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消息網6月22日報道英國《金融時報》網站6月19日發表題為《歐洲落後於美國,而且差距在擴大》的文章,作者是該報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文章編譯如下:
烏克蘭戰爭重振了跨大西洋聯盟。但美國與其歐洲盟友之間的關係越來越不平衡。
美國現在比歐盟或英國要富裕得多,也更具活力——而且這一差距還在擴大。這將產生遠不止於相對生活水平的影響。歐洲在技術、能源、資本和軍事保護方面對美國的依賴正在逐步削弱歐盟可能對“戰略自主”懷有的渴望。
2008年,歐盟和美國的經濟規模大致相同。但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它們的經濟命運發生了巨大分化。
正如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的傑里米·夏皮羅和亞娜·普格利林所指出的:“2008年歐盟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美國大一些,分別為16.2萬億美元和14.7萬億美元。到2022年,美國經濟增長到25萬億美元,而歐盟和英國加起來只有19.8萬億美元。美國經濟體量現在已比歐盟和英國加起來大出近三分之一。”
總的數字令人震驚。支撐它們的是一幅歐洲已經落後的圖景——各領域都落後了。
歐洲的技術格局由亞馬遜、微軟和蘋果等美國公司主導。按市值計算的世界最大的7家科技公司都是美國公司。前20名中只有兩家歐洲公司——阿斯麥公司和思愛普公司。中國發展起了自己的國內科技巨頭,而歐洲頂級企業通常被美國公司收購。Skype於2011年被微軟公司收購;“深層思維”公司於2014年被谷歌公司收購。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很可能由美國和中國公司主導。
1990年,歐洲製造了全球44%的半導體。這一比例現在為9%,而美國為12%。歐盟和美國都在匆忙加強自己的能力。但是,預計到2025年美國將有14家新的半導體工廠投產,而歐洲和中東只會增加10家——相比之下,中國大陸和台灣將增加43家新工廠。
美國和歐盟都希望通過雄心勃勃的產業政策來扭轉這種局面,這些政策為芯片製造商和電動汽車製造商提供公共財政和激勵措施。但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使美國人有能力為自己的雄心融資,而不必驚動市場。正如一位歐洲實業家所說的:“他們只要刷信用卡就行了。”相比之下,歐盟的預算要少得多。
美國的民間資本也更容易獲得。德意志銀行全球顧問委員會主席保羅·阿赫萊特納說,歐洲現在“幾乎完全依賴美國資本市場”。他告訴我,歐洲很少有對美國資本市場給予深度投資的大型養老基金。他說:“如果你想做成任何大事——不管是收購還是首次公開募股,你總是要回到美國投資者那裡。”歐盟一直在談論建立一個“資本市場聯盟”,以使歐洲在美國(資本市場)佔據一定份額,但進展一直不大。
與歐洲不同,美國的國內能源供應充足且便宜。頁岩革命意味着美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與此同時,歐洲能源價格飆升。烏克蘭戰爭和俄羅斯廉價天然氣的缺失意味着歐洲工業的能源成本通常是美國競爭對手的三四倍。沮喪的歐洲老闆說,這已經在導致歐洲工廠關門了。
一些英國人可能會忍不住認為這一切都證明,如果留在歐盟內部,英國就像被“銬在一具屍體上”,英國脫歐是一招好棋。但是,在歐洲單一市場之外,英國受到了正束縛歐盟本身的規模問題的更誇張版本的困擾。因此,英國產業已經落後了。
那麼,歐洲真的沒有一個領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嗎?有人驕傲地指出,歐盟單一市場的規模意味着全世界的企業都不得不接受歐洲監管——所謂的“布魯塞爾效應”。但是,領導世界創造財富顯然要比領導世界監管財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