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這個詞近幾年十分的流行,彷彿什麼去醫院檢查沒有重大問題的事(比如胖、長痘、沒精神)都可以歸為濕氣,但是濕氣到底是什麼?濕毒又是什麼?
春雨君邀請了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中醫內科主治醫師 程彬彬老師,從中醫的角度來探索這些問題。

三大癥狀,總有一種戳中你
這些小毛病,往往從西醫上無法解釋,但是如果你了解中醫上的“濕,熱,毒”,就會恍然大悟,這可能都是“濕,熱,毒”惹得禍。
快來看看有沒有,你有沒有這幾種癥狀:
① 濕在脾胃:便秘和腹瀉;
② 濕在肺部:頭髮出油、脫髮;長痘痘;
③ 濕在腎:出現婦科疾病(白帶有異味,白帶發黃,陰部瘙癢);
什麼是濕氣?
說到濕氣大家並不陌生:
——濕氣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之一。

尤其是患有皮膚病的人,多數醫師都會說這是由於濕毒引起的。如痤瘡,濕疹,腳氣,皮膚或乾燥蛻皮瘙癢或暗黃油膩,都與濕氣有密切的關係。
濕氣是怎麼來的呢?
人體濕氣有兩種途徑,即中醫說的內濕和外濕。
內濕是人體的氣機運行過慢過緩,形成了壅滯;當臟腑功能失常時,會因水液運化障礙而引起“內濕”;
外濕是長期處於潮濕環境,使外界的潮濕侵入體內造成的。人如果春夏淋雨,涉水或在潮濕的環境中,濕氣就會通過呼吸道、皮膚毛孔等入侵體內,在各個臟腑組織之中“安營紮寨”,並“長期居住”。
什麼是“熱”?
一個人長期被濕氣困擾,濕氣會久蘊化熱,這就是中醫上所說的“熱”。
身體受熱之後會出現非常多的類似上火的癥狀,如:眼睛紅腫、口角糜爛、尿黃、牙痛、咽喉痛,頭暈,頭髮油膩,口乾口苦,頭髮皮膚油膩...而且受到春夏氣候的影響,熱給人造成的不適更加明顯。
什麼是中醫上說的“毒”?
毒素是人體內多餘的垃圾,來源主要有兩個:食物消化、吸收後產生的代謝廢物滯留;環境中得來的各種污染在體內沉積。
濕熱毒相互勾結,相互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濕氣,熱,毒素並不是獨立的,他們會互相勾結,互相影響。
濕氣久蘊會生熱,濕和熱會影響脾胃,導致排便出現問題,於是產生毒素,相互結合,危害人的健康。
所以中醫總是一起把它們稱為濕熱毒。
濕熱毒對人有哪些危害呢?
濕熱毒被中醫稱為百病之源,健康殺手。那麼濕熱毒對人有哪些危害呢?
有損形象
濕熱毒對容貌影響之大,難以想象,青春痘,面色灰暗、油光,毛孔粗大,眼袋,色斑,酒糟鼻等面部問題以及身材走形等,濕熱毒都難辭其咎。濕疹,蕁麻疹也與濕熱毒關係巨大。
易上火
體內有濕熱毒的人,特別容易上火,引發各種不適癥狀,如失眠、頭暈、頭痛、眼睛紅痛、口腔潰瘍、牙齦腫痛、便秘等。
濕熱毒會引起數十種疾病
濕熱毒會引起脾胃,肝膽,腸道、泌尿及生殖系統等數十種疾病,並過早引發富貴病的發生。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濕氣起於脾胃。濕氣重的人會經常出現腹痛、嘔吐、腹瀉、便秘,消化不良等不適。當濕氣長久不除,會生出內熱,形成濕熱,蔓延至肝膽時,急、慢性肝炎,以及膽囊炎等疾病就會不請自來。
當濕熱下注於腎臟、膀胱、腸道和泌尿、生殖系統時,瀉痢、便秘,小便不利、熱淋及腎炎、膀胱炎,甚至腎結石、膀胱結石就會發生。
中醫臨床表明,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脂肪肝等也是因為濕氣內阻,氣血失調、紊亂所致。
祛除濕熱毒,很多人第一步就錯了。
值得深思的是:濕熱毒對人傷害如此巨大,按理說人們會特別重視,可是為什麼現在有濕熱毒的人越來越多呢?
主要原因是——
濕氣為禍,主要是脾胃出現了問題,所謂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虛不解決,濕氣不可能根除;濕氣不除,久蘊生熱,毒素緊隨其後,形成惡性循環。很多人在去濕的時候,並沒有從根源上入手,包括醫生,都僅僅讓患者吃點利水滲濕的藥材。
濕熱毒外在的癥狀如皮膚油膩,脫髮,皮膚起痘,長斑,濕疹,蕁麻疹等等,人們往往會尋求其他解決辦法。如使用祛痘祛斑產品,使用脫髮產品,化妝品,很少有人會從根源入手去解決這些問題。
正確的去濕熱毒方法是什麼?
金代《脾胃論》出現之後,中醫對濕熱毒的治療,已經形成了嚴密的邏輯,並確定了內外結合併順應四時的治療原則。
內外結合
對內:健脾健胃;濕熱毒的根源在於脾虛,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所以真正的中醫祛濕熱毒的時候,必然會從脾胃入手。
對外:針對濕熱毒引發的表症同時用藥,短期消除表症,常常幾天就見效,讓濕熱毒重的人能增強信心,長期堅持吃下去。
然而,中醫有“千寒易除,一濕難去”的說法,說明濕氣極難祛除。祛除濕熱的過程也是比較漫長的,一般要檢查3個月以上才能見到明顯的效果,甚至有些嚴重的患者要堅持一兩年,癥狀才能徹底改善。
季節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
每個季節都有自身的特點,春夏秋氣候變化較快,或乾燥,或濕熱,氣溫慢慢升高,去除濕熱毒宜清熱降火祛暑濕。
嚴寒冬季,人容易受寒,應該適當吃一些補益的藥物,以提昇陽氣。陽氣充足,則邪不犯正,則濕不再來,所以冬季宜去寒就溫。
本文作者:程彬彬 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中醫內科主治醫師
編輯:春雨君
圖源: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