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2023年07月17日22:30:07 健康 1021

文|康醫生

編輯|石屋

  •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中醫學對心悸的認識由來已久,追溯其病名雖最早見於《傷寒論》中,但《黃帝內經》中對本證的病因病機、證候、脈象及預後已有記載。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歷代中醫文獻中有大量針對心悸病因病機、辨證論治的論述,包含豐富的理論探討和實踐經驗。

故本文從病名、病因病機、證候分類、治療入手梳理歷代文獻中心悸的學術脈絡和規律,為當代中醫診治本病提供參考。

一、病名

古代文獻中心悸的別名眾多,但多數醫家是以“驚悸”和“怔忡”來命名,其他的還有“心悸”“悸”“驚”“怔松”“心松”“心忡”“松悸”“心怔”“心跳”等。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心悸”一病從古至今,歷代醫家均對其有所闡述,至金元之後,其病名趨於規範,醫家們也常將驚悸、怔忡二者納入同一門進行論述。

考慮到“驚悸”易使人理解為因驚致悸,而不包含非驚而悸,“怔忡”又僅為悸之重證,因而逐漸形成了採用心悸為病名的統一趨勢。

二、病因病機

關於心悸的病因病機,歷代醫家的認識也有所不同。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其病因比較複雜,概括起來不外本虛與標實兩個方面。

虛證多由各種原因所致的氣血、陰陽虧虛,心神失養而成。

實證多因感受邪毒、情志不暢、飲食勞倦損傷心神而誘發或因濕濁、痰飲阻於局部,造成心脈不暢,引心中悸動而生。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素問》認為其原理是“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下文通過對古代醫籍的整理研究。

  1. 感受外邪

早在《黃帝內經》中即已認識到心悸的發病與外感有關。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正如《素問》所言“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可見風寒濕邪侵襲血脈,內犯於心,加重心脈痹阻,營血運行不暢,進而誘發心悸。

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曰“風邪搏於心脈,則悸動不定”,進一步認為風邪侵襲心脈可導致心悸的發生。

宋太醫院《聖濟總錄》中強調“若心氣虛怯,則風邪乘之,風主躁動,所以神志不寧,故令驚而悸動不定也”,指明心悸發病是由風邪乘虛侵襲心經而成。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宋代嚴用和在《濟生方》中有“有冒風寒暑濕,閉塞諸經,令人怔忡”之說。

後世醫家朱橚普濟方》在總結其經驗基礎上進行了詳細闡述言“忪悸或冒風寒暑濕,閉塞諸經,令人忽忽若有所失,恐恐如人將捕,此乃外邪”。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由此可見四時不正之邪侵襲人體,導致經脈運行不暢是引發心悸的重要病因。

  1. 心血不足

心血不足,血不養心,神無所歸常能導致心悸的發生。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濟生方》提出“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是也”,指出怔忡則常由心血虧虛,心失所養而成。

明代《普濟方》指出“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之所肇端也”,認為心藏神,主神志,故心血不足,神無所依之時,是導致心悸發病的重要病因。

清代唐宗海血證論》亦承其說“血不養心,則神氣浮越而悸”。

沈金鰲在《雜病源流犀燭》則有言“怔忡,心血不足病也,心血消亡,神氣失守,則心中空虛,怏怏動搖,不得安寧,無時不作,名曰怔忡”。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以上論述非常明確地闡述了心血不足,心脈失養,神不守舍,是最終導致心中悸動不安的主要原因。

  1. 瘀血阻絡

心主血脈,心脈瘀阻,氣血運行不暢,心神失養故心悸不安。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早在《素問·痹論》中即提出“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指出心脈痹阻,營衛氣血運行不暢,亦可導致心悸。

王清任《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症目》對於心悸的認識列有“心跳心忙”。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認為用血府逐瘀湯行氣活血化瘀,可以治療心悸,進一步說明瘀血內阻,氣血運行不暢是導致心悸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 熱擾心神

