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1月14日,晚上7時05分時,英國考文垂市的上空突然響起刺耳的防空警報聲。
5分鐘後,德國“海因克爾”飛機在月光皎潔的城市上空拉開了死亡的黑幕,飛蝗般的炸彈,鋪天蓋地地落入樓區、房屋,耀眼的火光衝天而起。
德國空軍在考文垂市,進行了長達10個小時的轟炸,城市被一片火海淹沒,巨大的爆炸聲震動得該市地動山搖,城市瞬間變成了一片廢墟。
英國首相丘吉爾聽到報告,滿臉憤怒,卻一聲不響,人們不會想到,丘吉爾事先已經知道了這次德國準備空襲考文垂市的計劃,但是,他卻沒有採取任何的防禦和轉移措施。
事後,當人們得知這一真相時,無不目瞪口呆,丘吉爾為何這樣做?他究竟是怎樣想的呢?
在二戰期間的歐洲戰場,德國的實力一直令它的鄰國擔憂不已,鄰國也都在為能搞到德國的情報而絞盡腦汁。
如果作出一點犧牲,能獲取其軍事機密,那麼是在所不惜的,考文垂就是這種現狀下的犧牲品。
早在20世紀30年代末,納粹黨首希特勒就向全國宣布,要在歐洲建立起一個帝國,這對於他的鄰國來說,就意味着戰爭隨時都有可能爆發。
而一旦戰爭爆發,對方的實力如何?有多少坦克?多少飛機?多少潛艇?它的石油和鋼鐵的生產能力怎樣?……這些都是英國人急於想得到的情報。
不列顛之戰中,英國被炸死炸傷居民約8.6萬餘人,100多萬棟建築物遭到破壞,許多城市被摧毀。
而作為一個大國,機密一旦為人所竊而泄露出去,它的結局,必將是處處被動挨打,接受失敗的結果。
希特勒非常懂得嚴守秘密的重要性,德國政府早在1934年就開始了更換密碼系統的工作。在極其保密的條件下,德國研製出了一種被稱做“啞謎”的密碼機。
這種機器具有很多優點,它的價格十分低廉,且結實耐用,操作和保養也十分簡便,攜帶方便。
更為神奇的是,對方是否能得到這種機器相對來說是無關緊要的,因為如果不知道編碼的程序,這種機器對於繳獲者來說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因此,希特勒十分重視“啞謎”,對它的相信達到了迷信的程度,他認為,任何國家不可能破譯它的密碼。
正是處於心理上的強烈的依賴和自負心,希特勒毫不猶豫地讓德國國防軍所有部隊全部採用了“啞謎”。
德國“啞謎”密碼機
“啞謎”問世後,的確給其他國家的情報部門帶來了困難。
英國人為了破譯“啞謎”的密碼絞盡了腦汁,他們非常清楚,一旦破譯了德國的密碼,就能非常方便地了解希特勒的一切決策和軍事行動計劃,這對於奪取戰場上乃至整個戰爭的勝利都有着重要的意義。
而就局部戰役來說,有了它,就可以爭得主動、搶先突擊、事先布防等等。
英國人學着德國人的樣子也製造出了一種與德國的“啞謎”一樣的機器,可是,光有機器是沒有用的,首先要了解編碼系統的程序。
但是,想要從德國人手中得到編碼系統和編碼程序是非常困難的,德國人極其小心謹慎地將它們保護了起來,即使英國人把它們弄到了手裡,德國人知道後,也會很快並且輕而易舉地更換它們,使英國人到手的程序和編碼毫無用處。
任何事物都沒有絕對的,所謂超級機密並不是絕對安全,英國人在研究“啞謎”的密碼和系統上所付出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
首先,它們從研製能模仿或能解釋德國國防軍每一個“啞謎”方式的機器入手,從而能推出所有德軍主要司令部日日夜夜、成年累月發布命令時經常變換的編碼程序。
經過艱難的攻關,英國人終於製成了具有上述功能的機器,英國人給它起了個名字叫“炸彈”。
1939年底,“炸彈”破譯出了德國的密碼,英國人因此感到欣喜若狂,並把這種破譯視為“超級機密”,千方百計地防止德國人知道這一“超級機密”。
德國人自然不會知道,因為他們仍然保留着過去的心態,依然是那麼自負。對英國人已經竊取了他們的密碼系統一無所知,這樣,英國人就掌握了主動權。
“炸彈”所破譯的“超級機密”第一次用在戰場上,是英國粉碎德國的“海獅計劃”。
英國的“炸彈”破譯機
1940年7月2日,希特勒發布了“海獅”作戰計劃,即開始入侵英國的命令。
戰役一開始,英國首相丘吉爾和空軍參謀部就通過“超級機密”了解到,德國空軍的大部分有時甚至是全部的計劃。
針對德國空軍司令戈林要求德國空軍,爭取控制英國的上空這樣一個命令,英國皇家空軍制定了集中優兵力打擊敵人的方案。
