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中國商務部9日宣布將8家台灣地區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禁止向其出口兩用物項。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強調說,台灣賴清德當局上台以來,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妄圖“倚外謀獨”“以武謀獨”,而這些台灣實體參與其中,成為“台獨”幫凶。這些台灣實體都涉及哪些領域?中國商務部將其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又會對其造成什麼影響?
從上游源頭卡住台無人機供應鏈
被中國商務部點名的8家台灣實體中,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緯航太科技公司、中山科學研究院、仲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都與台軍的航空裝備尤其是無人機有關。
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台灣當前最重要的戰機研製和生產企業,台軍現役“經國號”戰鬥機、“勇鷹”高級教練機就是該公司的產品,大部分台軍戰機的維護也由該公司負責。如今“經國號”戰鬥機早已結束生產,“勇鷹”高級教練機的訂單也接近完成,漢翔的軍機業務量急劇萎縮,開始將未來發展方向對準無人機領域。2024年美方組織“無人機及無人機反制代表團”訪問台灣,對接的所謂“台灣無人機聯盟”就以漢翔為主導者,“有望在台美無人機合作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漢翔高層此前接受台媒採訪時表示,該公司長期負責軍機研發項目,“系統整合”正是其所長,它具備協助測試、量產“軍用商規”無人機的能力,也可協助維護包括美製MQ-9B“死神”在內的軍規級無人機。
經緯航太科技公司擅長研製中小型無人機,民用產品包括“天箭”“翼龍”系列無人機,同時還參與了多個台軍用戰術無人機的項目。其中為台灣海軍研製的“陸用型監偵無人機”具備垂直起降能力,滯空時間6小時,預計將配備台軍岸基反艦導彈部隊使用,前往外海進行偵察搜索任務。該公司還為台灣陸軍研製了兩款微型無人機,重量在2公斤以內,具備光學跟蹤功能,號稱“可取代大疆等大陸同類產品”。
仲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前曾協助台灣“海巡署”組建無人機機隊。該公司最新研製的“飛魚”無人機採用電動機驅動,氣動彈射起飛,飛行距離約10公里,號稱“台版彈簧刀巡飛彈”,預計將在今年9月開始實際測試。
中山科學研究院則是台軍現役無人機的主要研製單位,已經列裝的型號包括“紅雀2”微型無人機、“銳鳶1”中型無人機、“陸軍戰術近程無人機”和“劍翔”反輻射攻擊無人機,還有“騰雲”大型無人機、“銳鳶2”無人機、“紅雀3”無人機/巡飛彈正在研製之中。其中性能最先進、續航能力最強的“騰雲”大型無人機號稱與美軍“死神”無人機類似,具備自主起降、多機操控、聯網導控和實時影像傳輸功能。但台軍對其性能並不滿意,2021年9月,一架“騰雲”無人機在台東訓練時因制導系統故障而墜毀,更是讓外界對其真實能力大為質疑。
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中國專家表示,近年來台灣一再鼓吹要發展“完全排除大陸供應鏈”的無人機產業,這次被中國商務部點名的這4家台灣實體就是當前台軍用無人機研製的主力。諷刺的是,台軍此前一再爆出自製無人機採用大陸配件的消息,例如今年5月台軍“銳鳶2”無人機就被查出使用大陸生產的通訊模組與存儲卡裝置。專家表示,目前中國商務部的兩用物項出口管制不但涉及無人機整機和零部件,還包括稀土等關鍵礦產及其製品。其中稀土磁鐵對無人機的馬達、傳動系統等核心部件非常重要,同樣列入出口管制清單的鍺則是先進紅外傳感器的關鍵材料。因此中國商務部這次從上游源頭就卡住了無人機生產所需的核心資源,台灣無人機所需要的零部件無論是自製還是進口,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重創台軍先進導彈研發
除了無人機外,中山科學研究院同時也負責研製台軍各型自製導彈。例如為台空軍研製的“天劍2”中程空對空導彈,它採用主動雷達制導,射程約100公里,除了裝備“經國號”戰鬥機外,目前還發展出陸基和海基發射版本,已經成為台灣三軍通用的對空導彈。
台灣海軍的“雄風”系列反艦導彈也是中山科學研究院的產品。其中“雄風-2”屬於亞音速反艦巡航導彈,性能與美國“魚叉”反艦導彈類似;“雄風-3”是最大速度達3馬赫的超音速反艦導彈,改進型射程達400公里。它們已經廣泛裝備台灣海軍的護衛艦和導彈艇以及岸基“海鋒大隊”。中山科學研究院還研製了“天弓”系列反導系統,其中最先進的“天弓-3”號稱性能接近美製“愛國者”反導系統,能夠攔截中近程戰術導彈。此外作為台軍“戰略撒手鐧”的“雄風-2E”巡航導彈和尚未正式公開的“雲峰”超音速巡航導彈的最大射程超過1000公里,同樣出自中山科學研究院之手。

台軍“天弓-3”防空導彈
