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解除新冠最高警報,但疫情尚未結束,仍需警惕“二陽”

2023年05月06日18:54:20 健康 6746

世衛解除新冠最高警報,但疫情尚未結束,仍需警惕“二陽” - 天天要聞

近日有關“二陽”的輿論持續引發關注。社交平台上,比陽性抗原出現頻次更高的是網友們對疫情是否會捲土重來的擔憂。

“會有局部小範圍感染,但是不會形成大規模爆發。”

“大部分陽性感染者是初次感染,二陽比例比較低。”

“二陽癥狀普遍輕於首次感染。”

無數醫學專家的發聲交織成安撫人心的大網,短時間內攏住了大眾驚惶四散的情緒。

可身邊的朋友,親人,一個接一個二度感染,過高的概率降臨在自己身邊,難免令人隱隱不安。在全面放開的大形勢中,新冠疫情究竟會走向何方?

所有人都在等待一個確切的答案。

世衛解除新冠最高警報,但疫情尚未結束,仍需警惕“二陽” - 天天要聞

新冠疫情進入“小波浪”時代

5月1日,《nature》發表了一篇題為《covid's future: mini-waves rather than seasonal surges》的新聞,該文指出在新冠疫情爆發三年之久後,新冠病毒並沒有像流感那樣進入季節性傳播的模式,相反,其未來可能會進入小規模的波浪式反覆流行模式。

世衛解除新冠最高警報,但疫情尚未結束,仍需警惕“二陽” - 天天要聞

(圖源:nature)

總的來說,科學家認為爆發性、醫療擠兌式的covid-19疫情浪潮不太可能再次出現,新冠疫情即將進入“mini-waves”的小波浪時代

在小波浪的新冠疫情新常態下,各國或將會出現頻繁但不那麼致命的疫情浪潮,這些浪潮由不斷湧現的新變種引發,但大多數以溫和感染為主。

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在5月5日宣布接受前一天舉行的第15次who新冠緊急會議的建議,不再將新冠疫情列為全球公衛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也進一步印證了這一看法。

世衛解除新冠最高警報,但疫情尚未結束,仍需警惕“二陽” - 天天要聞

(圖源:who)

在某種程度,這確實可以視作歷時三年的新冠大流行結束的象徵。從流行病學的數據來看,全球報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數、住院人數以及病亡人數都處於持續下降狀態。新冠疫情變得不那麼衝擊全球、威脅全球人類健康了。

儘管東南亞地區因xbb.1.16等新病毒株的出現引發了當地疫情反彈,然而這種反彈並沒有影響全球疫情走勢,而且當地無論是感染病例數還是重症、死亡人數都遠低於以往疫情高峰時期。

大流行退場,但疫情還未結束

who宣布結束新冠全球緊急狀態,並不意味着全球各地區不再受到疫情威脅。

新冠仍然是一個需要我們長期去面對,不應就此忽略的疾病。即便現在,全球每個月因新冠死亡的人數也接近兩萬。

事實上,據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4月21日至4月27日,國內新冠核酸檢測陽性率和抗原檢測陽性率波動增加,核酸檢測陽性人數在一周內增加153.74%。

臨床醫生也感受到了這種變化,即“感染人數自4月中旬起漸進式增加”。據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內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難感染病中心主任彭劼介紹,目前,其所在醫院門診每天大概有70多個發熱病人,其中約50個為新冠陽性。

哨點醫院的數據只能略窺一斑,社交平台上越來越多人曬出的“陽性抗原”,更能讓我們貼切感知到新冠疫情的起伏波動。

世衛解除新冠最高警報,但疫情尚未結束,仍需警惕“二陽” - 天天要聞

(某書平台上許多用戶曬出了“二道杠”抗原)

新冠全球大流行的退場不等於疫情徹底結束。事實上,目前能稱作消滅的傳染病只有天花。在現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都會維持與新冠病毒“共處”的狀態,直到找到一個正常生活與抵禦病毒感染的平衡。

未來,如何和新冠長期“共存”

彭劼表示,現在新冠疫情還在流行,公眾要做好必要的個人防護,比如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開窗通風透氣,去公共場所或密閉環境繼續佩戴口罩等。

另外,距離上次新冠感染已滿6個月的人群,可以考慮接種加強針疫苗。

此外,無論是“首陽”還是“二陽”,對於有基礎病的老年人等脆弱人群,抗病毒藥物仍是治療首選;對於普通人群,可以適量儲備一些對症治療的藥物,如解熱鎮痛、止咳化痰藥物、抗原試劑等。

總而言之,人類社會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一直飽受傳染病的困擾,可以說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與傳染病做鬥爭的歷史。過去三年在疫情威脅之下,我們曾經歷了初期的迷茫,也不斷探索,加強醫療服務體系和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搭建起全人類抵禦病毒的屏障。

