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為了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可以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章內容均有可靠的信息來源,相關信源加在文章結尾
7月9日清晨,一紙來自大陸商務部的公告震撼台灣政商界,也讓台當局措手不及,8家核心台企被納入出口管制清單,大陸正式出手反制。
這些企業並非普通公司,而是“以武謀獨”的技術支柱與資金通道,它們與“台獨”勢力、外部軍火集團交織甚深。
如今,這場看似突如其來的制裁,實則積怨已久、劍指核心。
為何大陸此時出手如此精準?這些台企究竟做了什麼“在刀尖上跳舞”的勾當?
7月9日上午,大陸商務部發布公告,明確將8家台灣地區企業列入出口管制管控清單。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和《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條例》,這些企業今後不得與大陸發生任何涉及兩用物項的貿易行為,如有特殊情況,必須提出申請並獲批准。
這份公告在島內引發巨大震動,名單中的企業包括漢翔航空、中山科學研究院、經緯航太、仲碩科技、國際造船、中信造船、龍德造船及攻衛股份公司。
這些名字在台灣內部軍事計劃中並不陌生,而大陸此番選擇“精準打擊”,顯然並非臨時起意。
漢翔航空公司長期是台軍戰機研發的核心,其前身可追溯至空軍技術部門,具有濃厚的軍方背景。
它生產過IDF戰鬥機,還承擔T-5教練機的製造任務,表面上是訓練用機,但多次被指出可進行戰鬥用途的改裝儲備,是台當局“台機台造”計劃的主力企業。
中山科學研究院視作台軍背後的智庫和技術“大腦”,它負責的項目覆蓋導彈、雷達、無人系統等多個領域,在軍事對抗中扮演樞紐角色。
2023年,這個機構對大陸航母“福建艦”的模擬攻擊演練,這一行為加劇了兩岸緊張,也引發大陸方面的強烈不滿。
制裁名單中還有國際造船、中信造船、龍德造船等造艦單位,其中,國際造船是島內最大造船企業,承擔“潛艇自造”計劃中的核心建造任務。
中信造船雖為民營公司,但頻繁接單製造輕型巡防艦,用於台海防衛任務;龍德造船則專註於巡邏艇、攔截艇等快艇類艦隻,服務於台軍和“海巡署”的前線部署。
這三家企業共同支撐了台當局近年來“提升海防戰力”的戰略布局,成為“武裝對抗”的現實執行者。
此外,經緯航太和仲碩科技主攻無人機系統,其中經緯航太創辦人具備航太博士背景,企業產品被廣泛用於台軍與“海巡署”聯合演訓。
仲碩則打造出島內首款彈簧刀型無人機,強化台軍在特種作戰中的無人化能力。
攻衛股份公司專營防彈背心、軍用頭盔等裝備,為台軍基層戰力提供重要後勤保障,這些企業將產品直接提供給軍方,所製造的裝備多用於台海周邊的“實戰化部署”。
這8家企業除了服務於台軍,還與外部勢力維持密切聯繫,有的技術從美國引進,有的與日、歐防務公司有合作記錄,部分人員甚至曾公開參與支持“台獨”政策的活動。
在台當局強化“以武謀獨”的背景下,它們已經不再只是商業實體,而是“軍事節點”和“戰略樞紐”。
大陸方面顯然已進行長時間的信息收集和風險評估,按照大陸出口管制條例,兩用物項指的是那些同時具備民用和軍用可能性的商品、技術或服務。
這些台企利用“民用名義”獲取材料、芯片、結構件等,再進入軍工鏈條,屬於典型的“偽裝型擴軍”,這類行為觸碰大陸在國家安全方面的紅線,制裁自然也就順理成章。
大陸明確表示:任何企業若參與破壞兩岸和平、支持分裂活動,都將被列為打擊對象,這是一次以點帶面的警示,國家安全高於一切,任何挑釁都要付出代價。
而在這場看似“經濟反制”的操作背後,台當局的軍備部署也被迫按下“暫停鍵”,尤其是“潛艇自造”、“無人機布局”等關鍵戰略計劃,因失去大陸在技術、原料和零部件方面的支持,將面臨全面延誤甚至夭折。
被制裁企業多年來在原材料、零部件、技術設備方面高度依賴大陸輸入。
漢翔航空在戰機組裝過程中需使用的精密電子組件和部分金屬材料,多數採購自大陸,依靠性強且替代難度高。
國際造船與中信造船在潛艇製造過程中,也需進口特種鋼材、推進系統配件等關鍵設備,這些產品不是隨處可得,成本高、技術門檻大。
