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女子腹瀉便血,半年肚子贅肉不見了,醫生診斷:“不死癌症”

2025年04月11日10:12:08 健康 1869

醫院的消化內科病房總是瀰漫著一股藥味,夾雜着消毒水的刺鼻氣息。32歲的徐女士躺在病床上,臉色蠟黃,眼神里滿是疲憊。半年來,她被腹瀉便血折磨得不成人樣,體重掉了20斤,肚子上的贅肉像是被偷走了一樣。她苦笑着對丈夫說:“瘦是瘦了,可這代價也太大了吧!”醫生卻告訴她一個更沉重的消息:“你這是潰瘍性結腸炎,有人叫它‘不死癌症’。”

32歲女子腹瀉便血,半年肚子贅肉不見了,醫生診斷:“不死癌症” - 天天要聞

徐女士的故事,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現實劇。她從以為是腸胃炎,到懷疑直腸癌,再到確診潰瘍性結腸炎,走了無數彎路,甚至差點因為偏方丟了命。這個病例不僅讓人揪心,更提醒我們:腹瀉便血背後,可能藏着你想不到的“隱形殺手”。它不是致命的癌,卻能讓人痛不欲生。讓我們走進她的故事,看看這“不死癌症”究竟是怎麼回事。


一、夜宵後的噩夢:拉肚子拉到崩潰

徐女士是某工廠的文員,32歲,性格爽朗,平時愛跟朋友吃夜宵,喝點小酒。半年前的一個晚上,她和朋友吃了一頓燒烤,烤串辣得過癮,啤酒喝得痛快。誰知第二天早上,肚子開始“造反”。她跑廁所拉了四五次,稀得像水,肚子咕嚕咕嚕響。她心想:八成是吃壞了,急性腸胃炎吧!

她去藥店買了整腸丸,吃了沒效果。腹瀉像開了閘,第三天拉到8次,腿都蹲麻了,整個人虛得像被抽幹了。她試着喝粥,可剛吃下去,肚子又翻江倒海。丈夫看不下去了:“這哪行?得上醫院!”徐女士也怕了,點頭同意。

32歲女子腹瀉便血,半年肚子贅肉不見了,醫生診斷:“不死癌症” - 天天要聞

社區醫院的醫生聽完癥狀,拍板:“急性腸胃炎,沒啥大不了。”開了點中成藥左氧氟沙星,說可能是細菌感染,吃幾天就好了。徐女士滿懷希望地吃了三天葯,可腹瀉一點沒停,最多時一天拉12次。她連上班的力氣都沒了,只好請假在家,成天抱着馬桶,覺得自己快“拉沒了”。

更糟的是,肚子開始痛,左下腹像針扎一樣。有一回,她剛拉完提上褲子,便意又來了,猝不及防,內褲上黃了一片。她又羞又氣,覺得自己像個病人,連尊嚴都沒了。社區醫生看她情況不對,趕緊給她輸液,補點電解質,免得脫水。可腹瀉還是沒好,她徹底慌了。


二、馬桶紅了:便血嚇破膽

熬了快一周,腹瀉終於少了點,肚子也不那麼痛了。徐女士鬆了口氣,心想:總算熬過去了。她恢復上班,可工作強度不小,經常要上夜班。剛上完一晚夜班,她早上回家又開始拉肚子。蹲了十分鐘,好不容易拉完,她低頭一看馬桶,嚇得魂飛魄散——便血!整個馬桶水紅得像染了色,紙巾也全是血。

徐女士腦子一片空白。她有過痔瘡,但從沒這麼嚴重。她趕緊請假,丈夫陪她直奔縣醫院急診科。丈夫安慰:“別怕,可能是痔瘡,你拉了這麼多天,肛門估計破了。”可徐女士心裡七上八下,總覺得沒那麼簡單。

