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參加“9.3”閱兵的裝備都是現役裝備,所以現在北方天空中被各路鏡頭記錄下的驚喜,都是已經成建制進入我軍服役的新型裝備。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那一抹黑色:殲-20家族三型五機編隊。
1架殲-20S(領頭黑色長機)、2架殲-20A(二排黑色戰機)、2架殲-20(三排銀色戰機)組成五機編隊。圖源網絡
首先,還是回顧一下殲-20S和殲-20A這兩個型號的概況。
前者根據中航工業在去年珠海航展上的官方介紹,是新一代中遠程重型雙座多用途隱身戰鬥機,具備優異的中遠程制空作戰能力和對地對海精確打擊能力,還具備突出的態勢感知、電子干擾和戰術指揮控制能力,可以和無人機協同作戰。
去年珠海航展期間,航空工業官博關於殲-20S的介紹
可以看到,殲-20S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就是個准六代機,它本身的彈藥兼容性和對空地目標的探測能力相較於基本型殲-20有了很大提高,還能夠作為空中指揮所、隱身電子戰機發揮馬賽克戰中的節點作用——大家這裡要轉變一下思路,現在的雷達和電子設備技術水準完全可以支持隱身飛機發揮這種職能,千萬不要再把電子戰機想象成夜空中打着手電筒所以自己無處遁形的傢伙。
既然增加了這麼多職能,那增設一名飛行員顯然也就非常必要了,其實基本型殲-20就已經讓我軍的尖子飛行員感覺到“很好飛,但飛好很難”,上天之後要處理的信息實在太多,哪怕是目前的AI也做不到在戰場環境下即時決策,所以我們採取了最保險但實際上也是最實用、最先進的辦法,讓兩位飛行員協同操作這型最尖端的長空利器。
殲-20S的后座飛行員可以是電子戰設備操縱員、空中指揮官、戰場信息分發節點(圖源見水印,侵刪)
而殲-20A現在實際上還是個沒有完全公開的型號,外觀特徵也非常明顯,就是座艙蓋後的“粗脖子”。
大家知道這個“A”的後綴,完全是之前有“翻牆黨”拍到了執行某新型發動機雙發上機試飛任務的橫幅,這其實也造成了一定的誤解,我們都認為殲-20A除了加粗前機身還一定會一步到位換裝FWS-15發動機,但目前看來進入部隊服役的粗脖子殲-20A使用的還不是渦扇15,當年的2052號原型機的確只是試飛驗證機。
2052號粗脖子殲-20A,渦扇15發動機的試飛平台(圖源網絡)
背景大概如此,我們來看看編隊里這三架飛機的細節。
首先就是塗裝顏色,領頭的殲-20S與緊隨其後的兩架殲-20A明顯比隊尾的殲-20黑一截,頗有一種十年前“黑絲帶”的神韻(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殲-20原型機這個綽號)。
可以肯定的說,這意味着殲-20S和殲-20A的隱身塗層和智能蒙皮進行了跨代式升級,雖然具體的技術細節暫時還不得而知,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殲-20S和殲-20A在同焦段鏡頭下的機體表面細膩程度也比殲-20更好,這意味着它們的隱身能力更強,可維護性也更好。
黑色塗裝將殲-20原本的灰色襯托得猶如鋁合金的銀白
其次,大家注意看機頭,殲-20S與殲-20A下巴上的EOTS光電窗口面積顯著增加,而且較基礎版的殲-20增加了後視窗口,熠熠生輝的“藍寶石”意味着更大的探測口徑、更遠的探測距離、更寬的多任務譜系,這也恰恰印證了中航工業對殲-20S多用途能力的描述。
如果大家仔細看,會發現除了更大的光電設備,雷達罩也有升級
然後是發動機,這個算是一個小小的遺憾,目前出現的量產型殲-20S和殲-20A應該使用的還不是渦扇-15發動機,而是渦扇-10C發動機的最新升級型號。
我猜想應該是通過渦扇-15技術下放的形式改善了渦扇-10C的推力和壽命等性能,大家可以直觀地看到目前亮相的發動機尾噴口收斂片數量(15片)和基礎版殲-20上的渦扇-10C(18片)並不一致,噴管長度與渦扇-15也不同。
這次出現的殲-20S與殲-20A使用的應該是改進型渦扇-10C發動機,或可以命名為渦扇-10C2發動機
當然,考慮到2023年渦扇-15才首次雙發上機試飛,我們穩妥一點也沒有問題。
最後簡單地聊聊這個垂尾上的機號,目前被拍到的殲-20A與殲-20S,其全動垂尾上噴塗的五位數戰術編號都是78X3X的格式,這意味着它們暫時還沒有進入一線作戰單位服役,而是還處於類似於2016年航展上亮相的那兩架殲-20的狀態,還在由試訓單位編寫訓練大綱中,參照彼時殲-20的進度,我們可能明年就能在王海大隊等一線作戰單位的日常報道中見到他們。
首次亮相珠海航展的殲-20,編號序列78X3X,意味着隸屬於試訓單位,這次的殲-20A與殲-20S也一樣(圖源網絡)
可以說,殲-20S和殲-20A的出現,意味着我們即將從“五代機時代”跨入“五代半時代”,從而能夠更好地確立對美軍及其僕從軍空中力量的優勢地位。
南北兩款六代機的成熟尚需時日,在此之前,我們能夠從舊時代的“四劍客”逐漸向全隱身機隊的“四劍客”過渡,這就是強大的最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