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出反常,必有妖。
2025年7月的巴西里約金磚峰會,最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印度總理莫迪的“轉性”。
這位曾在各種國際場合“剛到底”的領袖,在這場多邊外交牌局裡,罕見地收起了劍。
沒有再點名老對手巴基斯坦,沒有在敏感議題上製造摩擦,幾乎是通篇“配合”。
印度媒體歡呼“外交勝利”,可稍微有點判斷力的人都知道,這不是勝利,這是策略性撤退,是一次“主動屈膝”。
那為什麼一向強勢的莫迪突然“低頭”?答案,藏在金磚機制的變化里,也藏在印度不得不做出的艱難權衡中。
里約現場,印度“換臉”配合
其實在峰會開始前,局勢並不樂觀。
大家普遍擔心印度又要“搞事情”,因為6月才剛發生帕哈爾加姆襲擊事件,幾十名印度教朝聖者殞命,國內輿論炸鍋。
照理說,莫迪這次肯定要在國際場合“發泄”一番,像過去那樣,要求在聲明中明確點名巴基斯坦,指責其支持“跨境恐襲”。
沒想到,莫迪這次竟然“忍了”。
在聯合聲明中,“跨境恐怖主義”這幾個字還在,但沒有點名任何國家。
對於印度來說,這不是退了一小步,是放下過去十來年外交主線的一個“轉彎”。
更讓人不解的是,印度外交部沒解釋,莫迪本人也沒多說。
安靜得反常,低調得詭異。
有人懷疑是不是印度轉性了?可別想太多,這不是理念變了,是算盤打得更響了。
從上合到金磚,印度為何“收手”?
之前上合組織防務部長會議,印度還在硬杠,拒絕簽署聯合聲明,只因為裡面沒能點名某個“支持恐怖主義”的成員國。
直接導致聲明“流產”,印度等於“自絕於局”。
但金磚不一樣。
東道主是巴西,跟印度關係不錯,雙方在聯合國改革等議題上有交集。
更重要的是,2026年,印度就是東道主。
如果現在攪局,明年自己主場還怎麼唱戲?畢竟誰都不想當“壞人”,尤其是在需要全球注意力和光環的時候。
這次印度不強調“恐怖主義”,而是把精力放在經濟、金融和全球治理議題上。
一句話,這是在為明年“鋪路”。
金磚擴容,印度感受到邊緣化的壓力
金磚原本五個國家,現在一下子擴成十國,沙特、伊朗、阿聯酋、埃及、埃塞俄比亞紛紛入局。
這些新成員,跟誰關係鐵?答案不難猜:中俄。
印度雖然“老資格”,但在新格局裡,話語權明顯下降。
尤其是中東議題,沙特、伊朗、阿聯酋一開口,印度的聲音就像放在角落的擴音器,開着但沒人聽。
這就是“被邊緣化”的現實。
要不就服軟融入,要不就等着被冷落。
莫迪這次的“克制”,說白了是意識到再硬碰硬只會把自己推得更遠。
去美元化風口,印度率先“服軟”
這兩年,金磚國家搞“去美元化”搞得熱火朝天。
中俄主推,南非和巴西也點頭,沙特伊朗一加入,更是添了把火。
就在2024年底,美國財政部放話:金磚敢搞去美元化,咱就出反制措施。
印度,慫了。
財政部長當時的原話是:“目前沒有去美元化計劃。”
言下之意,咱先看風向,別亂動。
這話說得滴水不漏,但金磚不少成員聽完之後,心裡涼了半截:你這是當“內鬼”還是“牆頭草”?
到了這次峰會,關於貨幣體系的改革內容被明顯淡化,“去美元化”四個字,一個沒提。
顯然是照顧了印度的態度。
表面是“中立”,骨子裡是“避嫌”。
莫迪政府怕得罪美國,又不想在金磚里被踢出局,只能維持這種模糊的“騎牆”姿態。
短期看,挺靈活;長期看就像一直踩在香蕉皮上,摔的是自己。
印度式平衡術,難掩戰略搖擺
這次聯合聲明中,有一段關於譴責伊朗和加沙地區遭襲的內容,但通篇沒有點名誰。
誰幹的大家心裡明白,可印度和巴西,都不願意明着得罪美國和以色列。
金磚國家就“默契”選擇了模糊表達。
印度在其中起了關鍵協調作用,它不希望金磚變成“反美俱樂部”,但又不想失去與中俄的合作平台。
這種左右逢源的平衡術,短期看是智慧,長期看是搖擺。
尤其是在金磚這種講究“共識優先”的平台上,印度這種反覆橫跳,很容易讓人覺得:“你到底靠不靠譜啊?”
國內包裝“外交主角”,實則為明年布局
峰會一結束,印度媒體就火力全開。
什麼“印度是關鍵角色”“莫迪主導議程”之類的標題,鋪天蓋地。
甚至還有媒體說:“峰會雖在巴西,實為印度主場。”
這不是新聞,這是宣傳。
莫迪政府要營造一種氛圍:看,我們在國際舞台上有分量、有掌控力。
為啥?因為明年印度主辦金磚峰會,莫迪又趕上選舉周期。
外交“成功”可以轉化成選票,“國際認可”能包裝成“國家榮耀”。
這次的剋制與退讓,說白了是在為明年“收割紅利”。
外界更關心的是印度到底準備好沒有,是要繼續做個“中間人”,還是在金磚中扮演更有建設性的角色。
和而不同,方可共進
這次金磚十國,各退一步,成就了一份含蓄又統一的聯合聲明。
印度的“轉身”,不只是一次姿態調整,更是一次沉重的現實妥協。
可合作不是演戲,平台也不是舞台。
真正的戰略協同,需要信任,需要方向,而不是“今天靠這個,明天倒向那個”。
莫迪這次“反常”的背後,是一次試探,也是一場布局。
未來如何,就看印度下一步下哪顆棋。
參考資料:
慶彬有理2025-07-07金磚十國各退一步,印度不再阻撓聯合聲明,莫迪的表現十分反常
免責聲明:本文國際新聞均來自公開信息整理,文中觀點分析僅代表個人,無任何不良引導。因國際局勢動態多變,信息會有時效性差異,本人已儘力核實,如有虛假或存疑部分,請立即聯繫進行刪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權和配圖問題,侵刪。請讀者理性判斷,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