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血液透析最常用、最好用的血管通路,動靜脈內瘺的使用相對而言較為方便,有很長的使用壽命,血流量相對而言較為充足,患者的日常生活等也不會受到嚴重影響。在動靜脈內瘺的具體使用過程當中, 患者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等,感染就是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感染也是引起內瘺血栓的關鍵因素之一。
本文我們接着講一下影響內瘺正常使用的嚴重併發症——內瘺感染。
一、引起內瘺感染的常見原因
1、血液透析腎友方面
1)未做好穿刺點保護,不注意個人衛生,不注意手臂皮膚清潔;
2)凝血功能較差,回家後穿刺點出血,止血貼脫落造成污染;或穿刺點未完全癒合,過早揭去止血貼;
3)患者居家時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穿刺處弄潮濕,導致污染,如洗澡、出汗等;4)長期使用膠布、止血貼,致動靜脈穿刺處皮膚過敏,發生破損、潰爛,用手搔抓,引起皮膚感染;
5)血液透析病人由於機體抵抗力差、營養不良、貧血、高磷,引起皮膚乾燥、瘙癢難耐時,頻繁抓撓,極易造成穿刺部位皮膚潰爛、感染;
6)穿刺部位皮膚有感染灶,局部水腫,營養不良,鄰近有感染灶擴散;
7)全身感染未得以控制,致病原微生物在內瘺處聚集生長而感染。
2、引起內瘺感染的常見原因
1)穿刺部位皮膚有感染灶,禁止在紅、腫、感染處進行穿刺;
2)穿刺部位皮膚消毒不嚴,無菌操作不規範;
3)拔針後穿刺點污染,特別是血管內壓較大止血困難者,可在更換按壓敷料時污染穿刺點引起感染;
4)透析間歇期患者自我保護不當,如過早取下敷料使穿刺點污染,患肢用力受壓造成滲血,患者自己或由家屬止血時污染;
5)局部水腫,營養不良,鄰近有感染灶擴散;
6)穿刺部位選擇不當,同一穿刺點反覆穿刺,穿刺技術欠佳,穿刺點反覆穿刺及穿刺部位血腫;
7)穿刺前,護士對動靜脈內瘺皮膚觀察、評估、重視不夠,未對動靜脈內瘺皮膚早期出現的過敏、紅腫、破損、潰爛進行及時宣教護理;
8)皮膚消毒液的污染、過期使用,碘伏瓶未及時蓋蓋子或未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存在污染現象。
二、 透析內瘺感染預防措施
1、加強宣教
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治療前景及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內瘺的目的和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消除其顧慮。
2、術前血管的保護
術前應注意血管保護,保持皮膚完整、清潔,製作內瘺的肢體避免靜脈穿刺。
這個階段的工作主要在慢病門診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慢門隨訪管理中,就要進行“靜脈保護計劃”,做好相關健康教育。
腎內科病房也是透析血管通路維護的前哨陣地,對於腎內科護士要有意識進行血管保護,做好相關健康教育。
3、內瘺術後1周的護理
1)術後1周內抬高患肢30°,以利血液迴流,紅外線燈理療每次30min每日3~4次,以減輕腫脹、促進吻合口癒合、但應嚴密觀察局部皮膚變化,防止皮膚燒傷;2)密切觀察內瘺是否通暢,能否捫及搏動,聞及血管性雜音,如有減弱應立即尋找原因,及時處理;
3)包紮敷料不宜過緊,避免血管受壓,內瘺肢體嚴禁測血壓、靜脈穿刺、扎止血帶,敷料滲濕及時更換;
4)睡覺時應卧向健側,避免肢體受壓,避免穿緊身袖口、褲腳的衣服;
5)內瘺一般約術後6~8周使用,個別血管擴張不理想可延期使用。
4、內瘺重複使用期的護理
1)嚴格做好穿刺部位的皮膚消毒,皮膚消毒劑應選用高效碘類化學消毒劑,皮膚消毒範圍離穿刺點5cm;
