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最近美國國內出現戲劇性一幕:俄亥俄列車脫軌事故發生後,現總統拜登不聞不問,執意訪問波蘭,而前總統特朗普卻宣布將前往東巴勒斯坦看望當地居民。
當被問及拜登是否可以調整行程時,稍微關注一下正在受災的俄亥俄民眾時,白宮新聞秘書讓-皮埃爾直言,拜登的行程已經安排滿了,他近期要去波蘭紀念俄烏衝突爆發一周年,沒有訪問俄亥俄的行程。
拜登到歐洲避風頭
拜登這個時候執意訪問波蘭,自然是要避一避國內負面輿論。只不過,到歐洲避風頭,拜登就不怕朔爾茨當面質問“北溪”管道究竟是怎麼回事嗎?
上周美國傳奇記者西摩·赫什一篇拜登下令炸毀“北溪”管道的文章引起輿論轟動,而拜登一直對相關指控保持沉默。如此態度自然讓德國感到不滿,最近幾天德國媒體和政黨多次發聲,要求徹查“北溪”事件。
16日俄《觀點報》社論認為,對“北溪”的破壞已經成為拜登不得不回答問題,因為歐洲人很清楚,這不僅僅是對俄羅斯攻擊,也是對歐洲能源的威脅,畢竟誰也不能保證華盛頓是否對自己的盟友重演這種行為。“美國今天能炸毀‘北溪’,明天就敢襲擊核電站。”
在沉默了近兩周後,拜登有必要向歐洲解釋發生了什麼,重新協調美歐關係、安撫德國,否則本就經濟下行、軍火庫見底的歐洲不免會心生疑慮,藉著“北溪”事件打退堂鼓,到時候拜登政府打造的聯歐抗俄局面必然將付諸東流。
拱火俄烏衝突,為大選助力
拜登政府賣力拱火俄烏衝突還與2024年美國大選有關。去年中期選舉結束後,共和黨拿下眾議院,導致民主黨推行國內政治議程受阻。
既然無法在美國國內取得政績,那麼為了實現連任,拜登和民主黨不得不將目光放到海外,挑撥地區衝突,以打造“民主世界領袖”和“戰時總統”的形象。
一個明顯的證據是,去年科索沃局勢突然升級的時間恰好在美國中期選舉結束後。可以說,美國外交政策,實際上是美國國內政治的外部表現。
波蘭之行恰逢普京發表國情咨文
另一方面,比較湊巧的是,拜登的波蘭之行恰逢普京將於21日發表年度國情咨文,俄媒預計普京將宣布對烏克蘭發起新一輪攻勢,而美國媒體則聲稱,拜登也將在演講中向普京傳達重要信息。
按民主黨的一貫風格來看,拜登的演講恐怕離不開意識形態、重申對烏克蘭的支持等陳詞濫調,去年3月拜登就在波蘭發表過一篇類似的演講,當時拜登還揚言推翻普京,結果被白宮緊急澄清。
現如今在西方不斷煽動下,俄烏衝突已經不可能輕易停火,澤連斯基謀求恢復烏克蘭領土、重奪克里米亞,而華盛頓的最終目標是徹底削弱俄羅斯,俄羅斯和美國已經走到矛盾無法調和的地步,所以拜登和普京的隔空喊話能起到什麼效果,還有待觀察。
特朗普忙着積攢政治資本
拜登這邊急着去波蘭避風頭,特朗普也忙着到俄亥俄災區樹立形象,積攢政治資本。
17日接近特朗普的消息人士表示,特朗普將於下周三前往東巴勒斯坦小鎮,慰問當地居民。
與此同時,被潑了幾天“髒水”的美國右翼和政客媒體開始反擊。特朗普的“鐵粉”共和黨議員萬斯還陰陽怪氣地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不要再要求美國交通部做些什麼了,畢竟他們有自己的事情要忙。
“福克斯”新聞則聲稱,俄亥俄州的災難凸顯了民主黨的虛偽,號稱進步、環保的政客們天天警告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危險性,上升的海平面將威脅到人類生存,但當涉及到成噸的危險化學品泄漏時,華盛頓的官僚們只是聳聳肩,什麼都沒有說。
俄亥俄州的居民也為特朗普辯解,交通部長布蒂吉格將事故責任歸咎於特朗普是荒謬且難以理解的,他們質問拜登為什麼不發聲?
當然,拜登也不是沒有發聲。14日拜登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吹噓對氣候和清潔能源的投資,“美國孩子將呼吸更清潔的空氣、飲用更安全的水源。”結果遭到美國網友群嘲:俄亥俄州的孩子難道不是美國人了嗎?
雖然從特朗普到俄亥俄州訪問上,很容易看出作秀的痕迹,但至少算是襯託了美國此前吹噓的“總統與人民站在一起”。不過,這一幕不免讓人哄堂大笑:現總統與烏克蘭人站在一起,前總統反而去了災區,那麼現在究竟誰才是“美國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