32歲女子腹瀉便血,半年肚子贅肉不見了,醫生診斷:“不死癌症” - 天天要聞

急診醫生檢查後,量了血壓心率,還好穩定。抽血結果顯示,血紅蛋白120g/L,正常範圍(120-150g/L),說明沒大出血。醫生說:“先觀察,可能是痔瘡,但你拉了快十天,不是普通腸胃炎。得住院查清楚。”

徐女士早有心理準備,點頭住進了消化內科。醫生留了她的大便化驗,果不其然,顯微鏡下全是紅細胞。醫生皺眉:“得做結腸鏡,看看腸子里是不是有炎症潰瘍,或者……”他頓了頓,“腫瘤。”

腫瘤?徐女士心頭一震。醫生接著說:“現在直腸癌年輕化,20多歲都有,別不當回事。”他語氣平靜,可對徐女士來說,像是晴天霹靂。她腦子裡全是“癌症”兩個字,聯想到自己這段時間的腹瀉便血腹痛,越想越覺得像。醫生還提到,直腸癌可能有里急後重(總想拉卻拉不幹凈)、膿血便,甚至轉移到膀胱或陰道,引起尿頻白帶異常。徐女士嚇得閉上眼:她最近不就有尿頻白帶問題嗎?


三、腸鏡揭真相:不是癌,是“不死癌症”

住院後,徐女士整夜睡不着,偷偷上網查直腸癌,越查越絕望。她瘦了5斤,覺得自己命不久矣。丈夫看她憔悴不堪,安慰道:“別自己嚇自己,醫生只是說可能,不是確診。”可徐女士反問:“癌症會讓人瘦,我這不就瘦了?”

第二天,結腸鏡如期進行。她喝了瀉藥清腸,其實她拉得夠乾淨了,出來的全是清水。檢查過程不舒服,但她咬牙忍了。結果很快出來,醫生拿着報告說:“腸子里很多黏膜糜爛潰瘍,還有出血,不是結腸癌,像潰瘍性結腸炎。”

32歲女子腹瀉便血,半年肚子贅肉不見了,醫生診斷:“不死癌症” - 天天要聞

潰瘍性結腸炎?徐女士愣了。她之前聽醫生提過這病,但滿腦子都是直腸癌,沒當回事。現在確診不是癌,她長出一口氣:“炎症總比癌症好吧?”可醫生接下來的話讓她心又涼了半截:“這病麻煩,雖然死不了,但可能一輩子得吃藥。有人叫它‘不死癌症’,容易反覆,腹瀉便血腹痛可能會常來。”

丈夫聽了這話,氣得拍桌子:“你這醫生咋說話的?病人好不容易放下心,你又嚇她!”醫生連忙解釋:“我沒嚇她,實話實說。有些人控制得好,能跟正常人一樣,但得聽醫生的。”徐女士沉默了。她寧願聽實話,也不願被蒙在鼓裡。


四、治療之路:從希望到失望

醫生開了美沙拉嗪,一種專門針對潰瘍性結腸炎氨基水楊酸製劑,能抑制腸道炎症。考慮到徐女士病情嚴重,靠近肛門處的潰瘍尤其厲害,醫生還加了美沙拉嗪灌腸液,口服加灌腸,雙管齊下。醫生說:“炎症得壓下去,必要時用激素,效果快。”

丈夫問:“激素?會不會副作用大?”醫生笑笑:“用得當是救命葯,短期用沒事。”徐女士點頭,心想:只要能不拉肚子,啥都行。果然,幾天後,腹瀉減到每天2-3次,大便開始成型。她看着馬桶里軟乎乎的大便,差點感動哭了:“終於像正常人了!”

