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韓國發生了一件引發廣泛關注的外交事件。
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過社交媒體,向韓國和日本發出了一封“威脅信”,宣布自8月1日起,將對進口自日韓兩國的所有商品加征25%的關稅,並警告如果日韓採取反制措施,將在此基礎上提高同等關稅。
此消息一出,瞬間讓韓國政府陷入了巨大的壓力和焦慮之中。
而在此背景下,韓國副外長7日緊急會見了中國駐韓大使,試圖從中國的經驗中尋求破解之道。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並不陌生。早在他的第一任期內,他就以“美國優先”為口號,對中國、歐盟等主要經濟體發起過關稅戰。
但令韓國沒想到的是,他們這一次也成為了重點目標之一,尤其是韓國汽車、鋼鐵、半導體三大支柱產業面臨的“專項加稅”,更讓韓國經濟雪上加霜。
據統計,韓國2024年對美半導體出口額約347億美元,汽車出口額107億美元,這兩項占韓國對美出口總額的三成以上。
一旦美國的關稅大棒砸了下來,韓國的經濟命脈將受到沉重打擊。
這對於剛剛上任的韓國總統李在明而言,無疑陷入了兩難困境。
一方面,韓國在經濟和安全上對美國有着高度依賴,尤其是美國駐韓美軍的存在,使得韓國難以在外交上完全擺脫美國的影響;
另一方面,李在明政府又不想像前任那樣對美國言聽計從,因為這不僅會引發韓國國內強烈的反美情緒,還可能會損害中韓關係,以及和日韓競爭的話語權。
在這種夾縫中,李在明急需一個妥善的解決方案。
在這當中,中國的角色顯得尤為重要。
作為特朗普關稅戰的“主要針對目標之一”,中國在過去幾年中積累了豐富的應對經驗。
從擴大內需到調整出口結構,再到加強與其他經濟體的合作,中國成功對沖了關稅戰帶來的負面影響。
就拿中美之前的關稅戰舉例,4月互相加到145%關稅後,中美貿易基本切斷。
本來特朗普認為美國能扛得住,結果沒到一個月,國內此起彼伏的聲音就讓他放下了高姿態。
在5月派出代表,與中方在日內瓦展開談判。這些經驗對韓國來說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此外,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韓雙邊貿易額占韓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四分之一。如果韓國能夠深化與中國的經貿合作,開拓替代性市場,將有助於減輕美國關稅政策的衝擊。
特朗普的“威脅信”無疑是對韓國的一次重大考驗,但危機中也孕育着轉機。如何在壓力中找到新的發展方向,將是韓國政府接下來必須面對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