英國空軍的飛機數量沒有德國多,所以,只能在適當的地方,適當的時間和適當的高度,集中戰鬥機中隊和主要防禦力量,對付敵人的主攻力量,而不能也不需要為驅逐漫天數不清的德國飛機,消耗本來就弱小的皇家空軍。
8月13日,蘇塞克斯和肯特上空,濃雲密布,由80架“道尼爾—17”飛機組成的龐大的轟炸機群起飛執行轟炸東徹奇機場和希爾內斯港口的任務,相等數量的“容克—88”飛機飛向奧迪漢和法恩巴勒,一大群“施圖卡”轟炸機飛機則沿着漢普都海岸線飛行。
由於天氣的原因,護航的戰鬥機沒有按計劃同時起飛,德國轟炸機只好在幾乎沒有戰鬥機護航的情況下,單獨出擊。
在英倫三島的防空預警雷達上,英國空軍司令部很快就發現了德軍的飛機,他們按照事先準備好的計劃,第8戰鬥機大隊司令派克,命令兩個“噴火”式戰鬥機飛行中隊和兩個“旋風”式飛行中隊前去保護泰晤士河口的一支船隊以及霍金吉、羅斯湯兩地的前進機場。
還派出一個機群在坎特伯雷上空巡邏,他把2/3的“噴火”式飛機和一半的“旋風”式飛機留在手頭,以便對敵機實施集中攻擊。
與此同時,第10戰鬥機大隊司令布蘭德也派出了兩個中隊的“旋風”式飛機到多塞特上空巡邏。
德國最先出擊的是第一飛行訓練團第5驅逐機大隊,23架雙引擎驅逐機在大隊長林斯貝爾格上尉的帶領下,進入蘇格蘭南岸地區。
當林斯貝爾格越過英國海岸線時,處在編隊最後的一架飛機,發出後方出現“噴火”式飛機的警報。
這一警報使德國飛行員們驚慌失措,因為他們知道,“梅塞施米特”飛機的性能不如英國的“噴火”。
林斯貝爾格立即命令全隊排成圓形的防禦陣形,相互掩護尾部。林斯貝爾格率先按編隊部署開始轉彎。
在他還沒有完全轉過來彎的時候,飛在高空的英國殲擊機突然高速從後面追上來,林斯貝爾格的飛機馬上向右一拐,巧妙地避開了“噴火”式飛機的火力。子彈從旁邊擦過,而另一架德機想用俯衝的動作來躲避,但是卻被英國飛機擊中,一會兒,就有兩架德國飛機被擊落。
這次交鋒,德國空軍共損失飛機47架,另有80多架被擊傷,而英國空軍僅損失飛機13架,戈林誇下的海口被擊碎了。
因為他曾經向希特勒說,英國南部的空中防禦將在4天內土崩瓦解,而英國空軍則將在4周內被逐出英國上空,戈林的囂張氣焰受到了沉重打擊。
儘管德國在後來的幾次轟炸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德國空軍始終沒有取得英國本土上空的制空權,這是導致希特勒不得不暫時放棄入侵英國計劃的重要原因之一。
實際上,英國人已經掌握了德國人通過“啞謎”發出的信息,而德國卻一點也不知道此事,對於上一次空軍的失利,德國並沒有發現這是因為“啞謎”已經被英國人所掌握,因此,他們仍然繼續使用着這個系統。
1940年11月12日,德國空軍司令部向駐紮在西歐的德國空軍機群的司令部發出一批指示。
破譯德國密碼的英國科學家
英國的“炸彈”很快就破譯了這些指示,這就是被德國人稱為“月光奏鳴曲”的作戰計劃,即1940年11月14日~15日,德國空軍將對英國的考文垂大教堂和工業區進行大規模猛烈轟炸。
根據“炸彈”截獲的信號,英國人詳細地掌握了德國空軍空襲考文垂的戰術。
這一情況馬上報到首相丘吉爾這裡,丘吉爾接到這一情報後,立即召開會議討論對策,在會上,許多人建議採取措施保衛考文垂。
考文垂位於英格蘭的內陸中心,距離倫敦僅有90英里,這裡有古老的教堂,最美麗的哥特式建築,還是英國的主要軍火庫之一。當時,英國有410門機動高炮可供使用,當然可以把這些高炮,火速調來加強考文垂的對空防禦。
但是,丘吉爾卻做了個大膽的行動,就是任德國人來炸。他認為,如果英國加強了考文垂的防禦,德國人就會懷疑英國人已經得到了空襲的警告,這樣,就會危及“超級機密”的安全。
是“超級機密”重要,還是一座工業城市重要,這一點,會議上出現了較大的分歧,一時都不知如何是好了。
最後,丘吉爾決定,放棄考文垂,保護“超級機密”,因為“超級機密”的價值不止一個城市,它將是整個戰爭勝利的保障。
有人在會上提出,應該在考文垂市內發布這個城市即將遭到大規模空襲的秘密警告,並事先撤離市內居民和在醫院裡能挪動的病人。
丘吉爾聽了後,堅決反對這樣做,他認為,這樣做不但會泄漏“超級機密”,而且會在居民中造成混亂,而混亂比實際轟炸造成的傷亡還要大。
最終,英國政府沒有將這樣一個消息傳給任何人,而只是默默地等待着這一時刻的到來。
德國的“月光奏鳴曲”奏效了,考文垂市成了一片廢墟,德國人看到這一計劃的實現,得意忘形,他們怎能想到,這是丘吉爾為了保護“超級機密”而主動付出的代價呢?
