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畬宗師
“後傳至”與創造、再創造
一一李亦畬《太極拳小序》集解(四)
李新方
【原文】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我郡南關楊某,愛而往學焉,專心致志十餘年,備極精巧,旋里後,市諸同好。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伊不肯輕以授人,僅能得其大概。素聞豫省懷慶府趙堡鎮有陳姓名清平者,精於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過而訪焉,研究月餘,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予自咸豐癸丑,時年二十餘,始從母舅學習此技,口授指示,不遺餘力。奈予質最魯,廿餘年來,僅得皮毛,竊意其中更有精巧。茲僅以所得筆之於後,名曰《五字訣》,以識不忘所學雲。光緒辛巳中秋念六日,亦畬氏謹識。
李亦畬《太極拳小序》並書
【解曰】“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怎麼傳到河南陳家溝的呢?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王宗岳傳蔣發,蔣發傳陳長興,見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夏,《北平實報》刋載的《王矯宇訪問記》(王矯宇為楊露蟬之子楊班侯的弟子),其中提到了王宗岳與蔣發之事。原文如下:
“問:太極門中不能水上步行乎?答:水上步行之事,本人曾聞之於露蟬先生。彼云:太極門中能水上步行者,唯王宗岳收蔣發為徒之故事也。緣王宗岳先生因呼蔣發為禿小子,致激起蔣發之大怒,於盛怒之下,與王宗岳較,結果被王宗岳擊出十丈以外者凡三次。至此,始知王宗岳先生為非常人,急奔至王宗岳先生之前,跪地呼師父,求收為弟子。
王宗岳先生曰:汝之氣質過於剛烈,我呼汝一聲禿小子,便欲擊殺我,若我傳汝工夫,將來不知擊殺多少人矣!蔣發先生頓首謝過,力自懺悔,叩首無算,至於出血。王宗岳先生察其意誠,始允收為同門,約以明年今日正式行拜師禮。王宗岳先生去後,蔣發先生即築室於黃河之岸,守候王宗岳先生。約經一年,一日傍晚,日色平西,蔣發先生方於河岸引領翹盼,則見河中水面有人影向此岸來。其時風平浪靜,並無波濤,水面光澈如鏡,蔣發先生注視久之,人影漸近,乃步行於水面,細視之,則王宗岳先生也”。
徐震《太極拳考信錄·蔣仆蔣發考第十六》引述上文認為,“此段所述之事迹,未免誇張,但王矯宇自矢不為誑語,其必述露蟬之說。露蟬此說,當為傳述陳溝舊聞,而過甚其辭耳……楊露蟬於蔣受學於王,言之鑿鑿,自非聞諸陳氏故老,豈能妄造?擊出十丈,步行水面之誇飾,固不足信,而蔣師事王之說,必有由來。即言蔣氏授陳長興,今雖難得其他證據,亦不至憑臆虛構。合參諸說,可見蔣仆與蔣發絕非一人,而王宗岳之武技,在當時固籍籍於陳溝人口耳間也”。
《太極拳考信錄·蔣仆蔣發考》
當然,有關陳家溝太極拳的來歷,還有另外兩種說法,一是明代陳家溝陳卜創太極拳,此說最早見於1933年開封開明印刷局出版的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明洪武七年,始祖諱卜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
二是陳家溝第九世陳王廷創太極拳,此說出自唐豪1935年發表的《太極拳根源》等。唐豪根據陳溝陳氏家譜中,第九世陳王廷注有“陳氏拳刀槍創始之人也”,以及長短句中有“悶來時造拳”之句,再根據陳長興注有“拳師”,陳耕耘注有“拳手”,而兩人都是太極拳家,得出結論“就這個互證來看,足以說明家譜所注王廷創造的陳氏拳,即為太極拳”。
實際上,陳王廷,或陳卜造拳之說,與“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並不存在本質的衝突,陳王廷,或陳卜造拳,造的是早期的經驗太極拳,“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的是現代的科學太極拳。持陳王廷創太極拳之說的顧留馨,在《太極拳術·王宗岳與太極拳》中也講過:“陳王廷所作《拳經總歌》和其遺詞悶來時造拳,都未明言其所造拳命名為太極拳,陳氏後裔從何時起採用太極拳名稱,有待繼續考證。關於太極拳一名的由來,王宗岳《太極拳論》開章明義就說: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
“陳氏後裔從何時起採用太極拳名稱,有待繼續考證”,其實已考證了,只是沒有講明,那就是在1932年之後。1932年,唐豪、陳子明到陳家溝調查太極拳歷史,並沒有發現任何帶有“太極拳”字樣的史料文獻,只有陳槐三提供的《陳氏家譜》一冊,“十二頁九世祖王廷旁註: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東,名手,掃蕩群匪千餘人,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鑫旁註:文武皆通。我高曾祖父皆文兼拳最優。森批”(唐豪《行健齋隨筆·陳氏家譜》)。森,即陳森,字槐三,也就是批註的作者,就是為唐豪提供家譜的陳槐三本人,很明顯,批註是後加的。
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自序》
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目錄》