世衛解除新冠最高警報,但疫情尚未結束,仍需警惕“二陽” - 天天要聞

未來幾年,根據who提出的《2023~2025年covid-19戰略準備和應對計劃》,我們需要步入應對新冠的新階段:

減少並控制病毒變異、免疫逃逸,減少高危人群、脆弱人群的感染;

加強covid-19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減少死亡率、發病率和遠期後遺症;

從危機應對向可持續、綜合、長期和強化的covid-19疾病管理過渡。

如今人們的生活逐漸恢復正常,假期再度遊人如織,今天我們站在大流行的“轉折點”,或許未來難免還要和新冠長期磋磨,但是絕不會再是無準備之仗。

 *除標註外,文中圖片源自攝圖網,已獲平台授權

參考資料:

1.callaway e. covid's future: mini-waves rather than seasonal surges. nature. 2023 may 1. doi: 10.1038/d41586-023-01437-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7127700.

2.https://www.who.int/news/item/05-05-2023-statement-on-the-fifteenth-meeting-of-the-international-health-regulations-(2005)-emergency-committee-regarding-the-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pandemic.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1+1>2”,降壓藥聯用的隱藏技能,你用對了嗎? - 天天要聞

“1+1>2”,降壓藥聯用的隱藏技能,你用對了嗎?

有位朋友跟華子說,他現在服用替米沙坦,但是血壓控制的不理想,是不是需要加大劑量或是換成其他降壓藥物,比如氨氯地平呢?華子告訴他,增加劑量或是換藥,都不算最好的選擇,其實可以考慮在替米沙坦的基礎上,增加氨氯地平進行聯用,很可能會出現“1+1>
同濟醫院黨政領導深入調研科技創新進展 加速創建國家醫學中心 - 天天要聞

同濟醫院黨政領導深入調研科技創新進展 加速創建國家醫學中心

極目新聞通訊員 童萱攝影 陶繼東5月5日,同濟醫院黨委書記唐洲平、院長鬍俊波率隊深入光谷生物園科創公司開展專題調研,實地考察同濟醫院在此推進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情況。同濟醫院科創成果、科創產業的積極推進,不僅是同濟醫院在綜合類國家醫學中心創建征程中的關鍵一環,更是醫院肩負科技創新自立自強使命,積極融入國家...
為什麼一到夏天,手上就長透明小水泡 - 天天要聞

為什麼一到夏天,手上就長透明小水泡

夏天來了,很多人手上會長一些透明的“小水泡”,雖然不疼,但是癢到讓人懷疑人生,一不小心撓破後,裡面會流出一些液體。這些既影響美觀又奇癢無比的小水泡,到底是什麼?
馬上評|子宮肌瘤驚現男性患者,如此論文何以一路綠燈? - 天天要聞

馬上評|子宮肌瘤驚現男性患者,如此論文何以一路綠燈?

涉事論文於2017年6月發布在《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誌。圖/電子雜誌截圖近日,一篇題為《針對性護理干預在子宮肌瘤圍手術期的情緒和生活質量臨床應用效果》的論文引發廣泛關注。論文中稱“選取了子宮肌瘤患者8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男性會患子宮肌瘤?該論文被指“過於離譜...
去了日照8次,我的建議是... - 天天要聞

去了日照8次,我的建議是...

誰懂啊!去日照玩了一趟,3天花了不到1000塊。日照的景點多數都免費,只要提前做好攻略,真的很適合學生黨窮游~景點也很集中,但是一些細節還是要注意。建議參考本攻略~去日照玩3天行程安排:Day1:萬平口3號門-太公島牡蠣公園-第三海水浴場-大泉溝漁港-奧林匹克水上運動公園Day2:燈塔廣場-巧克力漁家-日照科技館-日照海洋公...
山大齊魯醫院回應“子宮肌瘤男性患者”論文 - 天天要聞

山大齊魯醫院回應“子宮肌瘤男性患者”論文

近日,一篇題為《針對性護理干預在子宮肌瘤圍手術期的情緒和生活質量臨床應用效果》的論文,被網友廣泛議論。論文稱“選取了子宮肌瘤患者8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子宮肌瘤男性患者”引發質疑。據報道,上述論文2017年6月發布在《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誌,在線公開時間為...
本周三起瀋陽連續三天有雨,氣溫再搭“過山車” - 天天要聞

本周三起瀋陽連續三天有雨,氣溫再搭“過山車”

今天進入立夏節氣象徵著春天的告別與夏日的開啟然而立夏並不等於入夏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大於或等於22℃為夏季開始所以瀋陽離真正的夏天還需要等一段時間近日冷暖空氣在天空下展開拉鋸戰把日子切成了色彩斑斕的調色盤明天沈城是多雲有時晴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