各種原因導致的火熱之邪擾及心神,皆可出現心悸,但對於火熱之邪出現的原因,歷代醫家有不同的見解。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劉完素認為心悸的病機多為“心火熱甚”,曰“驚,心卒動而不寧也。火主於動,故心熱甚也”。

在此基礎上,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進一步發揮,其言“悸之為病,是心臟之氣不得正動,而為火邪者也”。

並根據包絡之火的特性,結合五臟之氣化火,提出“五臟有五疾,皆能與包絡之火合動而作悸的觀點。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清代唐容川在《血證論》曰“又有胃火強梁,上攻於心,而跳躍者”。可見火熱之邪,上擾心神亦可導致心悸。

三、治療

仲景之《傷寒論》首開心悸病辨證論治之先河後,歷代醫家對心悸的認識日趨全面,經過對古代醫籍文獻的整理,現執簡馭繁,將治法概括為以下幾類。

  1. 辨證論治

1.1 補血養心,益氣安神

氣血虛損,心神失養,是心悸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故補益氣血、養心安神、調和心脈,恢復臟腑正常生理功能,能達到悸止神安目的。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如《諸病源候論》曰“驚悸,恍惚,少顏色,舌本強,善憂悲,是為心氣之虛也,則宜補之”,其明確指出因心之氣血虛弱而出現悸動時可用補益氣血之法來治療。

皇甫中在《名醫指掌·驚悸怔忡健忘證》中將驚悸分為血虛驚悸和氣血兩虛。

“血虛驚悸者,治以四物湯貝母橘紅黃連、山梔;氣血兩虛者治以益榮湯、天王補心丹”,詳細闡述心悸有氣血兩虛和血虛之分,臨床上應加以辨證以準確用藥。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清代汪啟賢在《濟世全書》中亦對氣血虛弱所發之心悸進行系統的整理歸納,曰“元氣虛憊,精神恍惚,心思昏憒氣不足,健忘怔忡者,治以加味寧志丸。

心氣不足,恍惚怔忡,驚悸健忘者,治以定志丸。

心脾兩虛驚悸,怔忡,無寐,自汗盜汗,飲食不甘,怠惰嗜卧者,治以歸脾湯”。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由此可見,歷代醫家多認為在治療心悸虛證應補益氣血,恢復心脈正常的生理功能,以到達心神得養,悸止神安目的。

1.2 理氣化痰,寧心安神

此法用於治療痰濁阻滯心氣,上焦氣機不得宣暢所生之心悸。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論治對由痰濁誘發的驚悸有曰“痰迷心膈者,痰葯皆可,定志丸加琥珀、鬱金”,認為若痰濁阻於心竅時,應當在寧心安神之上佐以化痰之葯,使機得以宣通,加強寧心安神之功,方中菖蒲、琥珀、茯苓皆重在化痰清心開竅。

張介賓在《景岳全書》對此法總結前人經驗加以完善,總結言道痰迷心竅而驚者,溫膽湯或茯苓飲子,甚者硃砂消痰飲。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風熱生痰,上乘心膈而驚悸者,簡要濟眾方”,對心悸兼痰的各種癥狀進行了系統的論述,所用之方劑根據其兼症不同進行了辨證用藥,但都不離理氣化痰之法,以達到痰消悸止之功。

1.3 振奮心陽,化氣利水

此法用於治療心陽虛衰,心失溫養或水飲痰濁停聚於心,火不制火,上凌於心所引發的心悸。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張仲景對於治療陽虛水飲內停之心悸有其獨到得見解,如在《傷寒論》中曰“發汗太多。

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用桂枝甘草湯辛甘化陽,振奮心陽而止悸,又有“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真武湯主之”以溫陽化水而定悸。