雖然,事後證明丘吉爾的決策是正確的,但是,當時的丘吉爾也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考文垂被炸成一片廢墟,給英國造成的損失也是巨大的,但是,和整個戰爭來作比較,考文垂的代價還是很值得,也是相對較小的。
很快,保護“炸彈”這一超級機密而付出的代價,得到了回報。
英國通過“超級機密”提供的情報,一舉擊沉了比任何英國戰艦都要強大的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
“俾斯麥”號戰列艦是納粹頭子希特勒非常重視和傾心的一艘戰艦,它是以普魯士著名“鐵血”首相的名字命名的戰列艦,也是德國海軍的驕傲。
希特勒為了實現稱霸歐洲的夢想,重建大德意志帝國,無視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協定》和1935年的《英德海軍協定》,在極端保密的情況下建造了這艘巨艦。
“俾斯麥”號排水量達53000噸,航速達30節,裝有381毫米主炮8門,中小口徑高平兩用炮40餘門,並搭有4架水上飛機,而舷裝甲最厚處有320毫米,被譽為“不沉的海上堡壘”。
“俾斯麥”號建成後,希特勒就曾經到這艘戰艦上去參觀,給了這艘戰艦很大的榮譽。
自從法國敗降以來,英國處境危急,它賴以生存的大西洋海上運輸線極為脆弱,被德國擊沉的英國商船無數,每月以50萬噸左右的速度直線上升,像英國這樣的島國,一旦失去外部的物資供給,等待它的惟有毀滅!
丘吉爾十分清楚,希特勒是想在他的脖子上勒上統索,然後再勒緊一扣,直到扼死英國。
對付大西洋上那些神出鬼沒的德國潛艇,已經使英國人焦頭爛額,英國的造船速度,尚不足以彌補每月的海上損失,如果“俾斯麥”號再出現在大西洋,英國的海上生命線無疑將面臨被切斷的危險。
因此,英國一定要不惜代價在“俾斯麥”號到達大西洋前,將其擊毀。
隨後,“炸彈”不斷地收到德國方面發給“俾斯麥”號的信息,終於,英國人等到了這一天。
在明確了“俾斯麥”號的行動計劃後,英國海軍本土艦隊快速艦隻組成了突擊編隊,立即從英國北部的斯卡帕灣基地出發,取捷徑直插丹麥海峽南端,截擊“俾斯麥”號。
“俾斯麥”號的這一次航行,是在十分秘密的情況下進行的,其目的是秘密進入大西洋,給英國運輸船隊狠狠打擊,以徹底切斷英國的海上生命線。
由於德國沒有航空母艦,因此,“俾斯麥”號戰對艦還是很忌諱在途中撞上英國的海軍艦隊,特別是航空母艦。
行進途中,儘管“俾斯麥”號戰列艦實行了燈火管制,但卻始終沒有逃出英國艦隊的追蹤,德國人並下知道,從“俾斯麥”號上發出的任何“保密”的電文,英國人都已經知曉。
所以,“俾斯麥”號在沉入大西洋的一剎那,德國人始終也沒有搞清楚,為什麼英國會將那麼多的戰艦迅速地集結到它的周圍,給了它致命的打擊。
後來,英國又摧毀了德軍“埃塔普”艦隊,雖然德國在英國摧毀“埃塔普”艦隊後,一度懷疑是否是海軍的密碼被破獲,但是一個負責調查此事的委員會,幾次調查的結果,都排除了“啞謎”已經被泄露的事實。
可見,丘吉爾忍痛犧牲考文垂,保護“炸彈”的決定是正確的,也是值得的,此舉奠定了英國在二戰中勝利的基礎。
沒有“炸彈”帶給英國人的信息,就不會有不列顛之戰的勝利,也不會有摧毀德國艦隊從而在海上保障英國戰爭物資的運輸。
丘吉爾以小忍換取大勝的決定,很有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