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生是一名數學老師,他今年34歲了。雖然說老師這份工作掙不到什麼大錢,但是他過得卻比較安逸。
前一段時間,他在早晨起床的時候,感覺嗓子有明顯的疼痛,而且吞咽的時候也比較明顯。無奈之下,他就去診所就診了。到了診所以後,醫生診斷為急性扁桃體炎,並且給劉先生開了一點頭孢,還囑咐他最近不要喝酒。回到家以後,劉先生一直牢記醫生的囑咐。
最近這兩天,劉老師的好朋友從外地回來了,非要請他喝酒。沒有辦法,劉老師只能硬着頭皮喝酒了。然而,喝酒一時爽,過了20分鐘左右,劉老師突然出現乏力、頭痛、頭暈、視物模糊的癥狀。朋友看到情況不對,就趕緊把劉先生送到了醫院。
劉先生到了醫院後,醫生詢問了情況後,初步考慮雙硫侖反應。劉先生的朋友聽了醫生的陳述後,一臉茫然,不明所以。由於治療及時,所以劉先生最終也脫離了危險。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朋友都知道吃頭孢期間不能喝酒,其實除了頭孢之外,還有6種藥物也不能沾酒。為了讓大家對其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今天醫者良言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相關的知識。
1.酒被喝進去以後,會發生什麼變化?
當人喝酒以後,它通過口腔進入到食管,再到胃內、腸道。酒在經過粘膜的時候,也有可能會進入到血液中,由於酒精對腦部有一定的興奮作用,所以在短期內可能會讓人興奮。
雖然喝酒量的增加,人的心跳也會隨之增快,而且由於產熱增加,所以會有一部分人分泌更多的汗液。
我們的消化道會在酒精的刺激之下分泌很多的消化液,消化液分泌增加,可以幫助消化。但是,如果消化液分泌得太多,那就可能會讓腹部感覺到難受,而且消化液還有反流的可能。
被喝進去的酒精,會有一小部分通過呼吸道和汗液排出體外,大部分酒精會進入到肝臟進行代謝。肝臟分解酒精主要有3大步驟,即酒精→乙醛→乙酸→二氧化碳和水。
肝臟要想代謝酒精,就需要相關酶的催化,比如乙醇脫氫酶、乙醛脫氫酶等。如果人體內缺乏乙醛脫氫酶,那體內的乙醛數量就會增加。乙醛本身會擴張毛細血管,進而引起臉紅的癥狀。如果體內的乙醛蓄積太多,那就可能會導致酒精中毒,進而誘發噁心、嘔吐、頭痛等的癥狀。
2.為什麼說頭孢就酒,說走就走?
不少朋友可能聽到吃頭孢喝酒會要命,都表示不可信,其實這種說法並非沒有科學道理。
在吃頭孢期間喝酒,會容易引起雙硫侖反應。雙硫侖反應最早的時候是在1948年被發現的,雙硫侖反應的人會出現面色潮紅、頭痛、腹痛、噁心、心悸、心慌、呼吸困難等癥狀。
可能大家不理解雙硫侖的本質是什麼,這裡我來解釋一下。通過上面的介紹,我想大家應該能看出,酒精進入人體以後會發生一些變化,而雙硫侖反應主要就是因為這類人群的體內蓄積了很多的乙醛,最終引起了急性乙醛中毒。
當人在喝酒期間吃頭孢以後,頭孢就會抑制乙醛脫氫酶的活性。乙醛脫氫酶的主要作用就是分解乙醛,如果它的活性被抑制了,那人體內就會蓄積很多的乙醛。因此,相對來說,喝酒期間吃頭孢更容易出現雙硫侖反應。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朋友說了,我吃頭孢多久後才能喝酒呢?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被頭孢抑制的乙醛脫氫酶要想恢復正常,需要4~5天的時間。為了安全起見,應該在吃頭孢後的7天以後再喝酒。有的人在喝酒以後的短期內也是不能吃頭孢的,如果吃頭孢,那最好要間隔4天及以上。
某些鎮靜催眠葯,比如苯巴比妥、安定、利眠寧等,這類藥物被人吃進去以後,會影響肝葯酶的活性,進而增高血液中的藥物濃度。
如果血液中鎮靜催眠葯的藥物濃度增加,那它對神經系統的抑制作用就會增強,所以可以引起嗜睡、昏迷等癥狀。
❸解熱鎮痛葯:
我們平時吃的一些解熱鎮痛葯,比如阿司匹林、撲熱息痛、布洛芬等,這類藥物本身對胃粘膜的損傷就不小。如果在吃這些藥物的時候,也喝點酒,那就可能會損傷胃粘膜,進而導致胃潰瘍、胃出血,甚至胃穿孔。
對於大多數降壓藥來說,它們主要就是在肝臟中進行代謝的。如果在吃降壓藥期間喝酒,那就可能會損傷肝臟。
與此同時,喝酒本身可能就會影響降壓藥的藥效,這樣的話血壓控制得可能就不達標。從長遠來看,喝酒本身會增加動脈硬化的風險,而這本身就不利於血壓的控制。#健康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