陳修園在《醫學實在易》對此心悸有言“怔忡者,水氣凌心,輕則用小半夏湯,倍加茯苓以泄之;重則用桂枝茯苓大棗甘草湯以安之。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再重則用真武湯以鎮之”,明確說明心悸之水氣凌心有輕重緩急之不同,用藥亦有不同,不可盲目使用,要辨證論治,因時制宜。

1.4 鎮驚定志,養心安神

此法用於心氣不足,膽氣怯弱,善驚易恐所致的心神動搖,神浮不斂而成之驚悸,法當鎮驚定志,養心安神。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濟生方》中有言“夫驚悸者,心虛膽怯所致也,治之法,寧其心以壯膽氣,無不瘥者矣”,認為驚悸因心虛膽怯之人則多患,所理應當以強心安神,定志鎮驚為治療本病的主要原則。

清代何夢瑤《醫碥·雜症·驚》曰“驚則氣上,以重墜之葯鎮其浮越,丹砂龍骨之類”。

認為因驚嚇所致氣機逆亂,神魂不藏而成心悸者,用重鎮安神,以定其志之葯療效最好。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活血化瘀,理氣通絡,清代以前,歷代醫家對於治療因瘀血阻絡,心脈不暢所致心悸,尚沒有形成系統的認識。

至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認為心悸的產生多與瘀血有關,曰“大凡用歸脾、安神之方葯無效者,用血府逐瘀湯每多獲效”。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此方是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桔梗牛膝而成,王清任用此多用於治療“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諸證,可見活血化瘀法亦是治療心悸的重要舉措。

  1. 其他療法

針灸治療心悸病歷史悠久,歷代醫家對其取穴及手法運用亦多有論述。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如在《普濟方·針灸門·心驚悸》中詳細列舉出治療心悸的穴位,極大地發展了應用針灸治療心悸的方法,其曰“少沖治心風驚悸,穴少府治驚悸少氣,穴陰、間使、二間、厲兌療驚悸。

穴間使治驚恐。穴京骨大鐘、大陵治驚悸,穴風府療心驚悸。心松少力。穴大橫。灸五十壯”。

清代雷少逸《灸法秘傳·驚悸怔忡》言“醫家雖有辨別,總灸上脘穴為宜”,指出心悸發病病因雖有不同,但在治療可總以灸上脘穴,以寧心安神為主。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由此可見針灸亦是治療心悸行之有效的一種舉措。

食療基於中醫學“葯食同源”的理論,食療成為中醫特色療法之一,尤其對於慢性疾病,由於其口感較之一般中藥較易為患者所接受,在慢性病的治療過程中往往起着“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心悸治療亦是如此。

早在宋代《太平聖惠方·治虛勞驚悸諸方》中就有以紫石英、煎湯煮粥治療虛勞驚悸的記載。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紫石英本有鎮心安神之功效,又因為紫赤色,為心經所主,可以治療因心血虛弱,心神失養所致之驚悸。

明代龔廷賢在《種杏仙方》中曰“治被驚駭,心神不安,心跳不寧。用豬心,劈開,入硃砂末於內,紙包火煨熟食之”。

又在《魯府禁方·怔忡驚悸》中提出,以人蔘、當歸、豬腰子煎湯,治療心氣怔忡。

中醫學對心悸疾病的認識,其治療方法是什麼? - 天天要聞

可見食療法的應用對於治療心悸也是行之有效的。

綜上所述,中醫治療本病積累了豐富經驗,且療效顯著,因此考察心悸之源流對指導臨床十分必要,遂考鏡源流,整理如上,以期為臨床診療提供新思路。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國家衛健委叫停“阿爾茨海默病手術” - 天天要聞

國家衛健委叫停“阿爾茨海默病手術”

據南方日報報道,7月8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於禁止將“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應用於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的通知》。根據這份通知,國家衛健委組織專家對該技術進行評估,評估認為該技術處於臨床研究早期探索階段,適應證及禁忌證尚不明確,安全性、有效性缺乏高質量循證醫學證據支撐。根據《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
心臟代謝性疾病、骨質疏鬆、焦慮抑鬱、孕產期、圍絕經期人群如何運動有指引!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等發布運動處方共識 - 天天要聞