醫生叮囑:“這病得養,葯不能停,灌腸液至少用3個月。飲食清淡,別熬夜,壓力大也會加重病情。”徐女士連聲答應,出院回家。她嚴格吃藥,可灌腸讓她頭疼。每次得趴床上,讓丈夫幫忙把藥液擠進肛門,感覺又怪又尷尬。一個月後,她忍不住跟丈夫說:“要不別灌了?光吃藥也行吧,怪費錢的。”

32歲女子腹瀉便血,半年肚子贅肉不見了,醫生診斷:“不死癌症” - 天天要聞

丈夫以為她嫌葯貴,其實美沙拉嗪一個月要花她大半工資。徐女士解釋:“錢是小事,主要是太麻煩,感覺好得差不多了。”丈夫拗不過她,同意停了灌腸液。接下來兩個月,病情還算穩定,沒大拉肚子,徐女士暗自慶幸:看來我選對了!


五、偏方的代價:病情捲土重來

平靜沒多久,麻煩來了。朋友聽說她得的是潰瘍性結腸炎,嘆道:“這可是‘不死癌症’,治不好,折騰死人!”她還提到另一個病友,吃了葯沒效果,換了偏方,停葯後病情好了。徐女士心動了:“真有這麼神?”朋友把她拉進病友群,有人推薦偏方,說是“祖傳秘方”,還有人分享經驗:“我辭職後不熬夜,吃得清淡,心態好,腸子自己好了!”

徐女士越聽越覺得有道理。她工作壓力大,夜班多,飲食也不規律,難怪腸子老鬧騰。她想:萬一偏方真管用呢?正巧美沙拉嗪吃完了,丈夫催她去醫院拿葯,她卻說:“先試試偏方,省得老吃藥。”丈夫勸:“這病哪能靠偏方?醫生不是說了,得科學治療!”可徐女士鐵了心,買了中藥,天天熬藥喝,折騰了半個月,花的錢比葯還多。

這期間,她吃得不好,體重又掉了10斤,肚子上的贅肉徹底沒了。她半開玩笑:“這病還能減肥呢!”可好景不長,用偏方第20天,肚子又開始鬧。一天拉10次,從糊狀到水樣,最後又是膿血便。左下腹痛得像刀割,連手腳關節都開始酸痛。她慌了:“這咋還嚴重了?”

丈夫急了:“早就說偏方不靠譜!快去醫院!”徐女士也怕了,趕緊停了偏方,回到市醫院消化內科


32歲女子腹瀉便血,半年肚子贅肉不見了,醫生診斷:“不死癌症” - 天天要聞

六、病情失控:關節痛是“連環炸彈”

醫生聽她停藥用偏方,氣得直搖頭:“好端端的病,給你折騰成這樣!潰瘍性結腸炎好不容易控制住,你非要作!吃藥能管住是福氣,多少人想控制都控制不了!”徐女士低頭認錯,眼淚吧嗒掉:“我就是想治好……”

醫生檢查後發現,她不僅腹瀉便血加重,關節痛也是潰瘍性結腸炎的“副產品”。“這病是免疫性疾病,腸子發炎,免疫系統亂了套,可能連累關節,甚至引發強直性脊柱炎,腰痛得直不起身。”醫生解釋。

治療方案升級:重新用美沙拉嗪(口服+灌腸),加靜脈激素,火力全開。可三天過去,效果不理想,每天還是拉10次以上,膿血便沒停。醫生皺眉:“再這樣,怕是得出中毒性巨結腸,腸子脹得像氣球,隨時可能破,凶多吉少。”

徐女士嚇得魂飛魄散,後悔得想抽自己。她想起病友群里有人提到英夫利昔單抗,一種生物製劑,貴得嚇人,但效果好。醫生也推薦:“這葯能阻斷炎症反應,很多人用着立竿見影。你這情況,美沙拉嗪激素壓不住,試試它吧。”

徐女士咬牙:“用!多少錢都用!”第一針打完,第二天腹瀉減到5次,便血少了。她激動得想哭:“早知道這麼管用,我何必折騰!”醫生說:“頭一個月打兩針,後面每兩個月一針。貴是貴,但能救命。”


32歲女子腹瀉便血,半年肚子贅肉不見了,醫生診斷:“不死癌症” - 天天要聞

七、涅槃重生:生活方式是“救命葯”

經過一個多月的綜合治療,徐女士的病情終於穩住。腹瀉減到每天1-2次,便血沒了,關節痛也消失。她出院時,醫生千叮萬囑:“這病沒治癒的說法,偏方更別信!有人能‘治好’,多半是心態好、飲食清淡,配合治療的結果。別再瞎折騰!”