2)拔針時嚴格無菌操作,掌握好按壓點,盡量避免更換按壓敷料時污染穿刺點。對門診透析患者待充分止血,無菌敷料包紮好後方可離開;
3)加強患者透析間歇期自我護理指導,如注意皮膚清潔、避免蚊蟲叮咬及抓傷等、勿用患肢做重體力工作,不能過度彎曲和受壓等;
4)掌握熟練的穿刺技術,爭取穿刺一次成功,拔針後按壓適當,過重或過輕都會造成皮下血腫,繼發感染;
5)穿刺點要分散,不要集中於某一局部,採用鈕扣式穿刺法,穿刺點有輕度發紅和局部硬結,應更換穿刺部位並採取積極的治療護理措施控制感染;
6)若穿刺點周圍有感染灶,暫不用內瘺透析可建立臨時性血管通路,並且嚴密觀察體溫變化。永久性血管通路內瘺手術雖小,但重複穿刺次數多且穿刺針頭粗、操作不慎易被污染因此,護士應具有高度的責任心熟練的穿刺技術、精心護理、 嚴格無菌操作、加強宣教與自護指導。
三、保護內瘺,預防動靜脈內瘺感染
1、積極開展健康教育
教育患者合理飲食,補充維生素B。避免因營養不良、貧血導致皮膚抵抗力降低。提高患者對血管通路的保護意識,發生感染預兆時,進行預防性治療,也可減少臨床感染的發生。有針對性地採取正確護理措施,教育和協助病人做好穿刺點保護,注意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局部需要熱敷或冷敷時,不宜用濕毛巾直接敷於未 癒合的針眼上,禁止將藥膏塗在未癒合的針眼或破損處。平時在家備好消毒皮膚 的碘伏、創口貼等。透析結束後,嚴格消毒穿刺口,並貼上無菌止血貼,24h後揭下,止血貼潮濕或有血跡,立即消毒穿刺口,及時更換創口貼。教育患者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皮膚清潔及穿刺口乾燥,不要隨便搔抓皮膚及摳結痂,以免造成出血和感染。
2、每日觀察動靜脈內瘺狀況
如發現穿刺針眼皮膚紅腫、有疼痛或疑似感染灶等現象,應及時就醫。護士穿刺前,對穿刺皮膚進行評估,發現穿刺部位或附近皮膚有感染灶,要及時消毒處理。穿刺部位避開皮膚有紅腫、過敏、破損、潰爛、感染處。
3、注意無菌操作
護士在實施穿刺前要注意手衛生,透析前選擇合適穿刺方法,禁止在發紅、硬結、 疑似感染處穿刺。穿刺前用碘伏消毒皮膚2遍,消毒直徑大於5cm穿刺靜脈端,再穿刺動脈端。操作過程中避免跨越無菌區,疑似污染要再次消毒。
4、採用科學的穿刺方法
有計劃地使用動靜脈內瘺,穿刺前選擇好穿刺部位,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同一部位反覆穿刺而出現動脈瘤等併發症。為加強穿刺點選擇的正確性及成功率,對較難穿刺、新內瘺前幾次穿刺、人工血管要謹慎穿刺,要由經驗較豐富的護士穿刺。穿刺前,對內瘺進行評估,根據內瘺的具體情 況,選擇針對性的穿刺方法。避免區域式穿刺方法, 因其可致內瘺的血管瘤形成和血管狹窄發生。反覆多次區域穿刺,局部很快呈現“篩眼”狀薄弱,血管瘤處皮膚薄,抵抗力差,容易引起感染。選擇扣眼式穿刺的患者,扣眼往血管方向凹陷,容易隱藏細菌,消毒不能徹底,易引起內瘺感染。
5、穿刺部位皮膚的保護
用紙質膠布、止血貼引起過敏的,可改用透明膠布固定,改用其它防過敏的止血貼或膠布。透析過程中,覆蓋針眼的紗布已有滲血,應予及時更換。積極治療和控制皮膚瘙癢, 降低透析液溫度,對於高磷、毒素高、周圍神經病變等引起的皮膚瘙癢,可採用血液透析濾過、血液灌流串聯血液透析、藥物等方式對症治療。皮膚乾燥者,囑皮膚外塗潤膚露,不用高於40℃的水溫及用鹼性強的肥皂液洗手。穿衣以棉織品為好,避免貼身穿戴羽絨、尼龍及毛織品衣服。瘙癢時,可用煎水之後 的冬瓜皮貼在皮膚瘙癢處,有止癢的效果。
6、透析環境及消毒液的使用
嚴格限制陪護家屬進入透析室,透析室空氣使用臭氧消毒,每天3次,每次1h,並定期開窗通風。透析室每月做空氣培養1次,及時清倒垃圾;注意正確使用碘伏消毒液,避免污染,有疑似污染及過期,要及時更換。如何保護好患者的血管通路,減少併發症的發生,是透析中心長期細緻和堅持不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