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為何能獨得恩寵?他那麼貪,乾隆為何還要重用他?有何原因?

和珅雖以巨貪而出名,但卻成了乾隆帝身邊的大紅人,他們之間既像君臣,又像知己,既像父子,又像基友,絕對是清王朝的頭號CP!而且乾隆不但寵的是他,更是離不開他,他就像乾隆的“提款機”,只要乾隆想花錢,他立馬“滋滋”地冒出鈔票!像這樣的大臣,簡直太對乾隆胃口了。

有人就好奇,他老爹雍正一登基就是整頓吏治,那麼號稱康乾盛世的一代明君,為何會如此寵信一個巨貪,而且還重用他?是乾隆看錯了和珅呢,還是和珅鑽了乾隆的空子?難道是乾隆真的老糊塗了?非也!

深得聖心,瘋狂斂財

和珅生於乾隆十五年,滿洲八旗的官宦之家,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因其祖輩都是武官,常年奔波於打仗,為國多而顧家少,並無置下多少產業,因此和珅父親死後,其家陷入窘境,和珅和弟弟和琳從小生活頗為凄苦。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導致和珅後來對財富的過分貪婪、瘋狂斂財!

雍正時期,雍正建立內務府輸送人才學校,專門培養八旗優秀子弟,和珅十歲時,憑藉滿洲官宦子弟身份進入讀書。期間,他學習刻苦,通曉漢、滿、蒙、藏四種語言,為他日後的發跡打下知識基礎,因此,他在一幫滿洲貴族子弟中顯得出類拔萃!

乾隆三十四年,完成學業後,在一次偶然機會,朝中大臣英廉看上了和珅,英廉當時身兼刑部尚書等職務,他見這個英俊瀟洒、頗有學識的年輕人,便覺得他日後必然前途無量,於是將自己寵愛的孫女許配給和珅。

在這位重量級的老泰山的安排下,和珅很快當上了御前侍衛,開始走上了仕途之路!

這個職務本身並不高,但有機會接近皇帝。乾隆一向喜歡賣弄辭藻,顯得自己有文化,因此即使在侍衛面前,也經常引經據典。

但當侍衛的多數都沒有什麼學識,就算有,也怕自己說錯一句腦袋就不保,沒人敢接茬。而和珅為人機靈,很快摸清了乾隆的脾性,很會順着乾隆的喜好做事,也很會順着乾隆的性子說話,因此,在侍衛當中和珅顯得出類拔萃,深得乾隆的賞識。

乾隆對和珅越來越喜歡,屢加簡拔,所以,和珅以坐火箭的速度升遷,直至手握重權,成為軍機大臣。位居高位後,更有條件討好乾隆了。他極盡揣摩乾隆心思,甚至厚着臉在奏摺中稱要對乾隆“以父事之”,使得乾隆對其信任與寵愛無以加復!

另外,乾隆帝信佛,和珅便揣摩他的心思,為他造一金佛,長可數尺。如此細心體貼、善解人意的大臣,怎能不討人喜歡?

和珅兼職之多,乾隆寵信之深,官階之高,權勢之大,管事之廣,這是清朝罕有的!另外,乾隆還將自己的十公主下嫁給他的兒子豐紳殷德,他又成了乾隆的親家翁。

就這樣,和珅從一個破落的八旗子弟一步步升為清朝第一權臣,本來應該感到十分知足了。但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尊崇和富貴給他帶來的不是滿足,而是瘋狂斂財!

都說皇帝最痛恨的就是貪官,雍正對貪官那可是恨得咬牙切齒,不是打壓就是抄家,明太祖朱元璋殺起貪官來,那就更不用說了,更是毫不手軟,抽筋剝皮殘忍手段都用上。

那麼,對於瘋狂斂財,大貪特貪的和珅,乾隆為何沒有殺他,反倒寵信他這巨貪呢?

能力特彆強,情商特別高

電視劇上說和珅長得帥,所以乾隆捨不得殺他,也有人說和珅得寵因為會拍馬屁!確實是,歷史上和珅還真是個標準的美男子,眉清目秀,英俊瀟洒,極盡揣摩之能事!另外,和珅還有兩個厲害特點:一是,能力特彆強;二是,情商特別高。

和珅不僅是斂財高手,而且還是理財高手,滿朝文武當中,可以說,無人出其右!你說,這樣的大臣哪個皇帝不喜歡!這也是乾隆後半生都離不開和珅的原因。

和珅的“有才”與“有財”均不是浪得虛名。對和珅全面的評價有幾方面:權謀家、詩人,學者,藝術鑒賞家,最後才是“貪婪犯”。政壇方面,和珅懂“外語”,實際上充當“外交部長”的角色。

