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覺得,民間有許多關於育兒的習俗習慣,看似無根據,甚至是迷信,但仔細斟酌起來,卻是有一定道理!比如我們老家有個說法,叫滿月“挪窩”,指的是滿月之後,媽媽要帶着寶寶回娘家住一段時間。
假期帶孩子回老家有一段時間了,之前也提過我們隔壁二嬸家兒媳婦不久前生了個大胖小子,這幾天出月子了。是日一早,二嬸來我們家,讓我婆婆幫忙勸勸她家兒媳婦別帶孩子回娘家。
寶寶前些時日因為黃疸住了幾天院,這才沒好多久。二嬸家兒媳的娘家又是外地的,擔心萬一有個閃失,而且一路顛簸孩子和大人恐怕都吃不消。後來婆婆過去和二嬸一起好說歹說,終於打消了年輕媳婦帶娃回娘家的念頭。
聽婆婆說,關於滿月“挪窩”,還有諸多“規矩”。比如初一十五不能“挪窩”;男寶要在娘家待5天,女寶則要待6天,而有些地方則要待12天;挪窩時,要帶一束桃枝辟邪……
不難看出,民間所衍生出滿月“挪窩”的這些風俗,其實是象徵著人們對生新命的一種美好祝願。但如果細細思量,卻發現這種做法還是有科學道理的。比如以下這4個理由和好處,你絕對想不到。

❤換個環境換種心情,遠離產後抑鬱
經歷了分娩這道“生死關卡”,媽媽的身體損傷巨大,需要慢慢調理和恢復。產後身體激素的變化也會引起情緒波動,再加上不分晝夜地照顧寶寶,睡眠嚴重缺失,很多媽媽容易出現產後抑鬱。
大部分媽媽整個月子期間都在休養,連房間都不出,更不要說出門了。長時間待在狹小的房間里,生活單調而且容易心情煩悶。所以,月子之後換個環境也能換種心情。
而選擇回娘家住,一是可以繼續休養,有自己的親爸媽照顧,身心都得到放鬆,有利於身體康復。二是初為人母有很多育兒技巧需要學習,娘家媽媽最是了解自己閨女,手把手教導也能有效避免育兒衝突和矛盾。

❤讓孩子適應外界的環境
寶寶出生前,子宮裡的環境與外界相差甚遠,所以出生後得要一段時間慢慢適應這個世界,需要讓他感受到媽媽的溫暖和這個世界的安全,這一點很重要。
經過一個月的時間,寶寶與媽媽有了很深的依賴,並且已初步建立安全感。這個時候,帶寶寶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感受不同的環境和氛圍,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娘家,寶寶可以換個新的生活環境、接觸不同的聲音和氣味,看到不同的景物,面對不同的人。這些轉變如果孩子能很好地適應和接受,那麼對於其身心發展和健康成長非常有利的。
❤婆婆辛苦照顧一個月需要歇息
傳統的坐月子,大多是由婆婆負責照顧產婦的生活起居,並擔負起照顧寶寶的重任。真心實意的婆婆,每天會變着花樣給兒媳做好吃有營養的飯菜;照顧寶寶除了餵奶哄睡不能代勞,其它日常雜事一應都承包了。

所以整個月子下來,婆婆應該是比較辛苦的!加上年齡大的原因,非常容易疲勞,也容易出現身體上的不適。媽媽帶寶寶回娘家,對於婆婆來說,能減輕負擔,也能趁此機會好好歇息一段時間。
❤外公外婆也想女兒、想外孫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女生生娃之後就像歷劫重生,娘家父母也是格外擔心的!自從生寶寶後,雞鴨魚蛋等營養補品可沒少送來。若是遠嫁,父母沒能給女兒陪產,也沒辦法照顧月子,心中更是挂念無比!
再說小外孫也是孫,亦是外公外婆的心尖寶。正所謂血濃於水,血緣關係讓祖孫兩輩有着天生的親近感,所以外公外婆也正巴巴地等着見外孫一面或是好好地抱上一抱呢!

滿月後“挪窩”別隨意,需要注意這些事
如果說你也認為“滿月挪窩”的說法在理,希望在滿月之後帶寶寶回娘家小住一段時間,那麼以下這些事項,你一定要注意:
① 滿月後可以適當帶寶寶出門,但要注意避開避人多雜亂、空氣污濁的地方(比如車站、商場、地鐵等),因為新生兒抵抗力弱,容易引起感染或帶來不適。
② 帶寶寶出門要注意做好防護,尤其是天氣不好的時候(天太冷、太熱或雨雪霜凍天氣等)避免外出,如果外出一定要確保寶寶全程的舒適性。
③ 去了娘家,最好選擇家裡空氣流通的房間住,房子里的衛生要徹底打掃乾淨,房間里的被褥床單等要清洗、消毒一遍,確保媽媽和寶寶住得潔凈和舒適。
④ 決定去娘家之前,最好與家人溝通好,比如母嬰的起居和飲食,日常護理和保健,準備一些日常用品等等。夫家這邊也要跟婆婆意見達成一致,以免生產誤會。
⑤ 民間坐月子通常是30天,而科學坐月子則是42天,在這個周期內產婦的身體一直處於康復的階段,所以媽媽即使去了娘家,也要好生休養,多卧床休息,避免着涼和勞累等。

結語
關於“滿月挪窩”的習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講究,不過總的來說,都是帶孩子回娘家住一段時間,於寶寶、媽媽、婆婆和娘家父母等來說都算得上有利之舉。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娘家太遠、交通不便,或是母嬰身體有異樣舟車勞頓的話,恐生事端。雖然是地方習俗,但也要考慮實際情況,不必強求,還是以健康為重,以寶寶為先。待孩子大一些適應能力更強時再作打算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