儘管台軍三令五申要求“排除大陸供應鏈”,但中山科學研究院作為台軍現役主力裝備的研製單位,卻頻繁爆出採購大陸製品的消息。例如2022年台軍就發生過代理商用淘寶二手貨冒充“天弓”導彈美國原廠配件的弊案。2023年,台軍又發現“雄風-3”導彈生產線上用於精度校驗彈體、發射箱的經緯儀,原本應送到瑞士原廠維修,結果修好送回後發現發貨地址竟然是山東青島,搞得台軍緊急對送修裝備進行“泄密調查”。2024年3月,台媒又披露中山科學研究院生產的“天劍”“天弓”“雄風”系列導彈,所採用的火箭發動機固體燃料其實是“不良中間廠商”從大陸採購的。2025年2月,中山科學研究院生產的“寬頻通信機保密器”主要用於台軍“炮兵指揮部”、九鵬導彈試驗基地等要害部門,結果被發現該設備大量採用大陸製品。
專家介紹說,如今中國商務部將中山科學研究院納入兩用物項出口管制,對於台軍導彈的研製和生產造成極大影響。例如出口管制清單中的鎵,是先進雷達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台軍導彈使用的雷達導引頭也同樣離不開它。釤鈷磁鐵等稀土磁鐵能在高溫下保持磁力不衰減,是導彈用於精密追蹤目標的轉向部分的核心部件。由於這些關鍵礦產的全球供應由中國大陸主導,例如2023年中國大陸生產了全球98%的鎵,因此商務部將8家台灣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後,台灣想要繼續生產先進導彈,就面臨關鍵材料的供應難題。專家表示,台軍所謂的自製導彈,其實大量採用美製關鍵零部件,但諷刺的是,如今美軍先進武器也嚴重依賴中國供應鏈。例如美國國防採購分析公司戈維尼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美國在導彈防禦領域對中國供應商的依賴度高達11.1%。如今在美國自身先進武器製造都有求於大陸的情況下,台軍受到的衝擊可想而知。
台海軍未來造艦計劃前途難料
在中國商務部公布的台灣地區實體出口管制管控名單中,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和龍德造船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並稱為“台灣三大船廠”,是台灣海軍和“海巡署”艦艇的主要承包商。
其中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船”)是台灣規模最大的造船廠,先後為台灣海軍建造了4000噸級“成功”級護衛艦、萬噸級“玉山”號兩棲船塢運輸艦、“光華六號”導彈艇、“錦江”級巡邏艦等,還為台灣“海巡署”建造了5000噸級巡邏艦,後者必要時可以快速改裝為作戰艦艇。被台灣海軍視為當前頭號項目的“海鯤”號常規潛艇,也是由“台船”負責建造並進行海試。此外,今年3月“台船”還公開展示了“奮進魔鬼魚”號無人作戰艇,號稱要建立“不對稱戰力”,妄圖在未來海戰中“以小博大”。

台灣“海鯤”號常規潛艇
中信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已被台灣海軍指定為新一代輕型護衛艦的承包商,負責建造2000噸級防空型和反潛型護衛艦的原型艦,預計2026年前交付。此前該公司還為“海巡署”建造了小到幾十噸的巡邏艇,大到3000噸的“高雄”號和“宜蘭”號巡防救難艦等多型艦艇。
龍德造船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生產中高速船艇為主要業務,包括離岸巡邏艇、近岸巡邏艇等,該公司先後承擔台灣海軍“沱江”級、“塔江”級導彈巡邏艦的批量建造任務。
據台灣“中央社”9日報道,“台船”方面表示,“海鯤”號潛艇和“海巡署”艦艇的供應鏈主要來自歐美,“已經排除紅鏈”。專家介紹說,建造船舶主體結構所使用的鋁合金或特種鋼材,台灣方面可以高價採購“非大陸商品”,但在關鍵零部件方面,其實對大陸的隱性依賴很強。例如現代艦艇必備的高性能雷達,就離不開鎵;用於探測水下動靜的高性能聲吶裝置和推進潛艇水下航行的永磁電機,也是以稀土磁鐵為核心。因此“台船”宣稱“海鯤”號採購的是歐美設備,但其中包含的關鍵礦產依然是來自大陸。這也意味着被列入兩用物項出口管制管控名單後,“台船”未來想要從歐美獲得建造潛艇所需的先進設備的道路基本被堵死。
專家介紹說,被列入中國商務部出口管制管控名單的這三家台灣造船廠是台灣海軍和“海巡署”艦艇的主承包商,由於它們同時還負責台灣海軍下一代艦艇的建造工作,因此未來台海軍的未來造艦計劃前途難料。
影響台軍防護用品生產
相比同在名單中的前面7家台灣實體,攻衛股份有限公司的名聲小得多。攻衛股份有限公司官網的簡介顯示,該公司於2008年創立,主要承擔台軍防彈衣、背心、盾牌、防爆漆及特勤特工專用防砍防割衣、防割褲、戰術防割手套等軍警規格專業用品的研發。
攻衛股份有限公司此前曾多次爆出醜聞,包括通過圍標等手段低價獲得台軍防彈衣合同,可謂聲名狼藉。該公司最著名的醜聞是2019年台軍在檢驗該公司提供的防彈裝備時發現,其防彈纖維原料採購自大陸,然後打上該公司“攻衛防禦”的LOGO,偽造“台產證明”交貨,從中獲利約6000萬元新台幣。此案被曝光後,該公司一度被列入台當局“拒絕往來廠商名單”。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陳桂清9日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攻衛股份有限公司長期從大陸採購大量防彈纖維等相關材料,而大陸在防彈纖維材料領域極具競爭力,全球市場佔有率超70%。在這樣的規模下,將其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並要求立即停止相關出口活動,無疑會對台灣地區防彈衣等相關防護材料的生產產生重要影響。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 丁雅梔 樊巍 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