乾隆四十五年,在避暑山莊時,乾隆收到六世喇嘛寫來的文書,當時身邊沒有翻譯人員,乾隆無奈,傳令讓和珅火速趕往承德,和珅圓滿完成任務。

文學方面,他曾擔任《四庫全書》等大型叢書的總裁定;據說《紅樓夢》之所以能流行於世,和珅還居功甚偉。

乾隆喜歡談古論今,咬文嚼字,自詡“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和珅很會揣摩他的心思,為了顯示天子的學識淵博,在編纂《四庫全書》時,他故意留幾處有錯誤的地方,讓乾隆指出。

和珅知道乾隆喜歡書法,每次寫書法時,他都刻意學乾隆字跡,拍馬屁說乾隆的字亘古罕見,簡而易懂,正是他們這些奴才想學的,一吹一捧,極大滿足了乾隆的虛榮心。

和珅工作能力主要表現理財和語言方面,要知道,古代官員,為了仕途,從小學八股,考科舉,都是只知道讀死書,不會幹實事的“書獃子”,但是和珅卻具備獨特理財能力,而且還極善於為皇帝理財或斂財。

乾隆帝後期揮霍無度、鋪張浪費,幾次下江南興師動眾,連年征戰也消耗了巨額費用,因此廣開財源成為和珅奉迎皇帝的重要手段。

而且乾隆到了晚年,好大喜功,乾隆折騰幾十年,國庫基本空了,所以乾隆最缺的就是錢,最想要的就是一個能幫他找錢的理財高手!而和珅就是這塊料,特別能理財。

在和珅還當內務府總管大臣之前,內務府常常虧空,和珅接手後,極致展現了自己的理財能力,內務府不僅不虧空,而且還有盈餘,那和珅是如何增加財源的?

和珅有高招,首倡“議罪銀”制度,收入所得全部併入內務府。古代對官員的“罰俸”一直都存在,類似於今天的扣公務員的基本工資,這是小錢,乾隆不放在眼裡。

但“議罪銀”就不同,官員幹了違法亂紀的事兒,或者犯了再大的罪過,只要掏錢“贖罪”,就免去懲罰。單此項就讓乾隆幾十年掏空的國庫填得滿滿的。據說很多大臣因此主動積極繳納“議罪銀”,甚至故意犯些小罪以獲取給乾隆“議罪銀”的機會。

同時,和珅瞄準了地方官吏,千方百計地讓地方官吏進貢,因此又制定了一項“孝敬規”,就是每逢皇太后、皇上、皇后的壽誕和重大的節日,各省督撫都得孝敬,各國的使臣也都向上進貢了不少奇珍異寶。

乾隆寵信和珅不是沒有理由的,和珅不僅看得舒心,用得省心,而且還是一個“招財寶”!

當然,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光有智商,只會辦事是遠遠不過的,還得有情商。所謂情商就是處理人際關係能力,特別是做到文華殿大學士,戶部尚書,軍機大臣這樣的一品大員,天天跟皇帝打交道,可得隨時掌握皇帝的所思所想所行,在這方面,和珅簡直就是洞察人心的高手!

都知道,乾隆好面子,要頒布聖旨和奏文,都是通過和珅來起草的,如果這道聖旨顯著,人人交口稱讚,那麼是聖上英明,所有好處和榮譽都歸乾隆所有,如果皇上說錯了話,辦錯了事,弄得民不聊生,和珅便會主動站出來替皇上背鍋!

至於百姓再怨聲載道,罵的也是和珅,絕對怨不上乾隆頭上。而乾隆想要什麼,和珅就給什麼,乾隆吩咐辦什麼,和珅也是立刻照辦,而且辦得妥妥噹噹的,絕不顯示比乾隆聰明,這和珅就等於治好了乾隆的精神內耗!這樣的大臣,乾隆能不喜歡嗎?

以乾隆用人之苛刻,屠戮大臣時之無情,和珅若無能力,絕不可能獲得如此聖眷。乾隆看重的是和珅機敏權變的性格,看重他能夠駕馭滿、蒙、藏、漢等多種語言的能力,看重他處理複雜事務的效率,甚至不顧群臣的一再彈劾,仍然對和珅深信不疑。

你以為乾隆老糊塗了嗎?那你也太低估乾隆的智商了,乾隆是什麼人?乾隆在位六十年,中國掌權最久的皇帝,而且是一個性格非常強勢且又敏感的人,對誰都不相信,就算兒子嘉慶,也不完全相信,即使“禪讓”,手中的權力是一點都不肯放手,這是糊塗人能幹的事嗎?你說,和珅乾的那些事兒,瘋狂斂財,他會毫不知情?