徐女士點頭如搗蒜。她痛定思痛,徹底調整生活:辭了夜班工作,換了輕鬆點的文職;飲食清淡,油膩辛辣一概不碰;每天散步半小時,睡覺前看看書,脾氣也柔和不少。她還堅持用美沙拉嗪,定期複查。半年後,結腸鏡顯示,腸道潰瘍基本癒合,只剩輕微充血。醫生欣慰地說:“控制得不錯,繼續保持!”

更讓她開心的是,英夫利昔單抗後來進了醫保,負擔輕了不少。她在醫生的指導下停了生物製劑,只用美沙拉嗪維持,病情依然穩定。她笑着說:“這病讓我學會了愛自己,活着比啥都強!”


八、潰瘍性結腸炎科普:你離它有多遠?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慢性炎症性腸病(IBD),主要累及結腸直腸,好發於20-40歲人群。據《中華消化病學雜誌》統計,中國UC發病率逐年上升,每10萬人中約11.6人患病。雖不致命,卻因反覆發作被稱為“不死癌症”。

32歲女子腹瀉便血,半年肚子贅肉不見了,醫生診斷:“不死癌症” - 天天要聞

潰瘍性結腸炎的癥狀

  • 腹瀉:每天數次至數十次,嚴重時呈水樣。
  • 便血:鮮紅或膿血便,伴里急後重
  • 腹痛:多為左下腹,痙攣樣。
  • 全身癥狀:乏力、消瘦、貧血。
  • 腸外表現關節痛皮膚紅斑強直性脊柱炎等。

徐女士的典型癥狀是腹瀉便血腹痛,後期還出現關節痛,幸好及時治療,避免了嚴重併發症。

病因與誘因

UC病因未明,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 遺傳:家族史增加風險。
  2. 免疫紊亂:免疫系統攻擊腸道,引發炎症。
  3. 環境:壓力大、飲食不規律、感染可能誘發。
  4. 生活方式:熬夜、辛辣飲食、吸煙等加重病情。

徐女士的發病可能與夜宵、喝酒、夜班壓力有關,停葯和偏方則讓病情雪上加霜。

如何確診?

  • 結腸鏡:金標準,見黏膜糜爛潰瘍出血
  • 大便檢查:可見紅細胞白細胞
  • 血液檢查C反應蛋白(CRP)、紅細胞沉降率(ESR)升高。
  • 影像學:排除中毒性巨結腸等併發症。

治療與管理

  1. 藥物治療

美沙拉嗪:控制輕中度炎症,口服+灌腸效果佳。

激素:如潑尼松,快速壓炎,短期用。

生物製劑:如英夫利昔單抗,針對重症或難治性病例。

免疫抑製劑:如硫唑嘌呤,維持緩解。

  1. 生活方式

飲食:清淡高纖維,避免辛辣、油膩、酒精

作息:規律睡眠,減少壓力。

運動:適量散步、瑜伽,增強體質。

手術:嚴重併發症(如中毒性巨結腸穿孔)需切除部分結腸。

《柳葉刀》(The Lancet)指出,規範治療可使80%以上的UC患者進入長期緩解,但需終身管理。偏方無科學依據,可能延誤病情。

常見誤區

  • 誤以為是痔瘡便血不一定是痔瘡,需查結腸鏡
  • 擅自停葯:病情緩解不代表治癒,停葯易複發。
  • 迷信偏方:無證據支持,可能加重炎症。

32歲女子腹瀉便血,半年肚子贅肉不見了,醫生診斷:“不死癌症” - 天天要聞


病是老師,教你珍惜

徐女士的半年“拉肚子”史,像一場驚心動魄的冒險。她從夜宵後的腹瀉,到便血嚇破膽,再到確診“不死癌症”,走過恐懼、迷茫、絕望,最終在科學治療和生活調整中找到希望。她用20斤體重換來了教訓:健康不是賭局,別拿命試偏方。

