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連斯基:俄羅斯炸毀運往中國的6萬噸糧食

2023年08月05日11:29:05 國際 1045

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俄羅斯軍方在18日和19日的最後兩個晚上連續對烏克蘭發動了深夜空襲。此次俄羅斯空襲的主要目標不是基輔,而是烏克蘭南部港口城市敖德薩


俄羅斯軍方最近的空襲目標是烏克蘭南部。

澤連斯基:俄羅斯炸毀運往中國的6萬噸糧食 - 天天要聞

烏克蘭官員聲稱,尼古拉耶夫因俄羅斯空襲而被燒毀。敖德薩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俄羅斯此次空襲可能使用了大量打擊武器,包括“口徑”巡航導彈、“縞瑪瑙”和“Kh-22”反艦導彈。進球了,但是敖德薩港仍然發生了幾起爆炸,而且從流出的圖像來看,現場也處於火海之中。

澤連斯基:俄羅斯炸毀運往中國的6萬噸糧食 - 天天要聞


(敖德薩的市長 姚聲稱這次空襲是“史無前例的”)

烏克蘭農民負責人 索勒斯基聲稱,可能需要一年的時間來翻新港口的倉庫和其他設施。同時,他還聲稱碼頭儲存有6萬噸糧食。按照澤連斯基的說法,這6萬噸農產品本來應該在“60天前”就發出來,“送到中國去”。

澤連斯基:俄羅斯炸毀運往中國的6萬噸糧食 - 天天要聞

此外,澤連斯基還強調,受災港口儲存的糧食多達百萬噸。


(澤連斯基講話)

不過,俄羅斯並不同意烏克蘭的說法。俄羅斯聲稱空襲的目標是烏克蘭軍隊的武器、燃料和後勤基地。分析稱,俄羅斯的持續襲擊似乎也與烏克蘭無人艇襲擊克里米亞大橋有關。普京非常生氣。為此,普京親自召開會議商討對策,並要求俄羅斯國防部制定對策方案。

澤連斯基:俄羅斯炸毀運往中國的6萬噸糧食 - 天天要聞

敖德薩等港口主要用于海運。俄羅斯懷疑烏克蘭軍方正在這裡進行遠程攻擊,因此重點轟炸了敖德薩。


(克里米亞大橋多次被炸)

此外,還有報道稱,土耳其可能秘密協助了烏克蘭軍方的行動。土耳其商船涉嫌藏匿烏克蘭無人機,包括上次烏克蘭無人機在土耳其專屬經濟區襲擊俄羅斯船隻。

澤連斯基:俄羅斯炸毀運往中國的6萬噸糧食 - 天天要聞

土耳其也“選擇性無知”。如今俄羅斯與土耳其關係敏感,普京也宣布終止埃爾多安參與斡旋的黑海糧食協議。


(普京絕對憤怒了)在此基礎上,俄羅斯進一步指出,從20日開始,從黑海抵達烏克蘭港口的各國船隻都將涉嫌藏匿武器、參與衝突。

澤連斯基:俄羅斯炸毀運往中國的6萬噸糧食 - 天天要聞

這個說法非常嚴厲。俄羅斯議員伊夫列夫認為,烏克蘭以魯奧考帕的名義從海上接收武器、彈藥甚至遠程導彈。現在,俄羅斯將這些船隻視為可疑對象,這意味着進入烏克蘭港口的船隻面臨風險,甚至可能遭到俄羅斯軍方的直接攔截和攻擊。


黑海糧食協議的結束或許也意味着普京的態度變得徹底嚴厲。

澤連斯基:俄羅斯炸毀運往中國的6萬噸糧食 - 天天要聞

如果說莫斯科還希望早點在基輔進行談判,那麼俄羅斯現在可能不打算這麼做了。尤其是烏克蘭軍隊反擊失敗,讓俄軍有了繼續進攻的意志。目前,俄軍正在紅利曼展開大規模行動。“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退役軍官馬羅什科聲稱,烏克蘭軍隊損失慘重,後果已經“不可逆轉”。

澤連斯基:俄羅斯炸毀運往中國的6萬噸糧食 - 天天要聞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烏克蘭危機應該會再次升級,具體要看升級的程度。如果美國和西方繼續相互爭鬥,局勢可能會進一步惡化。而如果烏克蘭無法出口糧食,其處境將更加困難。如果不儘快結束和談,烏克蘭的未來將面臨更大的危機。

澤連斯基:俄羅斯炸毀運往中國的6萬噸糧食 - 天天要聞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水利部:深刻汲取教訓、舉一反三 - 天天要聞

水利部:深刻汲取教訓、舉一反三

編輯丨餘暉水利部網站消息,5月5日上午,水利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國英主持召開黨組會議,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畢節市黔西市遊船傾覆事故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貫徹落實工作。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政府現任主要領導幹部 - 天天要聞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政府現任主要領導幹部

上虞區作為浙江省紹興市重要區域,其領導班子肩負着引領地區發展、保障民生福祉等多方面的重要職責,現將上虞區現任主要領導班子成員信息介紹如下:余丹,女,漢族,1985年4月出生,浙江紹興人,現任區長,主持區政府全面工作,兼管區財政局、區審計局。
特朗普再放狂言,“武力奪島”,格陵蘭局勢驟緊 - 天天要聞

特朗普再放狂言,“武力奪島”,格陵蘭局勢驟緊

當地時間5月4日,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播出的節目中傳出。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節目里,就“使用軍事力量吞併格陵蘭島”這一說法,明確表示“不排除”這種可能,稱對武裝奪取格陵蘭島雖持懷疑態度,但可能性“肯定” 存在。這一表態將格陵蘭島問題再次推至輿論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