可以想象,當乾隆年齡越來越大的時候,每天上朝,看到和珅,應該有踏實感。他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和珅能夠及時理解,也會為他處理好每一件事。乾隆太需要這樣的和珅來協助自己打理國政了。因此,也造就了乾隆跟和珅之間那種獨一無二的關係!

留給嘉慶立威,顯示新朝氣象

其實,和珅貪財、位高權重,乾隆是知道的,他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聽之任之。有一次,乾隆意味深長地對和珅說:朕能容你,恐後人不能容!並沒有正面戳穿。

那麼乾隆如此寵幸大奸臣和珅,就不怕影響皇帝在百官中的形象嗎?這恰恰是乾隆的精明之處。

皇帝治國,自然有做得好的一面,也難免有做得壞的一面,好的當然都算在皇帝身上了,而壞的,不管跟和珅有沒有關係,朝野只會覺得這一定是乾隆身邊那個和珅出的餿主意,皇帝最多也只是個被奸臣迷惑的無辜者。

乾隆不殺和珅,不但避免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歷史罵名,同時也給他的接班人嘉慶送上一份大禮。因為乾隆覺得,和珅不僅是一尊“財神爺”,而且還是一個可以立威的權臣。將殺和珅的機會留給嘉慶,樹立威嚴,藉以鞏固滿清久遠的統治。

再說,和珅是乾隆在位時,最寵信大臣,這時殺了和珅,會讓自己蒙上一個昏君的嫌疑。

所以只要乾隆在,和珅就無憂。“縲紲泣孤臣”這句話,是和珅的真情流露:乾隆去世,和珅自己就成了“孤臣”。所以和珅也只能盼望乾隆能“萬歲、萬歲、萬萬歲”!

然而,天不遂和珅意,“內禪”之後僅僅三年,嘉慶四年,乾隆壽終正寢。嘉慶開始當家做主,靠山倒也就決定了和珅的悲劇到來!

嘉慶對和珅大肆斂財的行為深惡痛絕,但有乾隆這保護傘罩着,嘉慶一時也下不了手!乾隆去世,這下,嘉慶帝的時代來了!

嘉慶大權在握,雷厲風行,顧不上給老子辦理喪事,僅僅在兩天之後,便下旨令侍衛捉拿大學士和珅。聖旨到了和府,全家的希望都在十公主身上,公主立刻進宮,在皇帝哥哥嘉慶面前跪地磕頭也於事無補。

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和珅被定罪,按律當凌遲處死,不過嘉慶帝看在十公主的面上,“加恩賜令自盡”,給和珅留個全屍!

和珅死後,嘉慶從他家裡搜出來的家產,相當清廷十五年財政的總收入,大清王朝的國庫里的錢都比不上和珅的“小金庫”。

有一段對話,很能說明乾隆帝任用和珅的原因:和珅是乾隆留下嘉慶的最好的遺產。或許是後人杜撰的,但事實證明,嘉慶帝也確實成功繼承了這筆巨額的財富。

乾隆問紀曉嵐:治國之臣何處尋?

紀曉嵐嬉皮笑臉說:找和珅。乾隆大驚!

紀曉嵐:貪官定違反法律,必受制於陛下。貪者既得利益,必難有反心,龍位穩也。若國庫空虛可擇一二殺之,資財充庫。貪官必遭民之唾罵,且必高呼陛下聖明。倘天下民憤鼎沸,亦可捉一二殺之,以平民憤,穩大清。此乃千秋萬代君王治國之道也!”

很明顯,“資財充庫”是末,“維持穩定大清”是本,嘉慶殺和珅,不可能本末倒置。

寫到最後

其實,乾隆不殺和珅是因為和珅是他的擋箭牌,眾大臣中,這樣的擋箭牌唯有和珅最堅固,乾隆自然不會把自己的防身盔甲扔掉。一是,乾隆覺得只有和珅待在他的身邊才踏實,因為和珅最會揣摩他的心思,主動為他排憂解難,用各種方法將反對者消滅。二是,避免鳥盡弓藏,打自己的臉,同時留着給嘉慶立威、取民心、穩固政權,真可謂一舉兩得。其實,真正老謀深算的是乾隆帝,和珅只是乾隆的一顆棋子而已!




#頭條創作挑戰賽#