潰瘍性結腸炎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和任性。它像個嚴格的監工,逼你規律生活、管住嘴、放平心。徐女士如今過得像個“健康達人”,她笑着說:“這病讓我慢下來,學會了跟自己和解。”她還計劃跟丈夫去旅遊,把錯過的風景補回來。

願我們都能從徐女士的故事裡,學會傾聽身體的信號。別等病來敲門,才想起珍惜。健康在手,生活才自由。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28歲小伙眼睛不適,視物變形,竟與這個問題有關…… - 天天要聞

28歲小伙眼睛不適,視物變形,竟與這個問題有關……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顧金華最近,90後李力(化名)總覺得眼睛不對勁,時常感到乾澀,看東西也變得模糊起來。不僅如此,他發現自己看東西偶爾還會出現變形的情況。經過一系列詳細的檢查,醫生告知他,他的眼睛問題與肥胖引發的高血脂密切相關。國家喊你來
什麼是雷暴哮喘?哪些人是高危人群?一文了解 - 天天要聞

什麼是雷暴哮喘?哪些人是高危人群?一文了解

本周末天氣變化劇烈,雷電、暴雨、大風、沙塵紛紛登場。在重慶,一場雷電暴雨過後,一些人突然出現了咳嗽、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哮喘癥狀。當天夜間,重慶各大醫院急診患者開始驟增。為何同一時間會有這麼多癥狀相....
糖友春日煥新計劃 - 天天要聞

糖友春日煥新計劃

柳芽抽新,薺菜破土,又到一年代謝重啟黃金期!糖友們快收下這份《春日控糖四部曲》讓血糖與春花共舞,健康共春光一色。【時令煥新·春鮮甄選】✅香椿豆腐:天然胰島素搭檔頭茬香椿含鉻量是菠菜3倍,搭配高蛋白嫩豆腐,激發細胞糖代謝活性。切記焯水去亞硝酸
知名主持人齊思鈞自曝曾患精神疾病!出現這些癥狀快自查 - 天天要聞

知名主持人齊思鈞自曝曾患精神疾病!出現這些癥狀快自查

4月13日,主持人齊思鈞自曝曾患精神疾病的消息,衝上多條熱搜,引發熱議。12日晚,齊思鈞在個人社交平台進行了直播。在直播中,他公開自己在2022年確診雙相情感障礙的經歷。直播截圖齊思鈞稱,自己服用了一年的雙相情感障礙藥物,同時進行了為期大概兩年半的心理諮詢。他表示:“一切都過去了,我經歷過來了,一切都在向好...
糖尿病患者創面的恢復狀況如何?應怎樣修復創面? - 天天要聞

糖尿病患者創面的恢復狀況如何?應怎樣修復創面?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其發生與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礙有關。高血糖是其主要特徵,長期持續的高血糖狀態會導致全身多個器官和系統的損傷,從而導致一系列併發症的發生。據2019年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約有9.3%的人口患有糖尿病。而根據預
“拒絕上學門診”,一號難求 - 天天要聞

“拒絕上學門診”,一號難求

北京兒童醫院是我國最早一批開設兒童心理門診的三甲醫院,去年6月,醫院從原來兒童心身醫學科的基礎上,單獨分出了一個“拒絕上學門診”。門診開設10個月,接診近一萬人次。心理方面的問題分抑鬱、焦慮、雙相情感障礙等,拒絕上學屬於什麼問題?為什麼這麼多孩子出現這種狀況,以至於一號難求?開診10個月、接診近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