心臟代謝性疾病、骨質疏鬆、焦慮抑鬱、孕產期、圍絕經期人群如何運動有指引!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等發布運動處方共識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是健康促進和慢病預防的主要生活方式干預手段。對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腎臟病、原發性骨質疏鬆、乳腺惡性腫瘤、焦慮抑鬱症等患者,以及處於孕產期、圍絕經期及絕經期等特殊階段的女性應該如何科學運動?
國產DragonFly顯身手!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再度完成高危複雜二尖瓣極重度反流TEER手術 - 天天要聞

國產DragonFly顯身手!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再度完成高危複雜二尖瓣極重度反流TEER手術

【來源:大眾報業·半島網】 半島網7月8日訊(記者 張家瑞)近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結構性心臟病團隊在心內科學科帶頭人鍾敬泉教授、科室主任姚桂華教授、副主任由倍安教授的指導下,在麻醉科副主任鄭強、心外科副主任霍玉峰、超聲心動圖室許紅曉副主任醫師等支持下,心內科冠心病與結構性心臟病病區副主任、結構性...
糖友的安心食光,七天三餐食譜,營養又貼心 - 天天要聞

糖友的安心食光,七天三餐食譜,營養又貼心

“控糖不是犧牲生活,而是重建它的藝術。”【第一關】不控糖,生活隨時“斷電”!你有沒有試過:飯後血糖飆升,整個人昏昏欲睡?或者一天忙碌下來,才發現手腳發麻、眼花頭暈?這不是小問題。糖尿病不是簡單“少吃甜”就夠了,它像隱形炸彈,藏在每一口飯、每
最帥“公主抱”!醫院保安抱起患者衝刺三百米救人 - 天天要聞

最帥“公主抱”!醫院保安抱起患者衝刺三百米救人

剛上崗三天,正在佛山市中醫院三水醫院做實習保安的大二學生鄺藝年就做了一件很“帥”的事:7月5日上午,一患者突然暈倒在醫院門診大廳外。鄺藝年見狀,衝上前去將其“公主抱”,狂奔三百米沖向急診室。從發現到交接給醫生,只用了兩分鐘。據現場目擊者描述,事發5日上午十一時許,當時該患者正在門診大廳外,突然無法站立...
30天,近10年最短!7月20日入伏 - 天天要聞

30天,近10年最短!7月20日入伏

隨着暑氣漸長三伏天即將到來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旺、濕氣最重的時節也是調理體質的黃金窗口今年三伏天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共計30天將打破近十年“40天長三伏”的慣例成為近年來“最短”的三伏天今年三伏為何是30天?
馬上“入伏”,心臟不好的老年人注意:天氣炎熱3件事最好少做 - 天天要聞

馬上“入伏”,心臟不好的老年人注意:天氣炎熱3件事最好少做

提到三伏天,我們第一想到的就是熱。在如今馬上入伏的情況下,想要擁有更加健康的身體,我們也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相關數據調查可知,直至六月,我國西北地區東部、黃淮到江南等地帶,最高氣溫已經達到了30°C 。對於老年人來說,在這種天氣情況下很容
2025年DMD療法研發迎突破,多款新葯衝刺上市!改寫患者命運的新曙光 - 天天要聞

2025年DMD療法研發迎突破,多款新葯衝刺上市!改寫患者命運的新曙光

▎葯明康德編者按:2025年上半年剛剛結束,我們欣喜地看到,杜氏肌營養不良症(DMD)新葯研發領域迎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新突破,涉及小分子、寡核苷酸、基因療法、細胞療法等。其中,寡核苷酸療法作為治療DMD的重要模式,相關偶聯技術的發展成為推動下一代療法的關鍵驅動因素。為滿足行業持續增長的研發需求,葯明康德旗下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