常憤怒的人,容易有口臭或出現膿腫;

思慮過度、性格急躁的人,容易引發神經性皮炎皮膚病

工作壓力大、情緒起伏大時,可能引發偏頭痛

長期感到心理矛盾和壓抑,容易免疫力低下,動不動就感冒發燒;

當生活頻繁失控時,可能出現突然的頭暈。

等等。

並且,因情緒導致的身體疾病,去醫院幾乎都查不出問題。

但我們往往不會相信“自己沒病”,而是覺得醫生沒查到,被漏掉了。

因此,反覆去醫院看病,越查不到越焦慮,越焦慮身體越不舒服,就越想去醫院。

然後,惡性循環。

決定壽命長短的行為,不是運動,不是早睡,而是這4個字 - 天天要聞

頭腦會自欺欺人,但身體從不說謊

話已至此,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到疑惑:

“自己的生活沒發生什麼大事,為什麼突然就病了呢?”

那是因為:

大部分時候,情緒都是一點點累積的。

像我的一位朋友小李,就一直是個特別能忍的人:

小時候因為家人情緒波動劇烈,她必須一直精神緊繃,保持情緒穩定。

漸漸就養成了“遇到天大的糟心事,都不和別人傾訴,全靠忍”的習慣。

等工作後,不論身體狀態多差,她從未放慢工作的腳步。

總覺得“扛一扛就過去了”。

結果呢?

她從最初的長期便秘、在盛夏全身發冷、睡覺時會聽見自己的心跳等小毛病,逐漸發展成非結石性膽囊炎和厭食症。

吃兩口東西就想吐。

而這些癥狀,都源於她長期的精神焦慮。

“我從來都沒意識到自己情緒有問題,直到身體生病了。”

決定壽命長短的行為,不是運動,不是早睡,而是這4個字 - 天天要聞

來源:視覺中國

北京友誼醫院精神心理科的主治醫生林子喬曾說:

“大部分因情緒導致身體生病的患者,平常都對自己的情緒不敏感。

因此,他們被壓抑的情緒,只能通過身體爆發出來。”

在如今快節奏的高壓時代里,我們往往認為“情緒不重要”。

要麼覺得“小事,過了就忘了”;

要麼生活太匆忙,壓根察覺不到自己有情緒。

畢竟,情緒波動的成本太高了:

怕影響工作、怕照顧不好孩子、怕沒精力處理一地的雞零狗碎。

我們必須做個“情緒穩定”的頂樑柱,才能支撐起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

但別忘了。

頭腦會自欺欺人,可身體從不說謊。

對情緒長期的壓抑和忽視,就是造成我們生病的核心原因。

決定壽命長短的行為,不是運動,不是早睡,而是這4個字 - 天天要聞

除此之外,身邊的輿論壓力似乎也讓我們很難接納自己的壞情緒。

網友小李北漂20年,吃了很多苦。

近兩年,又先後遇到了2次裁員。

現在每天上班都在擔心,會不會下一秒就要打包走人。

在某個普通的一天,沒發生任何事,小李突然崩潰了。

甚至感覺“死亡是唯一的解脫”。

“不是因為某一件事,而是我在這20年里積攢的情緒,在那個瞬間爆發了。”

但面對情緒崩潰的小李,她身邊人的反應不是安慰,而是指責:

父母覺得是“小事”,可能就是最近壓力太大了,過幾天就好了;

朋友則覺得小李太閑、太矯情了,連情緒都控制不了,真不成熟。

你們有沒有發現?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身邊人默認的觀念,都習慣性地淡化傷痛、躲避悲苦。

以為只有解決問題是要緊的,情緒無關緊要。

又或者只要不想不說,情緒久了就會被忘記。

這也導致了,即便有人意識到了自己精神狀態不好,也不敢說出口。

因為任何流露脆弱、情緒波動的行為,在成年人的世界裡都被視為“軟弱”。

決定壽命長短的行為,不是運動,不是早睡,而是這4個字 - 天天要聞

但很少有人看見真相:

一味地強調堅強,有時也是對人的“迫害”。

因為逃避情緒不會換來解脫,只會換來麻木,再換來生病的身體。

如果我們真想感受好點,就必須直面情緒。

想起《頭腦特工隊》中所說的:

唯有擁抱每一種情緒,學會應對它們,我們才會成為完整的自己。

因為,所有情緒都是來愛我們的。

決定壽命長短的行為,不是運動,不是早睡,而是這4個字 - 天天要聞

祝你不必情緒穩定,而能情緒自由

那麼,又該如何和自己的不同情緒相處呢?

我們為大家準備了4種應對常見負面情緒的辦法。

你可以先點贊收藏,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練習。

A.應對憤怒、暴躁、憎恨

①立即進行一些劇烈運動,如拳擊、跑步、打球,將心裡的攻擊性向外釋放。

②用冷水洗臉或喝冰水、吃冰激凌,來讓自己降溫。

③如果你是一個很容易動怒的人,可以為自己設定“尖叫時間”,定期進行一些“破壞性”的活動。

如把頭埋在枕頭裡尖叫、把一些沒用的玻璃杯摔碎(要注意別傷害到自己)