當然,唐豪在陳家溝還見到了陳鑫的書稿《太極拳圖畫講義》(1933年出版時書名為《陳氏太極拳圖說》),序雲陳卜創太極拳,但被唐豪否定了:“予於張三丰為太極拳鼻祖,嘗言其妄。游陳家溝時,獲見陳品三(陳鑫)引蒙入路及太極拳圖畫講義稿本……自序謂太極拳系其始祖卜所發明……陳氏始祖之事迹,文獻實無足征也。品三後於卜者十六世,自序所云,不徒墓碑所未載,族譜亦未錄,出自杜撰”(《行健齋隨筆·陳卜非太極拳祖》)。
陳鑫的書稿《太極拳圖畫講義》中,還有一篇《陳氏家乘》云:“陳奏庭,名王廷,眀庠生,清入武庠,精太極拳”,是可以用來作為陳王廷創太極拳直接證據的,但唐豪沒有這麼做,原因就在於《陳氏家乘》的作者署名就是陳鑫,故只能從《陳氏家乘》中引了一段長短句:“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罔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再加上陳森提供的《陳氏家譜》陳王廷的批註“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以證明“悶來時造拳”造的就是太極拳。
是故陳氏後裔採用“太極拳”之名,始自陳鑫也,時間為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由河南開封開明印刷局出版的1933年,或陳鑫的學生陳子明《陳氏世傳太極拳術》在上海出版的1932年。此時距武禹襄在河南舞陽縣鹽店發現王宗岳太極拳譜的清咸豐二年(1852),已有八十年歷史,楊祿禪之子“班侯之技多得之禹襄”(唐豪、顧留馨《太極拳研究·武禹襄傳》),“從武禹襄學,並得傳王宗岳拳譜及武氏部分著作,藝愈精進,在北京頗負盛名”(顧留馨《太極拳術·各流派的代表人物》),並由武禹襄之兄武汝清引薦楊祿禪父子到北京教拳,故王宗岳拳論和武禹襄、李亦畬的部分拳論,最早由楊氏在武術界廣為傳播,而王武李論的完整版本在光緒七年(1881)的最後修訂本傳出之前,已有同治六年(1867)李亦畬之姨甥馬印書的手抄本在武術界傳出,故民初以來已有大量太極拳專著出版。
1921年出版的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解》
如1921年由北京京城印刷局出版的許禹生(楊健侯之弟子)《太極拳勢圖解》,1924年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的孫祿堂《太極拳學》,1925年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的陳微明《太極拳術》,1927年由上海文華圖書印刷公司出版的徐致一《太極拳淺說》,1927年出版的劉新午《太極拳法闡宗》,1930年由上海武學書局出版的姚馥春、姜容樵《太極拳講義》,1931文光印務館出版楊澄甫《太極拳使用法》,1931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吳圖南《太極拳》等,都早於陳鑫、陳子明之書。
因此,陳卜造拳也好,陳王廷造拳也好,造的都是早期的經驗太極拳,而不是現代的科學太極拳,雖有王宗岳傳蔣發,蔣發傳陳長興之說,但在1932年唐豪到陳家溝調查時,並未發現陳家溝傳有王宗岳拳論,故“我郡南關楊某,愛而往學焉”,學到的仍然是早期的經驗太極拳,而早在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出版之前,太極拳的各大流派已經形成,並已經出版了各自的專著。
陳長興之曾孫陳發科拳照
但只有陳鑫的《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最先稱為“陳氏”,陳鑫是陳氏拳現代化的再創造者,尤其是書中提出的“纏絲精”,是一大發明,後稱纏絲勁,成為陳式太極拳的一大特點,陳長興的曾孫陳發科到北京教拳,就展示了這種獨特風格,武術詩人楊敞贊曰:“都門太極舊尊楊,遲緩柔和擅勝場。不意陳君標異幟,纏絲勁勢特剛強”,很明顯,也正是因為這種獨特風格使原來的陳氏拳成為現代太極拳的一大流派。正如顧留馨《太極拳術·王宗岳與太極拳》所言:“太極拳各流派的出現,均在王宗岳《太極拳論》之後,而各流派均把王宗岳《太極拳論》奉為經典”。
“神而明者,代不數人”,前文講過,王宗岳是從早期的經驗太極拳,到現代的科學太極拳之歷史轉折點,但在武禹襄、李亦畬拳論完成之前,這個歷史轉折還剛剛開始,太極拳的發展,從總體上來說仍處於經驗階段,雖可以產生極少數“神而明者”的高手,卻很難再複製出更多的和自己一樣的高手,因為經驗的東西還處於感性認識的階段,感覺到了的東西,人們還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故曰“代不數人”。
王宗岳《太極拳論》講得非常明白:“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是說從著熟到懂勁是很難的,只能“漸悟”;而懂勁之後再繼續提高就比較容易了,就像上樓梯一樣,一步一個台階,故曰“階及”。武禹襄的長兄、舞陽縣知縣武澄清,是最早見到王宗岳拳論的太極拳家,就曾在《打手論》中寫道:“此中巧妙,必須心悟,不能口傳。心知方能身知……待到身知,方能懂勁。懂勁洵不易也”。
然而,李亦畬《五字訣》卻說:“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只需要一年半載的時間,就能夠達到身知,懂勁了,原因就在於從王宗岳論,到王武李論,已經全面完成了從早期經驗太極拳到現代科學太極拳的歷史轉變,特別是武禹襄《身法》一篇,是決定性突破,懂勁要先懂自己的勁,再懂別人的勁就不難了,“有如科學家之實驗”(李槐蔭、李棠蔭《刋印先祖亦畬公太極拳譜緣起》),是學太極拳的頓悟法門,故王武李論傳世以後,懂勁以上的太極高手大量湧現,“至清末,傳習者頗眾雲”,太極拳從永年縣迅即傳遍全國各地,並形成了各大流派。(待續)
武禹襄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