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文/慧心引力佳
編輯/慧心引力佳
之前歐洲那邊,哪怕是夏季也比較清爽,他們對空調也是不屑一顧,並且認為空調不但污染環境,還會影響城市美觀。
而最近歐洲遭遇了極端高溫,甚至埃菲爾鐵塔都被熱彎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空調的歐洲人民真的是受罪了。
這時候中國空調進入了歐洲市場,瞬間我們熟知的空調品牌就成為了中國空調的救世主。
優雅,在四十度高溫下碎了一地
往年的歐洲夏日,是明信片里的樣子,老街的咖啡館,人們穿着襯衫,陽光斜斜地照着,風裡還帶着一絲涼。
空調這東西對他們來說是又吵又費電根本沒有用,難道他們就沒有夏天嗎?當然有,但是他們應對的辦法有的是。
比如說厚重的石牆,百年的老樹,入夜後海風送來的清爽,還有一套祖傳的、近乎玄學的自然降溫心法。
那是一種刻在骨子裡的從容,一種對工業化降溫方式的不屑,可今年,這份從容被熱浪按在地上反覆摩擦。
來到歐洲你會看到,巴塞羅那的狗,舌頭無力地拖在滾燙的石板路上,眼神渙散,巴黎的地鐵,成了移動的桑拿房,鐵皮車廂里,汗水比人先下車,倫敦的老人,守着跳閘的風扇,坐在悶熱的客廳里,臉上是中暑前特有的、令人不安的蒼白。
所謂的“生活美學”,在生存危機面前,脆弱得不堪一擊,當優雅變成了掙扎,人們才發現,自己對天氣的想象力,實在太過貧乏。
引以為傲的老房子,成了關不住熱的囚籠
更讓人難受的是,歐洲人自豪的那些老建築,白天像海綿一樣吸飽了熱量,到了晚上,再慢悠悠地吐出來,把整個屋子熏得像個烤爐。
開窗,是撲面而來的熱風,關窗,是令人窒息的悶熱,進退兩難,曾經被奉為經典設計的遮陽百葉窗、庭院里的噴泉、屋頂的綠植,在這場史詩級的高溫面前,顯得像個笑話。
年輕人還能靠沖涼水澡硬扛,老人和孩子卻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威脅,這不僅僅是熱,更是一種信念的崩塌。
歐洲人習慣了對世界輸出環保理念和生活方式,但當熱浪把電網烤癱、醫院擠爆時,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才是那個最沒有準備的學生。
那為什麼不裝空調?因為流程很複雜,歐洲那邊歷史城區的建築法規,比花崗岩還頑固,一台空調外機,要走的審批流程,比建一座教堂還複雜,並且歐洲的電費也是貴的嚇人。
中國空調進入歐洲市場
就在歐洲人被烤得懷疑人生的時候,一股來自東方的涼意,以一種近乎野蠻的方式,席捲了整個大陸。
美的、格力、海爾這些在中國人看來再尋常不過的名字,一夜之間成了歐洲的“救世主”,特別是那種無需安裝、插電就用的便攜式空調,簡直是為歐洲的老房子量身定做。
一根管子從窗戶縫裡伸出去,一個按鈕按下去,整個世界都清涼了,對於那些被建築法規和高昂安裝費困住的歐洲家庭來說,這不啻於天降甘霖。
德國的電器商店,中國產的小空調上架就空,意大利政府緊急掏錢,補貼民眾購買,法國甚至開始給貧困家庭發“空調券”。
根據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1200多萬台中國空調漂洋過海,湧入歐洲,同比增長超過三成,而在中國的佛山、寧波,空調工廠的燈火徹夜通明。
在眾多品牌中,美的的銷量十分的好,因為他們專門為德國市場研發了一款叫做PortaSplit的空調,目前已經出售了10萬,法國和德國現在都處於缺貨的狀態。
過去“中國製造”總被貼上廉價、低質的標籤,但在酷熱的炙烤下,能救命的就是好東西,當最後一絲傲慢被汗水浸透,歐洲人發現,他們對中國產品的認知,是時候更新了。
被中國製造冷卻的歐洲
權威機構預測,到2050年,歐洲大陸將新增超過兩億七千萬台空調,這意味着,空調將徹底告別“奢侈品”的身份,成為像冰箱、洗衣機一樣的家庭標配。
這片巨大的藍海市場,幾乎是為準備充分的中國品牌敞開的。憑藉著強大的供應鏈、無法拒絕的性價比和靈活的產品設計,中國空調企業將成為這場“歐洲降溫運動”的最大贏家。
未來的歐洲,很可能就是一個被“中國製造”冷卻的歐洲,這場熱浪,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古老大陸在氣候巨變前的脆弱與掙扎。
從抗拒到依賴,歐洲人對空調的態度,折射出的是一場深刻的心理變遷,夏天再來時,歐洲人可能還是會心疼電費。
但當他按下遙控器,聽到那一聲清脆的“滴答”,感受到那股來自東方的涼風時,他會明白,這才是當下最踏實的幸福。
參考資料
每日經濟新聞2025-07-04《40℃熱浪奪命,“不靠空調過夏”的歐洲人扛不住了,有中國產品被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