④深呼吸10-15次。

B.應對恐懼、焦慮、不安

①嘗試“盒式呼吸法”:吸氣4秒,屏氣4秒,然後呼氣4秒。

②給自己泡杯茶,並仔細觀察燒水和泡茶的過程。

在觀察水從平靜到一點點沸騰,以及茶葉在水流中忽上忽下地漂浮,我們會完成一次小型的“正念”。

③製作一個“確定性清單”,包含那些讓你有掌控感的事,如衣櫃收納、打理花草、打掃房間等等。

每當焦慮發作,就去做一兩件“確定性小事”。

決定壽命長短的行為,不是運動,不是早睡,而是這4個字 - 天天要聞

C.應對抑鬱、沮喪、悲傷

①找人傾訴,尋求他人的支持和陪伴。

②沉浸式參與一些高能量體驗,能幫助我們從低落的情緒中抽離。

例如看一場演唱會、看一部搞笑綜藝、聽會兒搖滾樂等。

③吃點辣的食物。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吃辣屬於“良性自虐”,能帶給我們快感,會緩解抑鬱情緒。

④定個小額預算,為自己買點東西。

D.應對內疚、羞愧、自責。

①分析為什麼會內疚,並找到內疚背後積極的一面。

例如,如果你因為把一項工作搞砸而內疚,證明了你是個有責任心的人。

肯定自己有責任心的一面。

②去做一些你認為好的事情,來鞏固“自我肯定”的積極感受。

③換一種敘事角度。

例如,不要說“雖然我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結果還是不如人意。”

而是說“雖然結果不夠好,但這一次我比上一次做得更好,有成長”。

不因為結果,否認自己全部的付出。

除了上面說的這些辦法外,還希望我們能記得一個核心規律:

情緒會來,也會走。

出現負面情緒,不代表你不好。

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正常體驗。

所以,允許情緒流經你的身體。

觀察它,感受它。

而非對抗、指責、壓抑。

決定壽命長短的行為,不是運動,不是早睡,而是這4個字 - 天天要聞

少有人走的路》中曾說:

“完全經歷過焦慮、憂鬱、疑惑和失望等情緒的人,一定比懶惰、懦弱、自戀和撒謊的人健康得多。”

深以為然。

願我們不必情緒穩定,而能實現情緒自由。

你曾因為情緒不好而生病嗎?後來又是如何解決的呢?歡迎來評論區和大家一起聊聊~

參考資料:

[1]南方周末 | “我想光明正大地生病”:拍下那些不被看見的情緒

[2] 公眾號“KnowYourself” | 諮詢師建議:28件能夠「快速改善情緒」的生活小事 (必須收藏)

[3] 三聯生活周刊 | 消化科門診,擠滿了焦慮和抑鬱症患者

決定壽命長短的行為,不是運動,不是早睡,而是這4個字 - 天天要聞

作者:肖肖,心裡有人煙,筆下才有眷戀。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轉載請聯繫十點讀書。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特殊標註除外),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小暑時節防“暑濕” - 天天要聞

小暑時節防“暑濕”

7月7日將迎來夏季的第五個節氣“小暑”。中醫專家表示,小暑正值“三伏”頭伏前後,氣溫持續升高、降水增多,空氣濕度大,體感悶熱難耐,養生防病應從“暑”和“濕”兩方面着眼,注重益氣生津、健脾祛濕。“中醫理論認為,暑多夾濕,‘暑濕’二邪夾雜,容易
女子吃冰激凌突發“腦結冰” 醫生提醒:夏日吃冰要科學→ - 天天要聞

女子吃冰激凌突發“腦結冰” 醫生提醒:夏日吃冰要科學→

高溫之下,很多人會選擇冰鎮飲料、冰激凌等消暑,但吃“冰”也得講究“科學性”,一味貪涼可能會傷身。近日,上海一名女子吃完冰激凌後,前額突然一陣劇烈疼痛,持續好幾分鐘,胃也不舒服,連忙到醫院就醫。醫生表示,這種情況有一個形象的說法,叫“腦結冰”
流言|魚刺卡喉時可以喝醋、吞飯解決? - 天天要聞

流言|魚刺卡喉時可以喝醋、吞飯解決?

流言:吃魚卡刺時,可以使用民間流傳的“土方法”來解決,如喝醋、吞咽米飯、饅頭等。真相:魚刺的主要成分是鈣,可與醋中的醋酸發生反應,但想要用喝醋來軟化魚刺,效果甚微,因為醋在喉嚨中只是短暫停留,作用時間不長,而醋中有效的醋酸成分很低,用其軟化
身體這5處“發紅”說明氣血足 夏季養氣血,試試這3招→ - 天天要聞

身體這5處“發紅”說明氣血足 夏季養氣血,試試這3招→

俗話說“夏季無病三分虛”夏季,我們該如何養氣血?身體哪些部位“發紅”說明氣血充足?身體這5處“發紅”說明你氣血充足!夏季,人體容易受到暑邪影響,出現面色白、嘴唇白、手掌白的情況,也是“血虛”的表現。如果身體這5處“發紅”,則說明你氣血充足、
小暑時節,養生攻略快收下! - 天天要聞

小暑時節,養生攻略快收下!

7月7日4時04分,我們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一個節氣——小暑。俗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節氣的到來,標誌着季夏時節的開始。此時初伏將至,在一日勝過一日的炎風熱浪中,荷花怒放、流螢飛舞、蟬鳴陣陣,萬物用熱情禮讚生命的美好。
入伏必吃三道菜!老理兒養生講究全給您掰扯明白了 - 天天要聞

入伏必吃三道菜!老理兒養生講究全給您掰扯明白了

今兒個咱嘮嘮這小暑跟三伏天的事兒,順帶跟您說說咱北京人入伏後必吃的三道硬菜!您瞧啊,小暑眼瞅着就到了,這天兒是一天比一天熱乎。要說這三伏天,可是一年裡陽氣最足、濕氣最重的時節兒,也是調補身子的黃金窗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