一旦失去大陸作為低成本高質量的供應來源,這些企業必須轉向歐美、日本等地採購,不僅時間成本倍增,財務壓力也會急劇上升。
尤其是軍用領域設備的規格、保密要求極高,更加劇了替代難度,結果是:項目要麼延期,要麼“砍單”,對企業整體營收與信譽形成打擊。
此前一些企業雖定位於軍工,但同時也有拓展民用市場的嘗試,像國際造船原本在民用貨輪、工程船等方面對大陸市場有所涉獵,銷售渠道已建立多年。
經緯航太的無人機也曾用於大陸部分農業及物流行業,在業內具有一定知名度,但如今受制裁名單影響,這些渠道被直接封鎖。
據統計,2023年台灣對大陸出口總額超過1500億美元,順差高達806億美元,此次制裁雖僅涉及8家台企,卻在外資、投資人、上下遊客戶中引發“示警效應”,部分原計劃與這些企業開展合作的境內客戶已主動中止談判,觀望態度明顯。
大陸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實施的出口管制政策不限於本土,還具備高度的國際聯動效應,跨國公司擔憂“間接受制裁”,因此對涉事台企持謹慎態度。
諷刺的是,台當局近年來一直宣稱要“拼經濟”,強調提升“經濟韌性”,但事實卻是,鼓勵軍工企業配合軍事部署的同時,又對最大貿易夥伴大陸進行制裁。
此次被制裁企業雖非民生領域,但其波及面之廣,卻可能引發產業鏈結構的重新洗牌。
若龍德造船無法繼續接收訂單並如期交貨,將影響相關配套的船舶系統、電力電子、工業塗料等數十家本地企業。
經濟部試圖補貼、協調替代方案,但面臨人才與技術缺口,恐難以短期見效。
與此同時,台當局對外發出的信息仍舊是“堅定配合美國”,聲稱要在“防禦自主”與“區域穩定”之間尋找平衡。
但這種言行與企業界實際利益明顯脫節,出口管制既已施行,配合“以武謀獨”的企業成了政治犧牲品,也使原本依賴兩岸合作的商業生態迅速萎縮。
這場制裁風暴才剛剛開始,受波及的不止軍工、製造行業,更可能擴散至金融、科技、民生等多個領域。
兩岸同根同源,無論文化、語言還是血脈,都有着無法割裂的聯繫,如此定義,在島內激起爭議,也成為外界質疑台當局意圖的重要信號。
當大陸舉辦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活動,邀請國民黨老兵赴陸參加時,台陸委會卻公然威脅這些曾在抗日戰場上浴血奮戰的老兵,稱若參訪將取消其退休金,甚至可能處以罰款。
這是無視抗戰歷史的民族意義,也是在用政治立場打壓個人記憶與歷史真相,這種歷史觀與政治立場的異化,是台當局刻意推動的一部分。
他們試圖通過教育、媒體與政策,將台灣與中華文化體系“切割”,強化“去中國化”意識,這種操作的目的並不難猜,以“認同轉移”配合“政治割裂”,為其“台獨”目標鋪路。
7月9日,國台辦回應此輪制裁事件時指出:“‘台獨’是絕路,助‘獨’是邪路,”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凡是協助“台獨”活動、破壞國家統一的行為與主體,都將面臨法律追責,這意味着企業、個人、組織一旦越線,不僅經濟利益受損,還可能面臨法律清算。
這種堅定的表態背後,是大陸長期以來對兩岸關係的戰略定力,儘管面對挑釁不斷,大陸仍堅持和平統一的大方向。
強調一個中國原則、堅持“九二共識”的立場始終未變,也多次釋放願與台灣各界人士展開對話、合作、融合發展的信號。
可惜的是,台當局並未順勢而為,反而不斷“倚美謀獨”,將全部政治籌碼壓在對外依賴上,其幻想在於,美國等外部勢力會為其“獨立訴求”提供保障與支持,甚至不惜挑起區域對抗。
在中美博弈背景下,美國對台的定位始終是“戰略工具”而非“可靠盟友”,每一次軍售,每一份聲明,雖表面上是支持,實則更像是一場對台灣的“牽制交易”。
在真正需要保護時,美國一再強調“戰略模糊”,並未作出實質性承諾,面對這種局面,島內已有部分聲音開始反思,認為繼續走“倚外謀獨”的路線,只會讓台灣陷入更被動的處境。
維護國家安全與統一,是不可動搖的底線,但與此同時,大陸也從未關閉和平的通道,只要台當局能夠回歸理性與對話,仍有合作空間,仍有共贏路徑。
歷史終將證明,與大陸對抗只會帶來災難,回歸和平、理性與統一才是台灣真正的出路。
參考信源:
海峽導報2025-07-09《起底被制裁的8家台灣實體:生產戰機無人機潛艇等,是民進黨搞分裂的爪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