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驅逐令”,讓非洲西部的尼日爾與中國石油企業關係驟然緊繃。
2025年3月14日,尼日爾軍政府陸續發布多項嚴厲命令:驅逐三名中石油高管、關閉中資酒店、凍結企業賬戶,並對外聲稱要徹查所謂“歧視性經營”。
外媒用“自損式掙扎”來評價,似乎暗示這樣做只會讓尼日爾的經濟雪上加霜。
在22年合作積累的信任面前,為何一夜之間轉向?這背後究竟是單純的資源爭奪,還是更深的政治博弈?
一、事件全貌:驅逐令、閉店令與賬戶凍結
2025年3月14日,尼日爾軍政府旋即祭出多道行政命令,讓外界驚呼措手不及。
“48小時離境”的政令猶如重磅炸彈,直指中石油三名高管,被要求即刻打包行李走人。
與此同時,軍政府還關閉了由中企投資的陽光國際酒店,並查封了重要煉油廠的銀行賬戶。
這些行動在短短數小時內集中爆發,令尼日爾首都乃至國際輿論都陷入震動。
政府給出的理由是“歧視性經營”“薪資過高”“拒絕本地化採購”等等,但並未公布實質證據。
這不僅影響到了石油開採、輸送和煉化的全產業鏈,還殃及該國90%的石油出口,對尼日爾而言可謂自斷“石油動脈”。
而在此之前,中企與尼日爾政府合作已逾22年,雙方在勘探、煉油、運輸上累積了深厚的項目和資金投入。
尼日爾軍政府的這次強硬出擊,讓不少業內人士倍感意外:合作多年,為何突然翻臉?
二、從沙漠勘探到石油大國的“中國印記”
談及尼日爾的石油產業,就不得不提到2003年進駐該國的中石油。
當時西方企業因勘探成本高、地理環境惡劣而相繼放棄。
但中石油卻逆風而上,在廣袤的撒哈拉沙漠邊緣建起油田、煉油廠,更將輸油管道鋪設至西非海岸。
2003年,中石油在尼日爾啟動了大規模勘探並最終找到商業可行的油區,讓這個一度被視為“貧瘠之地”的國家擁有了全新的發展契機。
到了2008年,中石油再度加碼投資50億美元,2024年還建成了非洲第二家中資鋼廠,提供了超過360個永久工作崗位。
尼日爾的稅收有八分之一都來自相關中國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尼日爾政府多次從中國方面獲取貸款,其中2024年便向尼方提供了4億美元的貸款,旨在助力原油出口。
然而,這筆貸款最終成為引爆本次衝突的導火索之一。
多年來,尼日爾的石油生產量長期依賴中企技術和金融輸入。
“中國印記”不僅意味着資金,更是一整套產能、工程管理與市場對接的系統化支持。
對尼日爾而言,這是一次擺脫經濟弱化的機會,卻也埋下了所謂“資源主權”爭議的伏筆。
三、債務危機與“變相勒索”
若說尼日爾與中國石油企業矛盾的根本所在,“4億美元貸款”絕對在列。
2024年,尼日爾政府財政吃緊,無法償還這筆貸款利息與本金。
軍政府走馬上任後,面對賬目窘況,祭出了“審查合同”“索要巨額稅款”等一系列措施。
據外媒披露,軍政府開口就要索要高達800億美元的“稅款”,並揚言要提高原油分成比例。
面對缺錢窘境,尼日爾軍政府大打“資源主權”牌,將中企描繪成“外來掠奪者”,一邊抨擊外企高薪,一邊責怪合同條款不公,從而為自身決策失誤轉移國內矛頭。
此時,涉及酒店、煉油廠等多家中資企業突然被打壓,一度讓人錯愕。
這究竟是嚴懲“違反規定”的措施,還是挾持外企資源換取更多利益?
據當地酒店員工反映,閉店前毫無預警,多個部門突然上門查封,根本無法進行正常的法律申訴與抗辯。
尼日爾國內也出現不同看法,部分民眾支持政府強化資源管控,但也有人質疑此舉太過激進,最終會導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四、尼日爾的“雙輸棋局”
從短期來看,軍政府此舉毫無疑問給中企造成了重大損失,讓原本依託石油經濟的尼日爾也陷入了供應鏈緊張。
隨着中企人員和設備撤離,煉油廠很快陷入停產,首都油價竟在一周內飆升40%。
城市街頭排隊搶購汽柴油的景象頻頻出現,而其他行業成本也隨之水漲船高。
外部則對尼日爾的信用前景更加看衰。
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統計,尼日爾外債佔GDP比重已達65%,再加上此番強硬措施,不少外國投資者隱隱對其商業環境心生畏懼。
這對一個本就貧困且急需外資的國家而言,絕非好消息。
與此同時,有消息稱尼日爾軍政府暗地裡試圖與中石油展開談判,這說明他們也清楚這樣激烈的對抗並非解決之道。
民眾則在油價高企和生活質量不穩的現實中更加不滿,而軍政府對內外所承受的壓力也隨之激增。
在一場非理性的資源糾紛中,尼日爾與中企似乎都陷入了“雙輸”的深坑。
五、外媒辣評與中企困境
值得玩味的是,外媒在報道此事時的觀點頗為分裂。
西方媒體普遍聚焦“尼日爾對中國模式的反擊”,認為這是低收入國家對大型外資的一次“覺醒”。
而非洲區域媒體則尖銳批評尼日爾軍政府的做法“短視且冒險”,擔心此舉將進一步動搖市場信心,讓本就艱難的經濟雪上加霜。
“自損式掙扎”這一表述在國際輿論中脫穎而出,直指尼日爾此舉傷害到自己更多。
對中國企業而言,這也敲響了一個警鐘。
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如何更有效地進行風險評估、政局研判,以及更深入地開展本土化?
22年間,中企投資當初或許低估了政權更迭的風險,也忽視了尼日爾對外資態度的微妙變化。
多年間雖帶動了當地經濟,卻未能全面融入社會,不少核心環節仍掌握在少數外派高管手中。
在2025年商務部報告里,尼日爾政局動蕩被列為全球前八的高風險地區。
“全球化退潮”本就是近幾年熱議的話題,而尼日爾這起衝突,恐怕只是這個大趨勢下的冰山一角。
結語
當沙漠的原油管道被迫停擺,合作雙方原本構建的信任也隨之破裂。
這場糾紛居於大國博弈與資源爭奪的焦點上,卻以龐大的民生代價和經濟損失為代價,演繹出了一出尷尬的“雙輸”戲碼。
尼日爾軍政府聘用強硬手段,雖短期對外展示了所謂“掌控權”,卻令石油出口遭受重創,並在輿論與經濟層面面臨多重壓力。
相對而言,中企在非洲深耕多年的成果也遭遇重挫,令人反思對地方局勢與本土化策略的掌控是否足夠紮實。
從國際視角看,這場風波或許再次印證了一個可靠原則。
只有“實力”與“規則”並行,“善意”與“智慧”相伴,才能真正鋪平跨國合作之路。
如果你是中企決策者,在這樣的形勢下會堅守,還是撤離?選擇的背後不僅關於商業利害,更是對未來合作模式的一場考驗。
從這次尼日爾事件中汲取的教訓,或許能為全球化的下一步進程提供更多可參考的坐標與啟示。
[免責聲明]文章的時間、過程、圖片均來自於網絡,文章旨在傳播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請觀眾勿對號入座,並上升到人身攻擊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觀臆斷的惡意評論,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實性存在爭議、事件版權或圖片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作者,我們將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